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龍:漢字怎樣處理它和漢語的關係?

2020-12-16 文化語言學新視野

中文系一年級本科生小劉在語言與文化課後發來郵件:今天我們再次提到了漢語是唯一的表意文字,直接參與語言的構建,而日語的假名和韓語的諺文都是拼音符號。這一論述給我很大觸動,使我既有「悟」又有「疑」。我以為,表意文字構建的語言的一大特點,即依賴視覺的閱讀在語言的理解和傳承中作用很大。比如一篇較為淺近的文言文,將書面文本交給初學者閱讀,也能解得八九不離十,但是如果讀給初學者聽,八成是聽不懂的。而在我自己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時英語小說我看不下去,而內容完全一樣的有聲書我卻可以順暢地聽下去;反之中文歌曲和中文小說的有聲書,我卻經常聽不懂,因為同音的字詞太多了,很容易混淆。

以這種理解,我也可以猜測梵語、藏語的佛經「繁」,而中譯本「簡」的原因:在以口傳為主、需要大量辯論的文化中,語言必須為口語聽說服務。在口語環境下線性形式確實更清晰,想要在口語中準確表述複雜的思想,讓語法複雜化、「精確化」是合理的。書面經文是對口傳的記敘,這也和拼音文字相輔相成。而在中國,和尚念經嘰裡咕嚕的,並不能讓我聽明白,但我可以基本看懂書面的中譯經文,並從簡明的短句中產生一些有趣的聯想,這種書面視覺傳統和漢語使用表意文字有明顯的關聯。

但是,如果漢語確實很依賴書面表達的話,會產生一些問題。任何一種語言都要應對口語交流的情境。語言可以無書面文字,但是沒有口語交流的語言還叫什麼語言呢?如果按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裡的說法,中國的鄉下人時常是不識字的,同時他們的生活也不太需要書面語言,那他們必然要發展一套屬於自己的口語體系。我不否認口語與書面語一定互相滲透,口語會對書面語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同一民族的口語和書面語有同源的文化基因,但既然中文是表意文字構成的,它的書面語和口語的分離會不會較其他語言程度更深呢?

學生問得好。我們就來談談口語和書面語的關係,以及漢字怎樣處理這種關係。

無論哪一種語言,口語都是相對簡單的,書面語則複雜得多,這是因為:

1.延時和即時。書面語有時間斟酌修飾,口語是即時的,無暇修飾;

2.低語境和高語境。書面語只有文字,大部分信息要靠語言形式表達。口語有充分的語境信息,大部分的理解是從非語言信息中獲得的。

3.正式與非正式。書面語較為正式,對語言規整的要求比口語高。

4.傳播導向和非傳播導向。書面語具有很強的傳播導向,它幾乎就是為傳播而生的;口語具有很強的非傳播導向,它帶有隱私性。

5.強異質性和弱異質性。由於文字記錄口語,所以口語總是影響書面語,然而大量書面語的產生都是自洽的,並不是對口語的記錄,相反,許多較為正式的口語表達都受書面語的影響,例如課堂裡的口語。由此看來,口語和書面語相互影響,都具有異質性。相比較而言,口語的異質性較強,口語深受書面語的影響;書面語的異質性較弱,除了網絡聊天,我們基本上只能在完全記錄口語的錄音記錄裡看到口語的影子。

漢字是表意字,漢字的表意表面上擴大了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因為表意字並不複製口語的詞音,但實際上漢字拉近了兩者的距離。這個拉近,不是拉向口語,而是拉向書面語。

漢字深深地介入了漢語的構成,甚至成為漢語存在的基本條件。漢字在處理它與漢語的關係中表現出很強的自我目的性。一方面,它用自由的組合不斷創生大量書面語詞彙,使得字組成為書面語詞彙的基本成色;另一方面,它用強烈的修辭意識組織書面語的句法,用「因字而生句」構築書面語句法的基本活動板塊——句讀段。

在拉近口語和書面語距離時,漢字又用很強的本位觀念將漢語口語書面語化。由此造成漢語普通話深刻的漢字性和雅言性。中國各地方言都無法用漢字書寫。沒有任何方言有獨立的文學傳統。費孝通說「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去是鄉土性,中國的文字並不是在基層上發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廟堂性的。」漢字及其說解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

漢語的這種字本位傾向很容易將漢字的在場掩飾為漢語的在場,將漢語中的漢字因素誤解為漢語自身的結構現象,造成文字對語言的遮蔽。

而換一個視角我們更應該說,漢語的這種字本位傾向將漢字的在場表達為漢語肌理的在場,用漢語中的漢字因素模鑄漢語的結構,形成漢語句法深刻的漢字性和漢字意象深刻的語言性,文字與語言互為表裡,互相塑造,融為一體。

相關焦點

  • 申小龍:漢語3000年
    《漢語史講義》張世祿 著 申小龍 整理東方出版中心張世祿講義手稿甲骨文金文作者:申小龍,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編者按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係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3000年分合大勢商代以前,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的語言狀況十分複雜。
  • 復旦教授申小龍:「夕陽西下,你是不是只會說『臥槽』」
    他們逐漸統治了年輕人的詞庫,流行詞紛繁複雜社會動機背後有著怎樣的共同文化理據?我們應該批判還是順應?由表及裡——語言的文化理據又該如何分類?差異化的文化理據是否導致了不同的語言各有所長?具有不同特長的語言是否存在著共通的普遍邏輯?溱=吳習溱申=申小龍溱 | 申教授您好!
  • 申小龍:在漢字構形中,筆順才是王道
    中文系一年級小高同學說:原諒我問得突兀:我很好奇漢字既有的筆畫順序是怎樣衍生出來的?(我想很大程度上與生理原因有關,但是比如先橫後豎這樣的規範又作何解?)這樣的順序又是否反映中國人某種特定的文化心理呢?
  • 帶你認識文字:漢字的特點,漢字與漢語的關係
    帶你認識文字:漢字的特點,漢字與漢語的關係漢字的特點(一)從形義上來看,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用漢字記錄語言時,不用空隙表示詞和詞的界限,究竟是詞還是語素,沒有明 顯的標誌。寫在紙上的一段話,只見一個個字挨次排列下去,中間沒有任何空隙。這也就是 說,漢字不像表音文字,它是不實行分詞連寫的,這一特點對我們學習語言有些不利,它使 我們不容易確立詞的界限,不容易掌握句子裡的停頓。例如「我們學習漢語」中的「學」只 是一個語素,但在「我們學英語」中的「學」就是一個詞了。這是我們今後學習中應該注意的。
  • 文化語言學「漢語人文性」理論的本體論思想
    很難想像語言學研究對『語言是什麼』『什麼是漢語、什麼是中文』,不感興趣,僅靠方法論上的手段就能作好文章的」;指出「對外漢語」的本體,應區別於「對內」的漢語本體研究:「『對外漢語』的本體是什麼呢?所謂對外漢語研究,應該是一種以對比為基礎、以教學為目的、以外國人為對象的漢語本體研究」。但潘文國和申小龍一樣,沒有在本體論與方法論之外,另外談語言學的認識論。
  • 張猛:訓詁和漢語體系的關係
    信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引發了全社會各領域的變革,也向漢語研究提出了要求,要求漢語研究者為計算機信息處理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以建立相關的語言模型,應用於漢語信息處理、漢語人機對話等。這無形中成了客觀評價語言學研究成果的標準。面對時代的需求,漢語研究界幾乎全體噤聲,迫使計算機工程師們不得不自己鑽研漢語。
  • 漢字與其音節的數量對應關係及其應用價值
    文章指出漢字和音節之間並非一一對應關係,而是較為複雜的對應關係。理清漢字與音節的數量對應關係有利於漢語及對外漢語教學;同時有助於提高漢語信息處理技術,尤其是拼音輸入法的改進。關鍵詞  漢字;音節;數量關係;教學;信息處理1 引言全面了解漢字與音節的對應關係對漢語教學和中文信息處理有重要意義。對漢字與音節數量對應關係的表述稍有不慎,就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甚至導致歧義,並造成對漢字的誤解和認識的片面化。
  • 上下結構的漢字,在書寫時怎樣處理「寬」和「窄」的關係?
    上下結構的漢字在書寫時,「寬」和「窄」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它們應該怎樣處理呢?
  • 現代西方語言和漢語的關係
    我只對於現代西方文字與「漢字表意」(定義、概念等)的淵源關係,介紹一點國外的相關學術動態。 一、漢字與西方「知性文字」世界上的不同語言,相互間產生影響,是一種正常現象。「由此,英語必須用漢語標準來衡量和檢驗」;「英國文字反映了和組合了各種各樣的中國概念,它們都是指向更廣泛的全球化和世界主義(天下性)」;「把中國(元素)吸收進入英語主體,是不列顛能夠作為一個世界主義民族,全球伸張的文化路徑……」。第二,《表意文字:現代早期歐洲的漢字密碼》(史丹福大學出版社、2001年)。作者為密西根大學英語系主任大衛·波特。
  • 漢語漢字是多維語言體系
    關於文字語言,走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漢字的多維特性,可以簡單的用維度的概念來對應一下,英語和漢語,由字母組成的單詞語言體系,是一維的,而由漢字組成的漢語語言體系,至少是二維的,甚至是更高的立體維度,漢字的產生,就是一種象形文字。
  • 佛山蜻蛉日語:日語和漢語的關係都有哪些?
    有的同學說我看到日語中有許多漢字看起來好像不難,但是又聽說日語越學越難。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其實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不會很簡單,但是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學習日語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今天蜻蛉日語為各位同學詳細講解一下日語語言及它和漢語的關係。
  • 申小龍|「志摩驚醒了我,他變成一種stimulate在我生命中」——尊重漢語表達中的不譯詞
    中文系17級小王同學來信: 上節課提到,英語進入漢語詞彙系統後需要被漢字重寫,其含義就被中文格式化了。
  • 漢語拼音是語言信息處理的有效工具
    1986年《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紀要》指出:「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漢字仍然是國家的法定文字,還要繼續發揮其作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語、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有效工具,進一步推行並擴大其使用範圍,但它不是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可以用於漢字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方面。」
  • 胡志明精通漢語,在越南建國後,為何又要廢除漢字和漢語?
    在古代,越南和中國的淵源頗深,不僅北方長期作為中原王朝版圖的一部分,建立的政權也長期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並稱臣納貢。在文化和制度方面,古代越南也在多個方面效仿中原王朝,無論是服飾還是儒家思想以及漢字漢語。胡志明本人也受中華文化影響很深,不僅能夠流利地用漢語交流,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但為何他建立越南之後,卻要下令禁止使用漢語漢字呢?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作者:申小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編者按 一部手稿遺珍的整理,展示的可能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命題。一部學術專著的付梓,夯築的可能是一個領域內的理論基石。出版行業,一直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文化強國奠基。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漢語史講義》張世祿 著 申小龍 整理東方出版中心張世祿講義手稿甲骨文金文一部手稿遺珍的整理,展示的可能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命題。一部學術專著的付梓,夯築的可能是一個領域內的理論基石。張世祿《漢語史講義》的一個基本特色是現代性,在理論上更傾向於把語言作為一個關係系統來觀察和分析。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係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
  • 漢字和漢語,能否成為人類未來的"理想語言"?
    漢學家們沉迷於"漢字密鑰"的探索,希圖找到打開漢字創造的秘密,解讀出人類最初存在時——也即伊甸園時代的創世秘密——漢字的古老性表明它最初的創造,是與客觀外界的事物息息相關的,而不是一種聲音的拼寫。兩千年的文化交流中,漢字和漢語在中日韓以及越南各國扮演著重要角色,曾是東南亞的通用語言。最遲截止到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漢字還在韓國和越南廣泛通行,他們文字的拼音化只是近幾十年的事。
  • 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一直到現在,漢語在不同地區仍然差別極大,如果沒有統一的漢字和通用語,各地方言甚至不能互通,但是,不管怎麼說,漢語中的各大方言仍然都是屬於漢語族的,即使是不能互通,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即使聽不懂粵語,對著字幕看,也只會感覺:這個語言只是發音和普通話差別很大,但沒到兩種語言的地步。畢竟,長期都是統一的王朝國家,文字系統也完全一樣,語言自然還是有聯繫的。
  • 國際漢語教學法︱漢字和語法教學技巧
    漢字是漢語的書面形式,是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工具,但是漢字與世界上大多數語言的文字有著很大的差別,對於學習者來說十分難以掌握,如何通過形象、生動、有邏輯地教學,讓學習者可以快速的掌握漢字,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是漢語教師需要掌握的必要技能。
  • 國際漢語教學法︱漢字和語法教學技巧
    國際漢語教學法︱漢字教學技巧漢字是漢語的書面形式,是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工具,但是漢字與世界上大多數語言的文字有著很大的差別今天我們就從展示漢字、解釋漢字、練習漢字和練習查字典四個方面來說說和語法教學相關的那些事。展示漢字的技巧展示要將漢字的形、音、義三方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短時間內對將要學習的漢字有一個初步了解。看圖&卡片識字:在圖片的旁邊寫出漢字,並標註拼音,讓學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漢字的形、音、義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