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學時訊
15日下午,領導人在中南海瀛臺會見了來京述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分別聽取了他們對香港、澳門當前形勢和特別行政區政府工作情況的匯報。
會見林鄭月娥:及時學習十九大精神這種做法很好
領導人說,
今年7月1日,我到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見證了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和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要官員宣誓就職。
我高興地看到,行政長官就任以來,帶領管治團隊依法施政,積極作為,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加強同各界人士溝通,促進社會穩定,實現了良好開局,得到香港社會各界廣泛認同。
希望行政長官帶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廣泛團結社會各界人士,抓住機遇,共謀發展,與祖國人民共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
會見崔世安:要增強大局意識和憂患意識,銳意進取
領導人最後希望崔世安和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帶領澳門各界人士,增強大局意識和憂患意識,銳意進取,不斷推進「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至今日,無論是在大街小巷的指示牌,還是學校的教育素材,香港同胞們一直使用的都是正體字!這是中華民族留給後人,留給世界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正體字中那些智慧的符號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發掘。
1841年,香港開埠,西方人大量湧入,漸成華洋共處之勢。歷經150多年時間的打磨,中西文化在此水乳交融,形成了香港獨特而迷人的多元氣質。這種「既中且西」的多元文化體現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也浸透到了每一個普通香港人的生活中。
晚清翰林朱汝珍、賴際熙、陳伯陶等於上世紀初南下香港,他們重塑了香港的歷史文化,開啟了國學在香港的傳承;上世紀30年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在香港大學任教兩年,他也是在香港教唐史的第一人;歷史大家錢穆於上世紀50年代創辦了新亞書院,這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為香港培育了幾代國學人才。
香港回歸祖國20年來,內地和香港的高校互動頻繁,兩地學者聯繫緊密,作為歷史學者的趙雨樂說自己收穫很大,「在內地看到考古實物很重要,我們現在研究香港是把它放入到整個珠三角來看。」
「生下來就是黑頭髮、黑眼睛,生下來就是中國心,這是改變不了的。」他說。
香港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繫割捨不斷。為讓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一批香港學者也在積極熱情地推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香港大學教授陳耀南所著的《中國文化對談錄》的《序》中寫道:「我們作為中國人,一定得知道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源流。」事實證明,在香港這一多元氣質的國際大都市,其文化的主體是中國文化,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生長中,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在向世界綻放迷人魅力。
還記得今年6月29日,領導人乘專機抵達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香港特別行政區。
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訪問香港時領導人表示希望香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西文化交流平臺的作用,推動同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領導人希望大家服務香港、服務國家的初心始終不變,為把香港建設得更加美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願香港與祖國人民共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
為香港點讚!為民族點讚!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為國家立心, 為時代鑄魂!
為家庭立心,為幸福鑄魂!
重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是當代社會一項偉大而有意義的事情!
編輯聲明:
本平臺為純公益平臺,所轉載、發布、回復的一切內容僅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道德回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絕大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權威公眾平臺,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一定代表本平臺觀點,請明辨!
另外,如因作品內容、圖片版權和其他問題,請留言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更正。同時,若發現文中信息與實際不符,請及時向本公眾號投訴。
文化復興網幸福使者義工團公益分享此文的一切福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聯繫方式:
正心編輯微信號:whfxgyw(QQ號:389978937)
思齊編輯微信號:siqi7781(QQ號:2172008710)
中華傳統文化復興公益網:
微信公眾號:zhctwhfxw
手機掃描或者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