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

2020-12-10 美術研究

陳建新,1962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國畫、書法)等級考試高研教師,1988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海內外書畫大展並獲獎,2017年作品《千遠臺》參加中國美術書畫大賽榮獲優秀獎。

自幼酷愛繪畫,早年跟隨恩師原福建省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福建省花鳥學會會長曾賢謀先生及時任中央中國畫研究院教授,後有幸認識中國書畫名家名作編委會副主任吳孫英先生,得到精心指導,我潛心研學中國花鳥畫精髓,刻苦努力,不斷進取,眾多作品頗得行家讚賞。

經過三十年的中國畫學習,我深深體會到傳統的中國畫,藝海無涯,博大精深,學無止境。中國花鳥畫是以描繪花卉,禽鳥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力,體現欣欣向榮的氣象,從而給人以健康的藝術感染。它描繪的對象是大自然,因此要培養對自然界的觀察力,訓練觀察力的敏銳是主要的。我小時生活在農村,對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十分偏好,幼時養成的觀察和寫生習慣,對我一直影響很大。要認真地了解物象的結構,特點,習性和生活規律,畫時才能做到心手相應。花鳥畫的源泉是生動的大自然,而不是他人的筆墨體現,提煉與概括也要源於對自然的觀察,因此對自然界的觀察是訓練心眼的基本功。

不注重對物的寫生,把握不住對象形體的特徵,就失去了藝術再現的能力。寫生不是畫蟲鳥標本,不但要準確刻劃形象,還要捕對象瞬間的動態,我對自已的速寫總是以這樣來要求,手眼的敏捷是速寫要解決的問題,畫面的生動,離不開速寫的鍛練。

默寫比速寫更重要,實際是默記,憑眼睛看,用腦子記下來,而認真觀察後印在腦海裡的形象,卻更為完整,生動,待到運用時自然發於筆端。如果把速寫的技巧與黙寫,默記結合起來,對於對象的特徵和生活環境的掌握就會更深入一步。默寫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助於速寫時捕捉對象的瞬間動態。

臨摹是重要的,主要是要理解畫理,即可忠實於原作,取之於精華,在臨摹時,自然而然地要求以努力忠於原作的畫法去體會畫家的用心。

筆墨是為表現對象服務的,要自然形成,什麼筆鋒都可變通,只要較好的表現對象即可,日久天長,自已的筆墨風格也就會自然形成。筆墨掌握的難易順序是筆、墨、水。其實,水分淋漓的畫法是較易表現的,而乾枯見筆處才真正需要琢磨。筆墨的表現,對繪畫意境有很大的

影響。

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一幅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總要有情趣才能打動人心,要畫得引人生情,善於體現自然界中不大為人注意,或者是可能會發生的一種機趣,從而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感受,並給人回味和想像的空間,使人聯想無窮的意境。

刻意表現自然界的生機勃勃,抓取生活中的瞬間來表現動勢,是意境創作的重要因素。飛鳥固然有著幹姿百態,但欲飛將落的瞬間,可能會使人想到一種聞聲索侶或覓食而歸的意趣。寓動於靜則是含蓄表現動勢的另一種方式。踞伏草中的雉雞動態很小,但在空靈數筆的脖頸上和轉折有力富有彈性的背部曲線上,蘊藏著力量不難使人想像,在它靈活的軀體上可能預示著動勢,總之,感人的意境是需要畫家傾注感情去探索的。

布局結構決定整幅作品的基本形式,古人強調意在筆先,立意就是總綱,其基本思想就是用什麼去打動人心。立意飽滿方可氣脈一貫,有疏密掩映、有顧盼提攜、才能有錯落;有變化、免去對稱、重疊、充塞、鬆散等,「密中有疏,疏處有密」,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的理論。

寫意花鳥畫的構圖,既然要意在筆先,這就要求我們從觀察現實中醞釀意境,捕捉圖象,下筆時便有信心,有把握,從而一揮而就,作品呈現的是生動自然,生機勃勃。花鳥畫點景構圖,和人物,山水顯然不同,往往要求近景取材,不能要求有極目千裡之勢。

但也必須在畫面上分出層次先後,強調有遠近距離感覺,不然滿紙物象,排比擁塞,零亂不分前後左右,就不能得到好的效果。一般畫花鳥畫的章法布局,就是根據紙幅的大小寬窄,從左右上下生發而成,下邊過所謂右下、右上、左下、左上、求心、運心等等辦法來變換應用。即便面對小幅紙,也要站著畫才能縱觀全局。花鳥畫要求畫前有腹稿,成竹在胸,落筆能隨機應變,筆筆相隨才能貫通一氣,氣脈流暢結構完整。

中國畫注重線條,構圖中以線型的安排為上,大致可有主,輔,破線三種類型。主線是確定型式的主導,輔線加強主線的氣勢,而破線一方面打破單調的布局,同時又以對比的方式再次突出主線。

總的來說,寫意花鳥畫構圖,是要根據作者對自然現實的認識和了解,對花和鳥的生長規律的研究和理解,通過感性的認識,轉化成理性的認識,進而再經過創作實線,真實地反映物象。也就是說,要從自然的本身發現規律,同時又從創作實踐中高度概括地表現自然精神的本質,在不似之似的神似中去追求畫面物象的真實感,才能不為現實所役,達到經營位置的極高境界。

一草蟲雖小,在花鳥畫中卻並非是點綴,體態短小的一隻蟬,有時可以視為一塊必要的墨色。通過實踐和進一步的探索研究,我要創造出無愧於我們偉大時代,並具有民俗傳統特色的中國畫花鳥畫。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畫人物是傳神,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影!
    「寫生」的含義對於「寫生」我們可以從方法、目標追求和畫理等角度上進行理解。寫生的方法。「亦觀亦寫」、「以觀代寫」的方法。「亦觀亦寫」例如趙昌「畫花,每晨朝露下時,繞闌檻諦玩,手中調色彩寫之:自號『寫生趙昌』」(《中國畫學全史》)。趙昌在「手中調色彩寫之」時已經對物象「繞闌檻諦玩」,細心玩味其生意。
  • 徐裡:精習畫學,深悟畫理
    鍾進士寶像圖 中國畫 300cm×72cm 2014年精習畫學,深悟畫理文/尚輝如果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徐裡追隨現代主義藝術去探尋他對於青藏高原、西域絲路、涼山原鄉的精神訴求,那麼,新世紀以來他拜傳統書畫功力深厚的吳悅石為師,從研習傳統書法起筆,再到山水、人物和花鳥次第展開,由此在短短十餘年時間裡較完整地研習了中國傳統畫學歷程,這是當代中國中青年油畫陣營裡不多見的對中國畫學精習而深悟的藝術個案。徐裡師從吳悅石而走進的書畫傳統,是由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開拓而出的以碑入書、入畫的書學畫學之路。他的人物、山水、花鳥不完全胎息於《芥子園畫譜》,而多得益於對碑學書法的體悟。
  • 王雪濤畫荷60幅欣賞,太享受了!
    1954年任北京中國畫會常務理事,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參加北京中國畫院籌備工作,次年任中國畫院畫師、院務委員會委員。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出版有《王雪濤畫集》、《王雪濤畫輯》、《王雪濤畫譜》、《王雪濤的花鳥畫》等。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海勇談中國畫筆法解析課徒稿
    但傳統中國畫教學獨有的特點在學院中得以保留,課徒教學仍然是主要手段,這就要求當前的中國畫教學必須兼顧傳統特質與當代學科構建,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加以學院轉化。學習花鳥畫,白描練習是有效的手段,當前的學院教學普遍開設白描課程,並且使白描起到花鳥畫科的基礎作用。
  • 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畫的寫生中國畫人像
    畫家強東昕繪畫筆記中午,可能別的老師都睡覺了,我利用這個時間段,找有時間喜歡老師畫他們的學生來,快速的畫一幅人物國畫寫生。四尺三開大小宣紙,在畫架上展開,固定好以後,我毛筆直接沾墨,仔細全身觀察好以後,毛筆線條斬荊截鐵地畫起來了,從頭部開始畫,在臉部輪廓線定下來以後,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及耳朵依次畫好,畫畫強調整體感覺,每畫一處都要整體看,整體畫,捨棄孤立的觀察和描繪。
  • 人美美育學堂:一起來畫「遊魚」
    在眾多中國畫題材中,魚的形象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歷史上畫魚的名家也有很多。《芥子園畫傳》中「畫魚訣」提到:「畫魚須活潑,得其遊泳象。見影如欲驚,噞喁意閒放。浮沉荇藻間,清流姿蕩漾。悠然羨其樂,與人同意況。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狀。雖寫溪澗中,不異砧俎上。」強調畫魚要畫出魚在水中悠然自若的神態,否則所畫之魚就與砧板上的食材無異。
  • 他是齊白石的徒弟,擅長寫意畫,所畫小昆蟲栩栩如生!
    1922 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讀國畫系,受教於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響最大。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師,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
  • 美術研究|中國人為什麼要畫山水畫?比西方風景畫早了一千多年?
    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強調的也是內在的精神的意蘊。三、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山水畫這種既畫自然山水,又強化主觀精神意蘊的表現方式,即古代文藝中流行的「意境」的表現。美術史上認為元代開始筆墨中心的畫風,這是錯誤的。這個講究筆墨,貶斥丘壑造境的風氣是從董其昌發端,興盛於「四王」,延續而至今的。這是要去比較一下畫面題句的風氣就一目了然:明中期前畫面多題詩,配合畫面境致而寫的情景結合的詩句;而此後則多題以筆墨為中心的畫理。
  • 美術研究|畫畫: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八大、石濤之後所形成的大寫意這麼一條路,曾經在近現代受到很大的誤解,包括在西方的漢學家和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專家也往往有很大的誤解,他們認為大寫意中國畫是當時揚州那一帶商業化、市場化造成的:因為想賺錢賺得快,所以越畫越草率。這種膚淺的理解造成了在二十世紀美術史家對中國繪畫的研究過程中,認為明清以後的中國畫徹底衰落、滑坡了,沒有什麼可研究的了。
  • 求意趣 求生趣 求機趣——陳浩中國畫小議
    於是乎,主攻油畫,作品曾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機構收藏的陳浩,在江南文化的薰習下,不僅油畫作品越益呈現出中國味道,還在不知不覺間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中國畫的研究與創作。他撰寫的《中國繪畫文化觀》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一部美術類學術著作,數十萬字的研究專著,通過倫理文化、道學、宇宙本體論、符號學等要素,詮釋了中國繪畫體系的本質和精神。
  • 高中美術《水彩畫》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美版高中美術繪畫第6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了解水彩畫的特點、水彩畫與中國畫的聯繫和區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水彩的表現技法,並表現出一幅水色交融的水彩畫作品,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欣賞能力。二、說學情合理的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 紀念|造園造到陳從周: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
    葉聖陶謂《說園》:「熔哲、文、美術於一爐,臻此高境,欽悅無量。」《說園》是陳從周一生對中國園林研究、實踐的結晶,奠定了他在中國園林史上的地位,也奠定了他「現代中國園林之父」的地位,是明代計成《園冶》之後,一部真正的中國園林學經典之作。誠如他於《說園》(五)之末段中所云:「園林言虛實,為學亦若是。
  • 美術研究|畫物畫景本質都是在畫氣、畫一、畫道;道無情,人有情
    [人物介紹]劉巨德,內蒙古商都人,當代著名藝術家,涉足中國畫、油畫、插花動畫、雕塑、陶藝諸領域。1970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1978年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現為繪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山水》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是將我國歷代各種研究繪畫理念論的著作,擇要編為一部資料性的書籍。由編者將收錄的各種著述,分類編輯,按時代先後次序排列,並進行校勘整理,刪訂增補了衍文和缺文,加註標點。相關研究成果也注於文章之後,便於讀者了解歷史上的爭論情況。《中國畫論類編》一書由著名美術史論學家俞劍華先生編著。本書初編始於1936年。
  •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康有為的繪畫美學觀,是實用的,講究功利的,講究社會效用,與其「經世」思想相表裡。所以,他反對抒寫個人性情的文人畫也成其為必然。或許,康有為提倡寫實,反對明清的文人畫風,與他保皇復闢的政治主張,是發生在兩個不同範疇內卻具有同一性的現象。《萬木草堂藏畫目》成書於1917年7月。此時復闢失敗,康有為正避難於北京美國公使館,有了一個安心寫作並修整的機會。
  •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本研究就對中國畫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進行探討分析。一、中國畫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在情感、意境上的表達共同性在中國,寫意山水畫的精髓即是意境與情感的表達,這兩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要想在一幅作品中表達某種情感,意境的營造也是相當重要的,當然要使作品產生某種意境也必須具備情感。
  • 史銘:畫家王俊傑《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序言
    王俊傑博士新著《中國畫傳統與精神研究》醞釀數載,幾易其稿,終於付梓了。浸淫舊學的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說:「唐畫如面,宋畫如酒,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後,加水愈多,近日之晝,已經有水無酒,不能醉人,薄而無味。業內有一個普遍的觀點:不了解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的研究就會有所欠缺;同樣,不了解西方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也很難進入完美的境界。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畢業於福建師大美術學院,教育部首屆中國畫博士課程班進修。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長期擔任全國美術展組委會委員、評委,福建省美術大展評委會主任、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藝獎總評委等職。
  • 怎麼畫水墨人物畫更寫實造型更生動?
    葉淺予先生在中央美術學院長期主持國畫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多次重申:「長期素描作業,對中國畫學習的必要性不是很大,有的情況倒是素描畫得很好,拿起毛筆卻如有千斤之重。」不贊成素描過多介入。如何看待素描與國畫的關係,至今在畫學理論上、在繪畫實踐中仍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然而,歸納起來看,不贊成國畫領域引進素描和對素描介入國畫持質疑態度的一方卻大多不反對速寫。
  • 美術研究|畫家用自己的感情來主宰畫筆,畫畫是抒發情愫的工具
    與宗炳同時代的畫家王微最先強調這一點,他說:「豈獨運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畫之情也。」如此發展下來,山水畫便成了畫家抒發情愫的最好工具。「胸中造化吐露於筆端,恍惚變幻,象其物宜,足以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進而甚至發展到「內可以樂志,外可以養生。」「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使人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