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此前被砍傷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於5月13日恢復出診。今年1月,陶勇醫生出診時,被診治過的患者崔某砍傷。這起惡性傷醫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陶勇的救治情況也牽動人心。但誰也沒想到,出院僅1個月,他回來了,這回是以醫生的身份。陶勇用「內心平靜又感動」形容了自己自受傷以來,第一天出診的感受,「來找我看病的患者,不是拎著水果,就是帶著鮮花。」
看到陶勇醫生重新回歸工作崗位,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祝福和感謝:「希望他今後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那個溫柔的人又回來了,一定要守護好他。」從留言的字裡行間中,我們讀出了心疼、讀出了欽佩,更讀出了人們希望通過語言傳遞給陶勇醫生最大的善意和力量。而網友們所傳遞的這種力量,何嘗不是受到陶勇醫生的豁達態度和醫學信仰感染呢?
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在面對自己救治的患者向自己揮來的刀時,陶勇醫生難道沒有感到一分心寒、難道沒有生出一絲恐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傷後,陶勇也曾表示自己變得膽小了。但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在陶醫生看來,雖然自己遇到劫難,但他也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之中。如此「脆弱」的一面,讓他的堅守更顯難能可貴。
醫病醫人,更要醫心。過去的陶勇,是在手術臺上操刀治療眼疾的救死扶傷者,而今,他無法再重拾手術刀,但卻以可貴人格樹立起一個榜樣,通過可敬言行療愈著更多「醫患之心」。可以看到,他心中關於「醫學」的認識——「醫學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會帶來人與人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只有這種平衡達到了,我們才有可能減少疾病」似乎正逐步照進現實。
在醫學信仰面前,陶勇醫生選擇了以德報怨。我們在感動之餘,更應思考的是何以報德?要為薄弱的醫患關係作出診療,開出「藥方」,還得摸清病灶、拔除病根。在以法律手段保護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的同時,像陶勇醫生一樣的仁心醫者應該被更多人看到,讓更多病患也能夠聽到醫生的心聲,理解醫生的難處。如此,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有助於醫患關係這一複雜課題得到妥善解決。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