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平陽
那天,我們跟著GPS去尋找位於山西臨汾的堯帝陵,從國道走上省道、縣道,走進村莊,在田間土路上顛簸。目的地一直在不遠的前方,我們卻一次次被黃土斷崖阻擋了去路。終於,在太陽就要沉沒在黃土高原盡頭的時候,我看見一灣河水後邊,一道紅牆綠瓦,在冬日的黃昏裡,格外地肅穆安詳。
堯帝陵建造在一大塊巖石上,背後是土崖環抱,面前有河水圍繞。傳說堯去世後,萬民悲痛,人們紛紛背著黃土來到這片巖石上,堆成陵丘,建立了陵園。
天色將晚,陵園已經關門,我們不甘心地敲門,被允許進去參觀。匆匆穿過這座明代的廟宇式建築,中軸線上有山門、牌坊、戲臺、大殿、配殿、後殿和碑廊,碑廊裡有金元明清代的石碑,其中一塊金代碑刻記載,唐太宗曾來此祭拜。我們來到陵丘前,鞠躬致意,然後繞行陵丘祈福。
第二天,我們前往臨汾市區內的堯廟,沿途看到「堯都區」、「平陽路」這樣的路牌,這裡曾經就是堯帝的都城了。堯廟始建於西晉時期,唐朝時遷到現在所在的地方,成為歷代國家級的祭祀場所,經歷過多次修葺和擴建。近年來,在原址上修復了一組明清宮殿式建築群。
據說堯帝曾經就住在這一帶,他住在土階上的茅草屋裡。在堯廟巍峨的主殿前,有一口古柏圍繞的水井,傳說這是堯帝親手所掘的水井。在遠古的時候,有了水井,人們便可以不再依賴河流居住,然後便有了村落和市鎮。至今,中國人仍將遠離家鄉稱為「背井離鄉」,把城市生活成為「市井生活」。這一口堯井,被稱為「中華第一井」。
舜都蒲坂
舜帝的都城蒲坂,在山西運城的永濟一帶,這裡也是舜的家鄉。永濟在秦漢時還叫蒲坂,後來因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渠段永濟渠位於境內而更名。而運城,「運」即運輸,運的是鹽。運城的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這裡是華人祖先最早開發食用鹽的地方。
傳說舜帝巡視南方,逝世於現在的湖南省境內,就地葬在九嶷山,那裡從夏朝時就建有舜帝的陵墓。而在他的家鄉,在運城的鳴條山下,人們也建造了舜帝的陵墓和廟宇,以示紀念。現在我們在這裡看到的舜帝陵廟,始建於唐朝,採用了前陵後城的格局,在磚砌的方形墓冢後邊,建了一座皇城,城裡的中軸線上,有戲樓、獻殿、正殿、寢殿,兩側還有鐘鼓樓和配殿。顯然這是後世的宮殿模式,舜帝活著的時候沒有這樣的居住條件。
陵廟前幾棵巨大的古柏,檢測樹齡在4000年以上,令人肅然起敬。廣場上有一座舜帝塑像,舜盤腿席地而坐,腿上架著一具古琴。正在學習古琴的我,看到自己學習的樂器有如此古老的歷史,非常自豪,也坐在臺階上,擺了一個同樣的姿勢,和他合奏一曲。
傳說舜擅長音律,堯帝曾送給他一把古琴。傳說舜帝曾經寫了一首《南風歌》,歌中唱到: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南風吹得真暖和啊,吹走了人們的憂愁煩悶。南風吹得正是時候啊,給人們帶來富裕的生活……我好像來到鹽湖的水邊,和傳說中的舜帝一起,合奏了這首樂曲。
禹都安邑
根據《帝王世紀》,禹都安邑。安邑這個古地名,秦漢時仍在使用,北魏時改稱夏縣,沿用至今,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夏縣。
我們經過運城的鹽湖,去夏縣,看禹王城。湖邊白茫茫一片,像是剛剛下過雪。我知道那不是雪,是鹽。我也了解到,這個禹王城,雖然以「禹」為名,考古發掘已證明,這裡是一座戰國遺址,是魏國的都城。城中有一座禹王臺,傳說是禹治水時,他的妻子遙望夫君的地方,實際上,那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古觀象臺。
據《史記》記載,禹曾推卻禪讓,讓位給舜的兒子,自己躲避到故鄉陽城。但是天下人都來到陽城朝拜禹,禹這才繼承了帝位。禹在陽城即位,於是人們又稱「禹都陽城」。
巧的是,我去河南嵩山旅遊時,曾路過一處陽城遺址。正值春天,那一片田野裡,滿眼金黃的油菜花和碧綠的麥苗。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在這裡發掘出兩座古代小城遺址。本世紀初,又發掘出一座大城遺址。目前已可以確定,周朝時這裡叫做陽城,遺址的年代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前。而傳說中的禹都陽城,對照典籍的記載,正在這一片區域,所以有人認為這裡也是傳說中的禹都陽城。
我的歷史書中說到,遠古時代的傳說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俗和習慣。傳說中的堯、舜、禹,作為早期英雄,他們是中國古代社會尊崇的道德楷模,反映了中國人嚮往社會和諧,崇尚勤勞與無私的價值觀。對於中國人來說,黃帝、堯帝、舜帝和禹帝,祖先的道德光輝和精神力量,已深深融入了這片古老的大地。
【作者簡介】張一幟(HARRY ZHANG),男,2004年出生,自幼在加拿大長大,2013年回到中國,現為清華附中國際部11年級學生。愛好旅遊、攝影、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影視製作、寫作等,用腳步丈量過有代表性的中國歷代都城,查閱了有關背景知識和歷史故事等材料,拍攝了大量的圖片,並用中英文撰寫了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