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周琪
智能化服務為市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眾多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用智能機,不僅無法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甚至被數字擋在了門外。
今天上午,小時新聞記者來到了杭州鬧市區的一家銀行,觀察了老年人在銀行裡的「難」。
在銀行從事了3年安保工作的童師傅說,現在幾乎很少有老年人獨自前來辦理銀行業務,大多數會在子女的陪同下過來。
張阿姨
在大廳,小時新聞記者遇到了今年剛滿70周歲的張阿姨,她一個人來銀行的ATM機取工資。由於是外地退休的公職人員,她只能每個月來銀行取現金,所以現在她對ATM機的操作流程也是十分熟悉了,自己取錢不過五六分鐘。
但是三年前,張阿姨第一次來這家銀行取錢時就遇到了很大的困擾。「完全不會弄的,就讓銀行裡的工作人員教我。」張阿姨說自己的學習能力還算比較強,但是也只能應付ATM機了,再複雜的操作就只能靠孩子幫忙處理。
「但孩子不跟我們一起住的。」張阿姨無奈說道。
而各種銀行的APP對於張阿姨來說就是「災難」。「我連支付寶都沒有,只會用用微信的簡單功能,那些網上銀行一個也弄不來。」平時一些網上銀行的轉帳都是由張阿姨的老伴來做的,「他比我厲害一點。」
老年人在銀行的困境張阿姨也親眼目睹過。有一次她在銀行看見一位80多歲的老人想取錢,但是聽力不佳,工作人員問的話都答不上來,又忘記了銀行密碼,老人和工作人員都急哭了。
「我當時看不下去了,就跟那位姐姐說讓她叫孩子來幫忙處理,真是受罪啊。」張阿姨還表示即便是現在自己也無法習慣網上支付的方式,出門一定會帶上現金,但花現金的地方確實越來越少了。
很多老年人並沒有銀行卡,使用的一直是老式的存摺。「很多老年人都退休了,他們當時發工資還是辦的存摺,如果要換成銀行卡還得跑去社保局,很多人怕麻煩不願意去。」銀行大廳經理告訴記者。
方阿姨
方阿姨是外地來杭務工人員,從事保潔工作,一直有使用存摺的習慣。她雖然用著智慧型手機,但是從來不用智慧型手機上各種APP和複雜的功能。「我就用這個接電話打電話啊。」
而對於為什麼不換存摺,方阿姨說自己幾十年都用的是存摺,馬上退休了也不願意再進行更換。每次來銀行她都選擇直接去人工窗口排隊,因為連ATM機她都不會使用。支付寶、微信這些網上支付的軟體對於方阿姨來說更像是存在別人口中的「必需品」,而她的必需品只有現金。「現金買不了的就不買了唄。」
做了十年銀行大堂經理的趙靈丹實際上很能理解部分老人堅持用存摺的做法。由於很多年事已高的老年人行動不便,他們只能由子女拿著存摺和身份證來銀行代辦理業務,一旦要換成銀行卡,其中的麻煩事很多。「不僅要本人去社保局,銀行卡號還要變,挺不方便的。」趙經理說她所在的這家銀行現在五臺ATM機中有一臺可以用存摺辦理各種業務,「能夠滿足日常的需求。」
而為了方便老年人,銀行實際上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大堂經理趙靈丹告訴記者她和另一名同事的日常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幫助、引導一些有不便之處的人。「很多老年人不會用自助機器和ATM機,我們都會耐心地教他怎麼操作。」很多人在學習了幾次以後,就能掌握一些簡單業務的辦理,而一些複雜業務,大堂經理會直接幫助老人們操作,或是建議他們去人工窗口辦理。
銀行提供的手寫板
遇到聽力不好的老人或者殘障人士,銀行的大廳裡也配備了一塊手寫板,方便工作人員和他們進行交流。「有一位聾啞人他第一次來我們這辦業務是要存錢,我們一開始溝通上遇到了很大的問題,但是了解情況後就知道他只有這一個業務需求,所以後面他每次來我們花幾分鐘就能幫他辦完。」趙經理面對每個需要幫助的人總是會盡力幫助他們。
從記者的觀察來看,在杭州的各大銀行辦事,老人們遇到「數字難題」,銀行的工作人員都會幫忙解決,甚至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接一些固定的老客,在每個月的固定時間提醒他們前來辦理業務,實現「一條龍服務」。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