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微信裡一個寶媽群因為餵飯問題「炸鍋」了,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可謂是前所未有的激烈。
有幾位家長表示每天最頭疼的問題就是餵飯,有追著餵的,有談條件餵的,有給看動畫片餵的,有玩著玩具餵的,當然也有讓孩子自己動手吃的,在我看來「中國式餵飯」是典型的害娃害己!
家長打著怕衣服髒、怕吃不飽、嫌動作慢等藉口,不讓孩子自己吃飯,一口一口喂。
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認為爸爸媽媽餵飯理所應當,靠爸爸媽媽就行了,我只要負責張嘴就可以了。
寶寶一旦有這種想法就是已經開始產生依賴了,連吃飯這麼基礎的事情都要靠別人,孩子怎麼能獨立呢?
第一種,孩子滿地跑,你追著餵飯;
第二種,孩子看動畫,你在旁餵飯;
第三種,孩子玩玩具,你在旁餵飯;
孩子跑跑跳跳、左搖右晃,不僅影響消化,還有可能造成腸胃不適。
孩子注意力在動畫片和玩具上時,當然不會好好咀嚼,直接吞咽肯定就會影響消化,這時吃飯只算是機械行為。
家長餵飯的行為代替了孩子的雙手,讓孩子少了鍛鍊手靈活運用的機會。
上海科普大講壇曾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及多位手腦醫學領域專家,他們在講解時指出:「手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手的形成是腦形成的動力,手部功能的增強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所在。
手勢的動作可形成大腦新的興奮點,有利於理解、記憶與思考,經常進行手部的精細動作,對青少年智力的開發大有益處。」
既然「中國式餵飯」對孩子造成這麼多不良的影響,我們當然要積極的去引導孩子獨立吃飯。
引導孩子獨立吃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下幾點家長如果試著做,就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採取具體措施前,家長要有一個明確且友好的態度。對家長自己要態度明確,不允許家裡人「中國式餵飯」,統一戰線。對孩子採取鼓勵為主,「放任」為輔,為孩子留出探索獨立吃飯的空間。將餐具交到孩子手裡,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是自己吃飯,你來嘗試一下自己吃飯。
讓孩子參與飯前準備工作也是鼓勵自主吃飯的一種好方式,帶孩子一起擺碗筷,讓孩子自己戴圍兜,挑選自己喜愛的餐具。
家長引導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一種就是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確使用餐具、如何將食物放進嘴裡、如何咀嚼,然後向孩子發出挑戰,問他這樣做你行嗎。
儘量讓孩子發現吃飯的樂趣,家長可從夾菜開始,嘗完對菜做些簡單評價,然後引導孩子也學著自己挑想吃的,自己決定吃多少。
同孩子一起看與進餐相關的書,學習餐桌禮儀,學習不同食材,了解烹飪方法,讓孩子明白吃飯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可以挑選動物形象進餐的繪本,小朋友最愛動物類,會模仿動物,吃飯時回想起繪本上動物是如何進餐,家長在此時就可以引導孩子效仿。
孩子其實比大人想像的厲害多了,他們有獨立吃飯的能力,只是家長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發揮能力的機會和空間。
儘管孩子剛開始動作略顯笨拙,但總有這樣的過程,而這過程就是孩子手腦發展的過程,家長可以順應孩子的發展,同時也讓自己輕鬆一些。
孩子的心靈都是純潔無瑕,天真可愛,家長有時要&34;,既滿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也讓孩子茁壯健康地成長。
在孩子3歲前都會給孩子準備一套《幼兒情商行為管理親子兒童繪本》,共30冊,裡面的故事引導孩子吃飯、刷牙、洗澡、睡覺、拉粑粑等等這些基本行為,還會教孩子應該有禮貌,要排隊,要說你好,學會交朋友等等的情商啟蒙。
這套繪本現在我非常的喜歡,重要的是孩子很喜歡,無論是內容還是圖案都很讓人喜歡,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那麼重點是大家關心的價格問題,68塊錢,一共有30冊,合計下來一本才2.2元,孩子兩根棒棒糖的錢,就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好的孩子。現在一頓外賣錢都用不了,就能讓你和孩子共同成長,幫助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培養一個月,輕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