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學校出現在什麼朝代
學生時代,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可以說學校就是我們第二個家,我們與學校的關係甚至比與家庭的關係更加緊密,我們每天在學校學習、交友,以學校為軸心展開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可是你知道我國的學校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學校一詞又最先出現在什麼朝代?實際上,我國的學校教育出現得很早,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學校」這一概念。
早在夏代就已經有廣泛意義上的學校了,稱為「校」,主要是教授祭祀禮儀和射、御、書、數;到了商朝,學校稱為「序」,主要開展禮樂、習射、宗教教育等活動;西周的時候,學校的名稱為「庠」,是源於虞舜時期的教養機構,主要是利用養老活動對青年進行孝悌教育。當時,周天子還設置了專門供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大學」,稱為「闢雍」。滿15歲的男性貴族子弟都可以在裡面學習各種所需的技藝,如禮儀、音樂、舞蹈、射箭、騎馬、駕車等。而10歲到15歲的男性貴族子弟則寄宿到城內的「小學」學習。
後來,孔子開創私學,即私塾,使教育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變,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到西漢時期,漢武帝在中央設置太學(國家最高學府),在地方設置學宮。到了隋唐時期,辦學達到極盛時期,具有教育功能的學校有了更多的分類。值得稱道的是唐朝時成立的「書院」,在宋代達到頂峰,形成蔚為大觀的「六大書院」。明清的學校形式基本上承襲隋唐的,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由地方或私人創辦的學塾,也就是私塾,遍布城鄉,普及度高。
清末,隨著洋務運動和向西方學習的浪潮,近代教育迅速發展,光緒二十八年,學堂成為一種新的學校形式,新式學堂逐漸普及開來。辛亥革命後,政府機構又重新公布學制,把「學堂」一律改稱為「學校」,並一直沿用到現在。所以,我國的教育發展起步是很早的,而正式把教育機構定名為「學校」則是在民國時期。
古代的私塾是不是不開設數學課
相比於我們現在普遍接受的學校義務教育,古人的求學場所更多是一種被稱為「私塾」的教育機構。在私塾裡面,孩子們接受早期的啟蒙教育,奠定基本的素養,為以後的成長和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今,隨著人們對教育理念的探索以及激烈的兒童教育競爭,人們對古時的私塾教育越發推崇,尤其是其對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塑造,得到不少家長的認同和肯定,逐漸興起了很多「現代私塾」。
那麼,古代的私塾到底都教孩子一些什麼內容呢?尤其是讓不少孩子頭疼的數學課,私塾到底有沒有開設呢?實際上,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開設在家庭、宗族或是鄉村內部的一種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大多是讀書人、秀才等)所辦的學校,由教書人在自己的宅院設立或是由富人選址設立,還有的是由一村或一族選址設立。但不論施教地點在哪兒,其辦學目的主要是啟蒙,招收的也多為6歲到8歲的孩童。
追本溯源,春秋時期的孔子創立了第一家私塾,主要的授課內容是「孔門四科」。到漢武帝時期,私塾的主要任務是傳承儒家文化。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推行驅動了私塾的發展,私塾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依據儒家經典「五經」來展開。明清時期的私塾則偏向於教授「四書」。到了宋明時期,由於宋明理學家的推動,私塾又增加了倫理教育的內容。古代私塾通用的學習教材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四書五經》等,教學內容以識字為主,且十分重視教授對聯和作詩技巧。當然,私塾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層次沒有統一的要求和規定,自由度比較大,不同年齡學習的內容會有所區別,與私塾老師(大多是不第的秀才)的水平也有直接關係,但這一階段主要側重的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禮節和道德品質,並不會開設算術課。
算術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基礎學科,雖然我國早就出現了數學教學,如西周教學科目「六藝」中的「數」等,但是私塾卻大多不會開設。也正是因為這樣,到了近代,私塾與社會發展脫節,一些提倡新學的人指責私塾不開設算術、歷史、地理等學科,有知識覆蓋面較窄、教材因循守舊、知識老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