PNAS:昆蟲體色的改變 有時會致命

2020-12-15 生物谷

美麗的蝴蝶,漂亮的七星瓢蟲,都是人們讚美的對象。而事實上,昆蟲豐富的色彩,並不僅僅是為了「好看」。對於昆蟲自身而言,體色和斑紋在躲避天敵、求偶和適應環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研究團隊利用家蠶進行研究發現,昆蟲體色的改變,有時會非常致命。該成果近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NAS上在線發表家蠶剛孵化時形如螞蟻,故稱蟻蠶。正常蟻蠶體色為黑色,一種伴性赤蟻(sch,sex-linked  chocolate)突變,純合型具有巧克力色的體色。由於該基因位於家蠶Z染色體上,所以雜合型只有雌蠶變成了巧克力色,而雄蠶仍然為黑色。然而,雌蠶「美麗變身」的代價十分慘重:失去了對高溫的耐受能力,遇高溫則會因不能孵化而死亡。為何顏色的改變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其原因一直不明。

該團隊劉春等通過定位克隆的方法,對該基因分離群體進行連鎖分析,最後鎖定了sch突變基因所在區域。經過努力,最終確定了該突變為家蠶編碼酪氨酸羥化酶基因(Th,tyrosine  hydroxylase)調控區域突變所致:在sch突變及等位致死突變中,兩個不同類型的轉座子分別通過重組替換和插入方式破壞該基因的轉錄調控序列,導致BmTh基因的表達量變化,降低了由酪氨酸生成多巴的反應,最終給家蠶帶來致命影響。

該研究發現的酪氨酸羥化酶是位於黑色素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個關鍵酶。黑色素與其它色素一起構成了昆蟲,特別是蝴蝶豐富的斑紋和體色。劉春等人的研究還表明,家蠶Th基因突變位點所在的調控區域可能具有高溫應激功能,行使高溫刺激下增加基因表達量,以彌補因高溫帶來的酶活性損失的功能。這一結果暗示了自然界中昆蟲體色斑紋受環境因素等影響的一個重要機制,並對人們深層次認識昆蟲色素功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由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團隊代方銀等完成的另一個家蠶色素合成相關突變,即家蠶暗化型(mln)突變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也於今年發表於JBC上。兩篇論文都得到了國家「973」計劃等項目的資助。這也是該團隊在「發現基因,研究基因,利用基因」方面的又一個重要進展。(生物谷Bioon.net)

西南大學近期部分研究成果

PLoS ONE:家蠶對病原菌黑胸敗血芽孢桿菌侵染的分子應答
JCB:細胞周期與原腸期胚胎模式建成之間偶聯協調分子機制
Nature Biotechnology:家蠶絲腺甲基化譜完成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PNAS doi: 10.1073/pnas.1001725107

Repression of tyrosine hydroxylas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ex-linked chocolate mutation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Chun Liua, Kimiko Yamamotob, Ting-Cai Chengc, Keiko Kadono-Okudab, Junko Narukawab, Shi-Ping Liua, Yu Hana, Ryo Futahashid, Kurako Kidokorob, Hiroaki Nodab, Isao Kobayashib, Toshiki Tamurab, Akio Ohnumae, Yutaka Bannof, Fang-Ying Daia, Zhong-Huai Xianga, Marian R. Goldsmithg, Kazuei Mitab,1, and Qing-You Xiaa,c,1

aKey Sericultural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inistry, Institute of Sericulture and Systems Bi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b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biological Sciences, Owashi, Tsukuba, Ibaraki 305-8634, Japan;
cInstitute of Agronomy and Life Scie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d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ome-based Biofactory,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ukuba, Ibaraki 305-8566, Japan;
eInstitute of Sericulture, Ami, Ibaraki 300-0324, Japan;
fInstitute of Genetic Resources, Graduate School of Bioresource and Bioenvironmental Science, Kyushu University, Fukuoka 812-8581, Japan; and
gBiological Science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Kingston, RI 02881

Pigmentation patterning has long interested biologists, integrating topics in ecology, development,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Wild-type neonatal larvae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are completely black. By contrast, the epidermis and head of larvae of the homozygous recessive sex-linked chocolate (sch) mutant are reddish brown. When incubated at 30 °C, mutants with the sch allele fail to hatch; moreover, homozygous mutants carrying the allele sch lethal (schl) do not hatch even at room temperature (25 °C). By positional cloning, we narrowed a region containing sch to 239,622 bp on chromosome 1 using 4,501 backcross (BC1) individuals. Based on expression analyses, the best sch candidate gene was shown to be tyrosine hydroxylase (BmTh). BmTh coding sequences were identical among sch, schl, and wild-type. However, in sch the ~70-kb sequence was replaced with ~4.6 kb of a Tc1-mariner type transposon located ~6 kb upstream of BmTh, and in schl, a large fragment of an L1Bm retrotransposon was inserted just in front of the transcription start site of BmTh. In both cases, we observed a drastic reduction of BmTh expression. Use of RNAi with BmTh prevented pigmentation and hatching, and feeding of a tyrosine hydroxylase inhibitor also suppressed larval pigmentation in the wild-type strain, pnd+ and in a pS (black-striped) heterozygote. Feeding L-dopa to sch neonate larvae rescued the mutant phenotype from chocolate to black. Our results indicate the BmTh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ch mut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lanin synthesis producing neonatal larval color.

相關焦點

  • PNAS:太空旅行使細菌更致命
    生物谷援引: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研究發現,導致食物變質的細菌進入太空後會更加致命。       研究人員認為,其他類型的細菌在太空中也會有類似的變化,因此前往月球或火星的載人項目可能會滋生一些在某些情況下更致命的細菌,儘管它們並不會成為有更強耐藥性的所謂超級細菌。
  • 雲中課堂 最好笑的昆蟲和其中的另類保護色——半翅目蟾蝽科Gelastocoridae
    謝強,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國際蝽類昆蟲學會終身會員,中國昆蟲學會第9屆理事會理事。
  • 洋辣子,刺蛾的幼蟲,幼蟲體色鮮豔帶毒刺,羽化後的成蛾卻無毒
    說起洋辣子,大家也許不陌生,近似方形的長身體,鮮明的或綠色,或黃色等的體色,點綴著或藍或紅或其它間隔的條紋,從頭到尾布滿了帶著毛刺的肉柱。豔麗卻又讓觀者有些畏懼。手機拍攝,洋辣子在自然界中,許多體色鮮豔奪目的動物昆蟲,似乎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洋辣子也是這樣的。
  • 遇到這些昆蟲要注意要不然有可能會受傷,甚至是致命!
    天氣變暖很多昆蟲大量的繁殖,這對它們的鳥類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對於植物以及人類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昆蟲的生存需要食物而植物是大部分昆蟲的食物,同時它們的生存空間就在人類的身邊,因此會經常的跟人類有接觸,但是它們當中很多事對人有一定的威脅的比如下面的這些,遇到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 科普|耳朵昆蟲的「蠼螋」,會鑽耳朵嗎?
    耳朵昆蟲那麼有人就會問道,蠼螋真的會鑽進人耳朵嗎???可以說,蠼螋是類「亦正亦邪」的小昆蟲,少數種類會為害花卉、貯糧、貯藏果品,但更有不少的是捕食性天敵昆蟲。男女有別獨一無二的尾鋏也是蠼螋的雌雄標誌,雄蟲的尾鋏又大、形狀又複雜,雌蟲則相對「低調」很多。
  • 神奇動物在哪裡:變色龍為什麼會變色?改變的顏色取決於什麼?
    40 來源: 捲毛之後有彩虹 舉報   與其他爬行類動物不同的是,變色龍能夠隨自己意願地改變自己的膚色
  • 世上現存最大十類昆蟲 泰坦甲蟲總長20釐米(圖)
    像許多甲蟲一樣,泰坦甲蟲在受到威脅時會發出響亮的嘶嘶聲,恐嚇敵人。  2、竹節蟲(Giant stick insects)  竹節蟲生活在竹林裡,形狀細長似竹節,體長而大,為中型或大型昆蟲,一般在10~30毫米,最大的260毫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在長期的與敵鬥爭中,它們很善於偽裝,當它棲息在樹枝或竹枝時,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難分辨。
  • 值得飼養的三種小型觀賞魚,擁有令人讚嘆的華麗體色
    其實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蝦虎擁有吸盤狀的腹鰭,可以幫助它們吸附在底部或物體表面,而塘鱧則無此構造,因此它們多會離開水域底層活動。小型塘鱧的外形不像大型塘鱧般粗獷,確有著令人讚嘆的華麗體色和特殊習性,加上多數品種喜歡巡遊於水域中層,而非棲息在底層,所以乍看之下,與短鯛有幾分相似。
  • 被昆蟲叮咬能致死?夏天謹防昆蟲傳播的這些疾病
    作者:寶寶知道 知心密友最近,在朋友圈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地區的一位女士被昆蟲咬傷,後來傷口大面積潰爛,竟然導致死亡,後來專家經驗證,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昆蟲。最後就是一張圖片,提醒大家要注意。微信朋友圈中為了獲得高點擊而進行的虛假宣傳早就已經不是秘密了,可怕的是很多人還在「非常自覺」的進行轉發,然而實際上,每年被昆蟲咬傷致死的案例本來就非常的少,而且這些昆蟲多還是攻擊性較強的蜜蜂、馬蜂類的昆蟲。其實,被昆蟲咬傷致死這個說法並不至於引起恐慌。真相目前,微信圈中常見的幾種奪命大魔王無非就是如下幾種昆蟲:蜱蟲、隱翅蟲、毛蟲。
  • 常見昆蟲圖譜識別
    蜻蜓蜻蜓的幼蟲在水中發育,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池邊、水傍常見,飛行迅速,有時吸取花蜜,但最普通為好血性,雌蟲有強度螯刺能力、牛馬等厚皮動物亦易受其侵襲,為重要畜牧業害蟲。
  • 昆蟲種類圖片大全
    蜻蜓蜻蜓的幼蟲在水中發育,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池邊、水傍常見,飛行迅速,有時吸取花蜜,但最普通為好血性,雌蟲有強度螯刺能力、牛馬等厚皮動物亦易受其侵襲,為重要畜牧業害蟲。
  • 20種無處不在又超級恐怖的昆蟲!
    世界很大,下面這些昆蟲(嚴格來說並非全部屬於昆蟲),可能有一天都會出現在你的床上。那將是噩夢! 蚰蜒 最多有15對足,會殺死其它昆蟲,通常對人類無害(仍然不想接觸它)
  • 八種個頭巨大又超級恐怖的昆蟲,令人頭皮發麻!
    八種個頭巨大又超級恐怖的昆蟲,令人頭皮發麻!人類對昆蟲有著本能的恐懼。昆蟲無處不在且其數量遠超人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認識它們!但它們大多是益蟲,以蟑螂等昆蟲為食。獵人蛛不織網,以遊獵方式生活。獵人蛛行動快速敏捷,是捕獵的好手。除白額高腳蛛外,大多數巨蟹蛛在野外較為稀少。巨型千足蟲現存的最大的千足蟲巨型千足蟲屬於無脊椎動物,多足綱,倍足亞綱,體節組成。巨型千足蟲是一種多足綱節肢動物,全身覆蓋盔甲。巨型千足蟲有厚厚的盔甲,天敵很少。
  • 要想生活過得去,身上必須帶點綠-海草床中魚類的體色
    草地和森林生態系統中的昆蟲及兩爬動物大多為綠色或棕色,這些顏色正是它們所處環境的主要顏色。體色多樣,常見綠、紅、紫、黃、棕色,體側另散布黑點或白點。有模仿海藻形狀及色彩的行為,常成對出現。
  • 昆蟲科普 | 一朵美麗會飛的「花」
    昆蟲科普 | 一朵美麗會飛的「花」 2020-06-11 2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PNAS:害蟲對製造殺蟲劑的玉米的耐藥性
    為了確定這些昆蟲是否發展出了對Bt毒素的耐藥性,這組作者從受損玉米中收集了西方玉米根蟲(WCR)成蟲,在實驗室收穫了這種昆蟲的卵,然後用不同類型的Bt玉米培養這些幼蟲。這組作者報告說,當使用Cry3Bb1 和 mCry3A玉米培養這些昆蟲的時候——在那些田裡遭受嚴重損傷的就是這兩種Bt玉米——來自Bt玉米田的西方玉米根蟲(WCR)品種的後裔比從未接觸過Bt玉米的西方玉米根蟲(WCR)品種表現出了更高的存活。此外,來自Bt玉米田的西方玉米根蟲(WCR)在Cry3Bb1 和 mCry3A玉米上的生存狀況與在不產生Bt毒素的玉米上一樣好。
  • PNAS:應對威脅生命的感染
    為了開發針對傳染病的替代療法,Wilhelm Schwaeble及其同事使用了被稱為「補體系統」的固有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由血液輸送的蛋白質組成,當被病原體激活的時候,能增強被稱為吞噬細胞的專門化細胞的作用,然後吞噬細胞會消滅入侵的微生物。這組作者製造出了一種人造的補體蛋白質,稱為備解素(Pn), 人們已經證明了它比原生的備解素(Pn)具有更高的功能活性。
  • 為了不被捕食者吃掉,昆蟲往往都有自我保護的"絕招"
    昆蟲學家通過解剖發現,鳥兒之所以不願意吃這種昆蟲,是因為它們體內充滿了毒素。這種蝴蝶將卵產在一種含有毒素的植物上,幼蟲孵化後,以這種食物為食,久而久之,毒素就積聚在體內。如果鳥兒不慎吃了這種蝴蝶就會引起劇烈嘔吐。 以假亂真的保護色 生物學家認為,昆蟲身上之所以會生出豔麗的顏色和各種圖案,一定有其內在的原因。
  • 昆蟲勇士戰記
    但昆蟲之於我們的意義絕非「玩鬧」那麼簡單,也是拜此所賜,讓我體驗到了許多不一樣的東西。記得那時候我每次體育課的自由活動時間都會去學校裡頭空著的幾片長滿草的荒地裡玩,有時會嘗試著抓些蟲子回來養,有時甚至是單純地享受在野外尋覓些沒見過的昆蟲,觀察它們的行為和形態的感覺。
  • 誰能把紅金七彩養成這樣我就服他,最多半個月讓它們恢復體色
    但是自從來到了老鄒大叔的家中之後,這缸紅金七彩一直都是是斷斷續續的黑紗不斷,起初絕對是由於心理緊迫,尤其是這種紅色系的高檔品種,本來就需要在極軟的水質和比較亮堂的燈光下,才能夠有一個很好的發色,但是這兩點老鄒大叔根本做不到,所以它們的體色到了後期總在不斷的變換,黑紗時有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