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中國最早的大都市,也是中國最早的都城

2020-12-18 心放鬆

在現代社會中,城市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中國作為四大文明起源地之一,城市的出現是很早的,那麼那個城市算得上中國最早的大都市呢?是年代最早的城頭山還是頗有爭議的夏朝都城二里頭呢?

我個人認為上述兩個都不是,應該是良渚文化的莫角山王城。城頭山城市遺址雖然年代較早,但是遺址發掘來看,當時還沒有形成國家,城頭山只是一個部落的聚集點。二里頭是否是夏朝的都城現在還有爭議,而且年代較晚。

莫角山遺址布局示意圖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裡。通過遺址發掘,良渚文化已處於早期國家階段。

作為良渚文化的核心遺址莫角山王城,南北長1800-1900米,東西寬1500-1700米,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在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淨的黃色粘土堆築而成,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作為5000年前良渚遺址的宮殿區,莫角山遺址有一個高10餘米的一個巨大的長方形土臺。它東西長670米、南北寬450米,總面積30餘萬平方米。良渚先民還在土臺之上修建了7萬平方米的沙土廣場。

良渚古城牆與莫角山遺址分布圖

從莫角山宮殿區、內城城牆到外城,城址內臺地的堆築高度由內而外逐步降低,顯示出一種等級依次遞減的態勢。古城北部和西北部還分布著規模宏大的水利系統和與天文觀象測年有關的瑤山、匯觀山祭壇,在古城外圍也存在著廣闊的郊區。

良渚文化古玉

莫角山王城的高臺和宮殿遺址,城牆,水壩等巨型史前工程的存在,說明當時有一個國家政權,能夠徵調數萬勞動力作苦力。這一來說明存在國家權威,二來可以根據工程量來估計參與人數,在根據對當時農業的考古,估計這些人吃飯需要的農田面積,再據此估計國家領土面積。估算下來良渚古國的疆域在當時算非常遼闊的,我估計至少控制了整個杭州灣北部的流域,今天浙江北部。

良渚文化

由此可見,莫角山王城是當時長江下遊一個超級大國的國都。這個城市規模在當時的時代來說,實在是巨大到誇張,放在全世界橫向比較也是很大的。所以說莫角山王城是中國最早的大都市,甚至是中國最早的都城。

相關焦點

  • 「最早中國都城」二里頭建遺址博物館,將讓夏朝「活起來」
    「最早中國都城」二里頭建遺址博物館,將讓夏朝「活起來」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7-06-12 16:29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山西陶寺或系堯帝都城 最早中國非夏朝
    其都城在哪裡?昨天下午,中國社科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國新辦舉辦山西陶寺遺址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宣布,「堯都平陽」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堯舜古國文明不再是傳說,多年考古形成的一系列證據指向陶寺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 《最早的中國》:我們從哪裡來?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最早被發現於1959年。在這片古代城市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宮殿、居民區、各類手工作坊、墓葬等遺址。它的年代距今大約3700-3500年,比前面說到的安陽殷墟的年代更早,約相當於古文獻記載的夏朝中晚期。經過考證,這本書的作者許宏先生明確提出——二里頭遺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國家的都城,在這裡誕生了最早的中國。
  • 一座都城遺址,揭開了「最早王朝」夏都之謎
    夏朝作為我國第一個王朝,卻一直不被國外所認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拿出的證據不足以滿足國際判斷文明標準的三個要素。那麼什麼是國際公認的文明判斷標準呢?我國原先是根據文獻的記載確定了夏的存在,如司馬遷的《夏本紀》就記載了大禹建立了中國的首個王朝。隨著二里頭考古的發現,中國最早的都城漸漸的顯現在人們眼前。在1959年的時候,國內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去河南夏墟進行了考古勘察,就是這次考古,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
  • 二里頭夏都遺址,中國最早王朝
    但在中國考古界,她卻一直聲名顯赫。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中國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幹道網、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二里頭夏都遺址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王朝,有「華夏第一王都」之譽,在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史書記載,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距今有四千年左右。在很長一段時期裡,夏朝只存在於古文獻中。
  • 北方最具存在感的省會城市,不僅是交通樞紐,還是最早的都城
    這裡是小嶸觀世界,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文化中國。最近2020經濟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揭曉,一時間眾說紛紜。榜單中最為亮眼的就是長江沿線的諸多城市,深居西南的成都、重慶,中部的武漢,長江下遊的南京、蘇州、上海等等。
  • 「中國」這一名稱最早出自哪裡?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國家。並且,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涵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那麼,對於「中國」這一名稱和概念,最早源自於哪裡呢?
  • 誰是中國最早的學校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中國古代教育史一直是客觀題的重要考點,由於該部分知識點大部分都是死記硬背且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涉及到這類問題的時候,考生往往會因為疏忽而丟分,因此,在此為廣大考生進行一個易混點——中國最早的學校的簡單梳理。
  •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此次會議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發現,5項重大考古新成果從都城布局、宮城建築、糧倉儲備、禮儀制度、手工作坊、墓葬等級等方面,為探尋早期中國文明起源提供有力佐證。「這些重要新發現將有力地推動夏文化、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重大學術課題研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 中國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為什麼叫中國,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一個叫「何尊」的出土文物上的銘文,這是西周早期一個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製作的一個祭祀用的器具,這個器具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何尊」的尊內底部鑄有12行共計122個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是寫的是:「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
    中國最早的王朝如何進行「城市規劃」,不同區域以何為界?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不同的網格區域,不同家族分區而居、居葬合一,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 夏都二里頭:最早的「中」國——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
    劉慶柱說,從目前的考古資料看,從二里頭遺址到商城遺址再到周王城遺址,從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到隋唐洛陽城遺址再到北宋東京城遺址,這些都城均處在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區。金元明清遷都北京,也是因為金朝海陵王說了一句「燕京乃天地之中」。  「從夏都二里頭到紫禁城,可以看出『天地之中』的具體地點可以不同,但『擇中建都』的理念一脈相承。」劉慶柱說。
  • 武昌閱馬場及周邊地區,中國最早的大學城!
    嚴格意義大學城,最早形成於歐洲,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 從歷史上考察,中國最早的大學城,首先出現在湖北武昌的閱馬場及周邊地區。 資料介紹,閱馬場(閱馬廠)經歷和見證了武漢的榮辱,這裡發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 中國歷代都城-隋唐五代十國(九)
    他下令開鑿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全長2700公裡,成為中國南北水運大動脈,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楊廣還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遷都洛陽。楊廣的洛陽都城,建在漢魏故城的西南,周長27.5公裡,依然採用宮城、皇城和外城的格局,宮城和皇城隨自然地形位於地勢較高的西北角,洛水穿城而過,將皇城與裡坊區分隔,具有更強的安全防範功能。隋煬帝從全國各地遷來大量富商大戶,一時間洛陽成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 中國歷代都城-堯舜禹時期的都城(二)
    舜都蒲坂舜帝的都城蒲坂,在山西運城的永濟一帶,這裡也是舜的家鄉。永濟在秦漢時還叫蒲坂,後來因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渠段永濟渠位於境內而更名。而運城,「運」即運輸,運的是鹽。運城的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這裡是華人祖先最早開發食用鹽的地方。傳說舜帝巡視南方,逝世於現在的湖南省境內,就地葬在九嶷山,那裡從夏朝時就建有舜帝的陵墓。而在他的家鄉,在運城的鳴條山下,人們也建造了舜帝的陵墓和廟宇,以示紀念。
  • 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
    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一張獸皮、一根絲線、一盞燈就可以演繹各種劇目。栩栩如生,讓人嘖嘖生奇。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皮影戲,也叫「皮影」、「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以皮製或紙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隨音樂和演唱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 中國歷代都城-夏朝商朝(三)
    根據《史記》記載,夏朝曾十次遷都,斟鄩是其中第二個和第十個也是最後一個都城。我們在那一帶的村莊裡轉了轉,正是秋收時節,路上到處曬著穀物,看樣子芝麻是這一帶的特產。也就是說,在追尋美麗的宋代瓷器的時候,我們來到了傳說中夏朝的第一個都城。現在,在禹縣,人們已經發現了宋代鈞瓷官窯的遺址,建造了頗具規模的鈞瓷博物館,我忍不住期待,也許有一天,這裡會發現夏朝都城的痕跡?商都殷墟中藥龍骨,具有安神鎮驚、治療失眠的作用。1899年,一包龍骨從田間送到藥店,作為藥材被一位古文字學家從藥店買回。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1月10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考古文博單位、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高校學生以及媒體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
  • 擴大視野 科學探索「最早中國」
    這並不正常但由於前面提到的原因也是可以解釋的。將價值判斷簡單地混淆於事實判斷,這種做法不僅僅影響到夏代傳說可信與否的結論。事實上,這一研究本身的核心就在於研究者的價值觀,正如孫慶偉直白地告訴大家的:「(夏文化問題)爭論的核心實際已經演變成為一個認識論的哲學問題,關涉的是考古學者的立場與方法。」
  • 中國最早金幣名為「郢爰」 「爰」或為重量單位
    戰國時期楚國郢爰金幣在揚州博物館館藏金銀製品中,有一枚戰國「郢爰」(音:影圓)屬於中國最早的黃金貨幣。「郢」是先秦時期楚國的都城,始建於公元前689年,位於湖北江陵,後因戰亂幾經遷移。公元前278年秦將破郢,楚王遷至陳城,即今淮安。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又在壽春(今壽縣)建都,仍名為郢。「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重250至260克,正面都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