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中國古代教育史一直是客觀題的重要考點,由於該部分知識點大部分都是死記硬背且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涉及到這類問題的時候,考生往往會因為疏忽而丟分,因此,在此為廣大考生進行一個易混點——中國最早的學校的簡單梳理。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在什麼時候中國出現了學校,這就涉及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在教育學中,關於教育發展的社會變遷通常是劃分為四個階段——原始社會、古代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在考試中易出考點的主要集中在古代社會、近代社會和現代社會,原始社會早期,由於生產力低下,教育發展很慢,這時候的教育活動集中在生產勞動中,還沒有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加快,由於社會需要,出現了學校的萌芽——出現了進行教育的場所,然而這種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是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只能被認為是學校萌芽;古代社會可分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自夏商周至秦漢,國家開始逐漸統一,教育也開始慢慢由不正規不正式的活動演變為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而正式的學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產生,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活動;雖然中國近代社會由於戰爭,教育發展緩慢,但是在內憂外患的戰火中,依舊出現了很多大教育家,他們的教育思想是考試中常涉及的考點。而關於現代社會,考試中經常會與當今社會中的現象來進行命題,需要考生結合實際來進行作答。
我們已經知道了學校在哪個社會產生,接下來,我們需要知道學校產生的具體條件,簡單而言,學校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生產力提高了,人們才能有空餘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其他活動,此時的人類已經不滿足於僅僅進行生產勞動,他們開始迫切的需要一些精神上的薰陶,比如音樂、宗教祭祀;而學校需要的四要素——場地、教學人員、學習人員、教學內容已經開始慢慢定型,有一部分人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專門從事教育活動,文化的迅速發展,需要傳遞傳播,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的需要,當時的統治者都心知肚明,國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養,學校教育在這四項條件的共同下,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時代。
關於最早的學校之爭,學者們一直眾說紛紜,總結下來分為兩個階段,學校的萌芽和學校形態的出現,在前面我們說過學校在原始社會末期已有萌芽,堯舜五帝時代有進行教育活動的場所——名為成均和庠,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兩個場所誰出現的更早,但這兩者的出現奠定了學校出現的基礎。夏朝作為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已經有明確的文字記載,繼承了五帝時期的庠的叫法,還出現了序、校等從事教育活動的場所,進行宗教教育、軍事教育和倫理教育,各教育場所有了明確的教育內容,此時的學校教育形態正式出現,此後的殷商又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進行禮樂教育的瞽宗,而西周由於分封制的出現,設置了在都城的國學和在地方的鄉學。
例:
中國最早的教育形態出現在( )。
A.西周 B.春秋戰國 C.夏朝 D.殷商
【答案】C。解析:夏朝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教育形態,有庠序校這些教育場所,故選C。
學校產生所需要的三個基本條件是( )、( )、( )。
【答案】剩餘勞動、社會需要、文字。解析:學校要產生,生產力要發展,需要有國家機器的支持和教育內容的發展。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