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市對小區實行嚴格封閉管理已持續一個多月時間。對一些手裡只有存摺,沒有智慧型手機,不會行動支付的老年人來說,「取款」成了越來越緊迫的需求。如何解決這部分群眾的生活難題?不少社區在開動腦筋。逐步解決這一問題。
老年人存摺取錢成難題
社區工作人員多番協調
居民甲:「我有冠心病,還有三高,沒辦法,我沒有現金買藥。」
居民乙:「我們沒有錢用,沒有支付寶,只有存摺。我們也沒辦銀行卡,我們不會用。」
居民丙:「我們老人取不到錢了,我平常都是用存摺在櫃檯上取,自動取款機取不了。」
從2月底開始,沒有現金,是瀋陽社區的一些居民集中反映的問題。在這個老舊小區裡,60歲以上的居民佔到社區總人口的23%。用存摺在銀行櫃檯上支取現金,是他們沿襲多年的交易習慣,在社區嚴格封控之下,這讓他們的日常生活變得不再簡單。
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
3月5日,在為重症慢病居民買藥的車上,瀋陽社區黨委副書記王銳端告訴記者,為居民代取現金的事兒,可能「有戲」。
王銳端:「昨天(4日)晚上10點多鐘,我們群裡發消息說銀行對社區開放,如果遇到居民取錢的問題,可以找他們解決。可能跟為居民買藥的方式類似,居民把存摺給我們,我們給他們取。這個事情反映了很多天,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解決,已經很不錯了,因為各個部門協調都需要時間……」
就在這一天,江岸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了文件,要統籌解決老年居民存摺取現難的問題。但第二天,原以為很簡單的事情,並沒有辦成。
王銳端:「今天(6日)早上要跟進一下取錢的事情。要跟街道聯繫,街道再跟相應的金融機構對接。但是很困難,如果是卡的話倒簡單了,存摺就很麻煩。」
3月5日,江岸區下發通知,統籌解決老年居民存摺取現難問題
逐一統計居民取錢需求
協調各家銀行營業時間
3月7日一大早,王銳端急吼吼地在社區裡忙起來。
王銳端:「正在跟相關的單位聯繫,剛好我們有一個在職黨員,剛剛已經給她打過電話了,想讓她幫忙看能不能通過櫃檯取錢;街道也在聯繫,問一下是什麼原因沒有開門,再層層解決。」
永清街道辦事處街道幹部說,區裡已經統一安排。但每個社區得提交自己轄區內的居民,需要在哪家銀行取多少現金,因為銀行的職工下沉到社區做防控,得提前協調時間。
江岸區永清街道瀋陽社區
街道幹部:「農商行那邊我們可以再聯繫,但是你們首先要摸清楚底數,有多少居民要取錢。」
王銳端:「可以,沒問題。」
街道幹部:「一旦我們發通知,你就立刻要準備好。」
王銳端:「OK,那工作就好做了。我先全部都統計匯總,免得銀行也為難。」
記者:「你怎麼通知居民?」
王銳端:「廣播通知居民到值守點登記,我做個表格,每個點位登記完之後,再看怎麼約時間。這個事情應該可以迎刃而解了。」
王銳端正在興頭上,有志願者提出來,在還不能確保取到錢的情況下,草率地通知居民,呼啦啦地把居民的存摺都收上來,萬一到時候沒取成,居民會不會怪社區呢?社區幹部們也猶豫了,廣播通知的事兒就暫時撂下了。轉天,瀋陽社區負責人跟街道溝通之後決定,還是廣播通知居民,趕緊收集取現需求信息。
廣播通知:「通知,瀋陽社區的居民朋友們,請需要取錢的退休居民,在今天下午5點前,前往值守點位進行登記……」
瀋陽社區志願者夏瓊:「喂,您好。我們先把你的需求統計下來,等聯繫好銀行再回覆你。」
王銳端:「銀行要數據,比如說漢口銀行有多少人,農業銀行有多少人,取多少錢,銀行要備錢。今天晚上看能統計多少,反正我們把東西都傳過去,大家等通知。」
記者:「今天你總共收集了多少個?」
社區志願者夏瓊:「 46個。我們只能先收集,然後去跟銀行聯繫。因為比較分散,哪個銀行都有……」
居民取款的信息源源不斷地匯總到社區,社區轉交街道,街道再跟各家銀行對接,溝通協調取現時間。
瀋陽社區黨委副書記王銳端在社區廣播站通知居民上報取現信息
社區工作人員
成了老年人的「臨時銀行」
在這些天裡,有急著取錢的,也有急著存錢的。社區居民老劉說,他的支付寶連接的興業銀行卡餘額不足,只好來找社區幹部想辦法。
社區黨委書記雷莉華說,一位社區網格員幫老劉解決了存錢的問題。
雷莉華:「他準備去興業銀行存錢,轉到他的手機支付寶裡面,支付寶只剩42.1元。現在疫情防控肯定不能放行,但是他又有急用,我們這位網格員就支付寶轉一千塊錢給他,他再把一千塊錢現金給我們工作人員。」
社區幹部和志願者當起了居民的「臨時銀行」,幫忙完成支付寶和現金的轉換
社區志願者王軍民展示了他的零錢袋——五毛、一塊、十塊,還有十幾枚硬幣。他們成了不少社區老年人的「買菜買肉中轉站」和「臨時銀行」。
王軍民:「有時候,我們幫他們代買就用支付寶支付,之後他們再把現金給我們。」
記者:「這麼多零錢。」
王軍民:「我也自備一點零錢,防止遇到一毛兩毛的不好找。每天都收很多零錢,有時候可以收四百多塊錢。」
志願者每天都能收到一大把零錢
每個居民要取的錢數不算太多,三千、五千的都有,可整個社區加在一起,總數超過二十萬,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扮演的「臨時銀行」角色不是長久之計。社區工作者們說,居民們把密碼、存摺、身份證都交給你,每一本存摺都是沉甸甸的信任。在多方的接續努力之下,3月12日開始,街道通知瀋陽社區,可以取錢了。
挨家挨戶收存摺
一家一家銀行取現金
3月13日一大早,王銳端就和志願者黃富強到居民家裡取存摺。幫居民取了兩天錢,王銳端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比如老年人不常看手機,打電話常常接不到,這些細節都要提前提醒。
王銳端:「友情提示,手機保持暢通,因為怕萬一取錢的時候密碼不對或者遇到其他情況,我好打電話來問。」
王銳端:「今天前面已經去了五家了,(剛剛)這是第六家。還有一家要等通知,因為他的卡是華夏銀行的。這樣我就不能先拿著銀行卡,免得搞丟了。」
社區幹部王銳端和志願者黃富強到居民家裡收存摺
每一張存摺都是沉甸甸的信任
儘管做了充分的準備,取錢的過程仍然一波三折。
王銳端:「密碼怎麼不對呢。我不能再輸了,我要打個電話問一下他。」
「您撥打的電話暫時無法接通。」
王銳端:「喂,周阿姨,你們樓下曾爺爺的電話打不通,要麻煩你去敲一下門,讓他回電話給我。」
社區幹部王銳端在中國農業銀行某網點取錢
此外,有的居民沒有提前把信息提供給王銳端,目前這些銀行都是提前預約制,所以只有當天上午開門,王銳端要趕緊趕回社區拿到身份證和存摺,趕在今天上午幫居民把錢取出來。
王銳端:「銀行的服務態度也很好,願意等我們。」
記者:「下午還要去哪?」
王銳端:「下午還要去農村商業銀行,漢口銀行,這兩個取了以後,下午的任務基本就差不多了。」
把錢和存摺、身份證放在錢袋裡,在社區做備案登記,王銳端和黃富強又趕著去小區挨家挨戶送錢。王銳端和社區樓棟志願者朱阿姨來到80多歲的曾爺爺家,原來,曾爺爺上午沒接到電話是手機恰好沒了電,多虧了同一個棟樓朱阿姨下樓敲門,才順利及時取出了錢。
王銳端:「先給您錢,再籤字。您是取多少錢?」
曾爺爺:「3000塊。」
王銳端:「對,身份證您拿好。您的電話上午有點問題,打的時候是關機的。」
朱阿姨:「他是沒電關機了。我上午站在門口給他打都沒打通。」
曾爺爺:「我那個插頭,開關沒有搞好。」
王銳端:「沒關係,下次搞好啊。不然又找不到您,我又只能找朱阿姨了。我要謝謝朱阿姨。」
社區幹部王銳端到曾爺爺家送錢
幾天來幫居民取錢佔用王銳端不少精力。即便是取錢的過程中,她的電話也響個不停,有居民想理髮的、有高三家長請求幫忙買教材的。不過,王銳端說,每次聽到居民不斷地道謝,自己就像充一次電。
王銳端:「給自己的電池加了電,加了電又滿格了。」
總臺央廣記者:肖源、李行健、左艾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