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2017桃江竹筍節新聞發布會在長沙召開。
華聲在線4月6日訊(記者 盧小偉 康蒙)「我聽見人家說,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呀也比不上美人多……」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把益陽市桃江縣傳唱至大江南北。實際上,桃江不僅美人多,竹筍也多,有「中國竹子之鄉」之稱。今年4月11日至12日,2017桃江竹筍節將在這裡隆重舉行。
今天上午,2017桃江竹筍節新聞發布會在長沙召開。桃江縣委副書記、縣長黃勁,桃江縣副縣長王軍華,桃江縣政協副主席、縣林業局局長黃平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將首屆桃江竹筍節的詳細情況作了介紹。
14項主題活動全方位展現竹鄉之美
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2017桃江竹筍節在桃江縣馬跡塘鎮舉行,由桃江縣人民政府主辦,桃江縣林業局、馬跡塘鎮人民政府承辦,是桃江縣舉辦的首屆竹筍節。
整個竹筍節由14項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組成,按時序分為「筍竹頌」儀式、「桃江十大筍菜」頒獎、大型筍竹文化節目、參觀馬跡塘竹筍加工陳列館、竹筍加工企業和產品展銷會、品嘗竹筍全宴和馬跡塘油豆腐、擂茶等當地特色小吃、筍竹產業發展論壇,觀摩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跡塘故事、欣賞書畫攝影藝術作品聯展等。
「活動將通過線上、線下廣大網民和現場遊客的參與和關注,邀請大家賞竹(筍)、品竹(筍)、論竹(筍)、購竹(筍),全方位領略桃江的生態自然美、風土人情美和文化內涵美。」桃江縣委副書記、縣長黃勁向記者表示。
竹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促進旅遊業發展
舉辦竹筍節,桃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縣素有「中國竹子之鄉」之稱,桃江楠竹面積115萬畝,位居湖南第一,全國排第三位。
近年來,桃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竹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累計投入2億多元專項資金,全力將竹產業打造成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黃勁告訴記者, 2016年,桃江縣實現竹業產值69.5億元,從業人員達15萬餘人,農民人均竹業收入2300多元。以馬跡塘鎮大塘坪村為代表的貧困村,發展筍用林1800多畝,實現村年增收70餘萬元,筍產業成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
同時,桃江以竹為特色的全域旅遊也獲得快速發展。黃勁介紹,桃花江竹海等竹基地、竹籃等竹工藝品、竹涼蓆等竹生活用品、桃江竹筍宴等美食受到遊客青睞,形成了來桃江賞竹、購竹、吃竹(筍)的旅遊新時尚,2016年有430萬人次來到桃江旅遊,實現旅遊收入16.7億元。
連結:
「數」說「竹子之鄉」
桃江擁有連片面積500畝以上的豐產竹林基地35個,年產竹材50多萬噸,約3000多萬根,是湖南省「千億」竹產業核心基地,榮膺「中國竹子之鄉」「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竹產業示範縣」等榮譽稱號。
2016年全縣產春筍2000萬斤,實現產值6000萬元,最高畝產產值達4000元。「桃江竹筍」榮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開發出鮮筍、筍乾、脆筍、即食筍絲等10多個系列產品,暢銷長沙、常德、嶽陽、福建等地。
省級非遺——馬跡塘故事
「馬跡塘故事」是流傳在馬跡塘一帶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彩扎藝術,相傳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由時任天國文員的黃春林等人所傳,原本是天國士兵為慶祝勝利所創的藝術活動。通過世代宗師傳導演教,已發展成獨具特色和表演力的故事藝術,至今具有150多年的歷史。
2011年,在首次舉行的湖南省非遺保護宣傳評選活動中,馬跡塘故事入選「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