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杭城大部分中小學辦了休業式,家長們也會陸續收到孩子本學期的成績單。相比很多學校薄薄的一張紙,英特西溪外國語學校的家長們收到了厚厚一本綜合素質報告單。
這本報告單,沒有分數,沒有「優、良、合格、不合格」,也沒有總評,卻能讓家長對孩子本學期的表現了如指掌。
期末成績單有114個評價
家長仔細看完要半個多小時
一年級學生響響的綜合素質報告單有10頁,分為「語言與文化」「邏輯與創新」「藝術與欣賞」「體育與運動」「實踐與體驗」五大板塊。這也是學校遵循「寬基礎、大課群、重體驗」課程設置原則,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整合而成的五大課程群。
像語文學科,隸屬於「語言與文化」課程群,又細分了多個小項評價,如「認識常用漢字400個,會寫漢字200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等。科學學科,隸屬於「邏輯與創新」課程群,要求學生「能夠區分固、液、氣體,並說出異同」「能先預測再做實驗並客觀記錄」……記者統計了一下,整本素質報告單包含了114個小項。
響響的報告單上,多數欄目都勾上了「1」,個別欄目是「2」或「3」。這些數字代表什麼?班主任陳老師說,「1」代表超出預期,「2」代表達到預期,「3」代表正在發展中,「4」代表低於預期,「這些評分並非一次期末遊園活動成績,還融合了平時各科表現,真正做到過程性評價。」
「真是特別啊。」響響爸說,這本成績單他花了半個多小時一頁頁看過來,孩子每門學科每個細節都能找到評價,「學校做得真用心。」
個性化報告單不再唯分數
還能直觀反映教學效果
原本一門學科一個等級或分數,這樣的「規定動作」學校可以更省力,為什麼英特西溪外國語學校要折騰出這麼多「自選動作」?
「因為素養比分數重要。」校長郎明仙說,過去家長拿到素質報告單第一反應是孩子得了幾分或拿了幾個優,別的孩子考得怎麼樣,然後相互「攀比」,這樣素質報告單也就失去了意義。學校把各科分成100多個環節來細化評價後,每個孩子拿到的都是「個性化」成績單,家長能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優勢和不足,做更有針對性的補強。
而這些評價項目的制定也有其規律。「這些項目都是跟教師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教研組長黃老師說,以前學校考核學科教師,只能通過學生一個分數或等級來模糊判斷教學效果,現在通過細化報告單,教師哪方面有待提升也一目了然。
細化成績報告單,英特西溪外國語學校從上學期開始就實施了。記者對比了兩學期的成績單,考核項目完全不同。如上學期英語閱讀要求「有表情地朗讀」,這學期要求是「使用恰當詞彙表達情感」。「每學期評價都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循序漸進的,隨著年齡遞增對學生的要求也增高。」郎明仙說,這樣學生在小學的六年可以拿到12本不一樣的素質報告單,等他們小學畢業了再翻看這些報告單,就能很好地尋找六年成長軌跡。
多元評價成杭城期末季熱詞
多元評價是教育一直倡導的。近些年,杭城不少學校都在探索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
如長壽橋小學,小學低段學生拿到的素質報告單是一張「雷達圖」,裡面涵蓋了口語表達、問題解決、動手實驗、交友交際等九大核心素養。學校根據學生平時及期末遊園表現對九大素養進行評等級,每個等級後面還跟著個性化指導意見。
行知小學開發了一個系列核心素養手冊,全書一共六冊,對應小學六個年級,全校人手一冊。每一冊都是按六大生活力進行編排,圈定了一學年中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並按星級進行記錄評價。
「小學特別是低段,分數並不能代表學生的真實水平。」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評價部主任方張松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教育應探索多元評價並形成體系,比如分成「非常好,好,一般,欠缺,差,0分」五個檔次,每個檔次後面都可以有詳細的標準備註。「這樣的評價,對孩子的未來成長更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