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近年來,益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脫貧攻堅取得突出成效。回看益陽市精準扶貧之路,各地鎮鎮有聲,村村向上!靠的就是益陽幹部群眾的堅守與努力!決戰決勝之年,紅網益陽站聯合各區縣市融媒體中心、分站推出《決勝2020,看益陽山鄉巨變》系列報導,講述益陽脫貧故事。此為桃江篇章。
牛田鎮小桃村的黃桃基地。
紅網時刻記者 劉志雄 通訊員 劉超 益陽報導
益陽市桃江縣的牛田鎮,雖地名「牛田」,卻曾是工業大鎮,因落後的生產方式難聞「牛田」該有的生態清香,直至近些年才有了大改觀。
近年來,牛田鎮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並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儘可能讓發展成果全面共享。
牛田鎮小桃村的黃桃。
發展產業走廊 造生態強鎮
牛田鎮曾有煙花鞭炮廠、紙廠、黏土磚廠等眾多粗放型、汙染型、資源浪費型、高能耗型企業,僅磚廠便有5家。然而高能耗高汙染的生產方式即不符合生態發展理念,也給當地環境帶來極大負擔。
為實現產業健康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牛田鎮痛定思痛決定產業轉型。
淘汰落後產能,關停鞭炮廠、紙廠、磚廠等,拆除益陽市中源鋼鐵有限公司中頻爐進行技術改造,積極支持益陽市鑫威建材有限公司、紅五建材、華泰新型建材二期等,以桃灰公路沿線為重點的牛田鎮現代環保建材產業走廊基本形成。
「我們以前就是建材之鄉,現在可以在前面加『環保』兩個字了。」牛田鎮黨委書記蔡亮說。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指導下,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牛田鎮開始把目光瞅準自己的資源優勢上,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
牛田鎮鑫山立體種養合作社的葡萄園。
經過幾年發展,牛田鎮現有旅遊項目已日漸成熟,擁有永世佳映山紅莊園、桃江印象花海基地,峽山口火龍果基地、黃桃基地、三塘灣生態種養園、小桃黃桃基地等,年接待遊客約40萬人次。其中桃江印象花海被列為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以獺溪河、謝家河流域為重點的桃江縣第一條休閒農業精品旅遊線路也已基本形成。
除建材、旅遊兩條產業走廊外,牛田鎮作為產糧大鎮,已成功打造杉樹侖村省級千畝油菜高產示範片、打造杉樹侖村、小桃村500畝綠色優質高產示範片等傳統優質高效農業。
近年來以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工作重點,全力促推農業轉型升級。
鑫山立體種養合作社發起人毛錫山在給火龍果剪枝。
鑫山立體種養合作社便是牛田鎮現代農業的招牌之一,發起人毛錫山曾是香港聯合建築公司的總工程師,常年在海外工作。因妻子重病回鄉後,毛錫山希望能給村裡增加些就業崗位,選擇立體循環種養結合的模式,建起養雞場和火龍果園、葡萄園等。
毛錫山在園內地面種植應季蔬菜,充分利用土地空間,一年有10個月能出產蔬果。「養雞場產生的垃圾又能全部作為生態有機肥料進入了種植園,基本做到了種、養循環,不會產生額外的汙染。」毛錫山說。
除此之外,牛田鎮還有稻魚、稻蝦共生新型養殖基地1000多畝,800畝羅氏沼蝦、1000畝小龍蝦和800畝黃桃,特色種養殖業日漸成熟,現代農業產業走廊也已成型。
蔡亮說:「我們一條線上就有15家基地,政府負責把水電路搞好,支持現代農業走廊和休閒旅遊走廊的發展。」
關注民生福利 建幸福小鎮
在鑫山立體種養合作社的種植園裡直接就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2戶,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一年能有8000元收入。在其產業鏈上,帶動的就業超過100人,這正是毛錫山創業的初衷。下一步,他還打算建加工線,增加產品附加值,也為當地鄉親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我在外漂泊幾十年,是時候為家鄉做點貢獻了。」毛錫山說。他還無息貸款給貧困家庭購置豬、牛等,免費提供技術,助其增收。在合作社做工的貴州女孩陳霞7月末剛出欄了9頭豬,便把毛錫山借她錢還了過來。「很感謝他,沒他我養不起豬和牛,這是我家唯一的收入來源。」
葡萄園內隨處可見農戶散養的雞、鴨、鵝,「這都是在我這做工的人養的,反正地空著,它們還很愛吃掉下地的葡萄。」像毛錫山這樣的產業扶貧,牛田鎮做到了580餘戶貧困戶全覆蓋。
比牛田鎮的三條產業走廊更有名的,是牛田鎮敬老院。目前該院已入住特困老人32人,託養殘疾人30人。
牛田鎮敬老院的老人們在打橋牌。
「附近鄉鎮的老人家都想住進來嘞。」孫谷之說,他是2018年住進來的老人,孑然一身,最近正計劃捐贈遺體。在進敬老院前,他把積蓄全捐給了村裡。「我以前是孤兒,是靠國家靠集體長大的。」孫谷之平日打打骨牌,他還愛拉二胡,是院裡樂隊的一員。
文先梅是敬老院樂隊的鑼鼓隊隊長,「我以前就愛打鼓,手指雖有殘疾,但不影響打鼓,也不影響我寫字,很有福氣我們有這個好院長。」
讓牛田鎮敬老院全縣聞名的,除了硬體設施外,關鍵在羅葉林。2018年3月她來敬老院後,秉持著「把院裡老人當親人」的理念,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的幹勁,讓院裡老人、殘疾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牛田鎮敬老院院長羅葉林在勸劉品生回房間。
見到羅葉林時,她正勸劉品生回房間換褲子,「慢點別摔了。」「我不得摔嘞!」劉品生推著輪椅慢慢挪,他是腦溢血後搶救過來的,大小便不能自理。
85歲的劉和興是院裡身體最好的老人,他也是羅葉林送到醫院就回的命。「那天到醫院她還穿的睡衣。」見到外人來院裡,劉和興就拉著就聊起來。「這兩年敬老院變化特別大,院長365天無休照顧我們,那天遲到一個小時,我可能就沒了。」
「我曾照顧重度精神殘疾母親很久,所以鎮裡認為我有這個能力。」敬老院院長是聘用制,羅葉林來後也不負眾望,加強制度建設,以溫暖的管理理念,成了同行的學習榜樣,也讓牛田敬老院成了該鎮民生工作的亮點工作,得到了省、市、縣殘聯和民政局的高度肯定。
在牛田鎮2020年經濟工作會議上,蔡亮這樣說道:「我們一直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根本要求,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份責任記在心裡,扛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