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兩個女童餓死家中、貴州畢節四兄妹自殺……這些悲劇的發生,令人在痛心之餘不禁反思,可以為困境中的孩子做些什麼?那些處於困境中的孩子可以去哪兒?近日,南京出臺困境未成年人寄養家庭評估標準,鼓樓區在南京全市第一個探索家庭寄養這種新型的養育方式,並且面向全區公開徵集寄養家庭。(6月29日《現代快報》)
去年底,民政部出臺《家庭寄養管理辦法》,讓困境孩子看到了曙光和希望;而今,南京出臺困境未成年人寄養家庭評估標準,不僅讓《家庭寄養管理辦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而且必將讓家庭寄養為困境孩子撐起一片晴空,這是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因為父母吸毒、入獄、重病重殘、失蹤等各種原因,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困境孩子。據南京市民政局摸底調查統計,南京市有超過3000名困境未成年人。由此可以推算,全國的困境孩子的數量,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孩子是無辜的、無助的,如何讓困境孩子走出困境、健康成長,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享受平常人家的溫情溫馨和幸福美滿,國家在想辦法,大家都在努力。
目前遭遇困境的孩子,一般是被送到兒童福利院等機構。儘管兒童福利院讓困境孩子有了一個「家」,但由於這個「家」的特殊性和複雜性,加上困境孩子普遍存在敏感偏激、孤僻冷漠、溝通障礙等問題,而且教育矯治難度大,這個「家」的作用發揮十分有限。面對有些夫婦想要孩子卻要不上孩子的現實,將困境孩子寄養到這種家庭,讓困境孩子從侵害他們的父母手裡解救出來,回歸健康的家庭,感受家的溫暖,確實是一件一箭雙鵰、兩全其美的事情。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困境孩子是孩子中的一小部分,國家和社會不會忘記他們、忽略他們,而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以前,一些愛心人士收養孩子,這是值得稱道的;現在,政府給補貼,委託愛心家庭寄養困境孩子,確保困境孩子得到照顧,這既是執政為民的表現,也是人文情懷的展示,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南京出臺困境未成年人寄養家庭評估標準,鼓樓區面向全區公開徵集寄養家庭,希望符合條件的寄養家庭踴躍參與,希望愛心人士越來越多,真正為困境孩子撐起一片晴空。待到鼓樓、南京探索出一定經驗後,各地完全可以模仿借鑑。只有人人都為困境孩子獻出愛心,困境孩子就一定走出困境,過上春暖花開、陽光普照的日子。(毛開雲)
責編:王書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