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微生物的經濟與環境前景

2020-12-25 科學網

 

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平衡破壞產生的一系列環境、能源和人口健康問題,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生存的根本,而生物技術在可持續發展中正顯示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極端微生物更以其耐受其他生物無法承受的如高溫、低溫、高鹽鹼、高輻射等極端環境的不可比擬的優勢,為人類提供著不可替代的資源。

 

日前,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黃力、東秀珠向記者介紹了極端微生物的經濟和環境前景。

 

目前,極端微生物的酶和代謝產物已成為生物技術創新的源泉之一,並已經創造了財富。僅就嗜熱酶而言,由於它們的熱穩定性和對化學變性劑的抗性、高溫酶促反應所允許的高底物濃度、低黏稠度和低汙染率,及在中溫受體生物中表達時易於純化,使得它們具備了潛在的應用優勢。

 

目前在國際上已經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極端酶有兩個,一個是嗜熱菌產生的聚合酶,年銷售利潤達到上億美元;另一個是嗜鹼菌產生的一種纖維素酶作為洗滌劑的添加劑,已有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市場。

 

此外,嗜鹽古菌的質子泵「紫膜」蛋白,由於在吸收1個光子並泵出1個質子的過程中,伴隨著一系列中間態的出現並產生電場變化,已成為目前光電響應元件,和生物信息貯存領域最具開發前景的生物納米材料。極端嗜鹽菌的PHA是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前體,將成為用於降低環境白色汙染的有效途徑。

 

與化學方法相比,生物催化的優點是反應條件溫和及高選擇性,但正是這些優點又限制了生物催化的能力與應用範圍。許多工業過程需要高壓、高溫、低溫、高鹽鹼或有機溶劑,而一般生物催化劑難以在此苛刻的化學過程中保持催化能力與穩定性。極端微生物的特殊生理功能有望使生物催化突破這個屏障。

 

因此,極端微生物特殊的產物有可能形成新的產業方向,其特殊的功能和適應機制,是改造傳統生產工藝和提升生物技術的有效途徑。

 

由於工業汙水的大量排放,我國1200條河流中已有80%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現階段環境生物技術的核心是微生物技術,依靠微生物的生物淨化、生物轉化和生物催化作用,實現汙染治理、清潔生產和可再生資源利用。然而,汙染環境往往屬於極端環境,使得普通微生物,甚至是在實驗室構建的工程菌在實際應用中不能發揮作用。如造紙工業中的化學漂白產生大量有毒、致癌的含氯廢水,生物漂白技術是造紙業實現清潔生產的發展方向。利用嗜鹼菌產生的木聚糖酶,由於其在高酸鹼和高溫時的活力,顯示了普通酶無法比擬的優越之處,正在成為關注和開發的目標。

 

工業生產中的有機廢物廢水、生活垃圾汙水、農業廢棄物,既是巨大的環境汙染源,又是再生能源的主要資源。據統計,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出量超過6億噸,相當於3億噸標準煤,或折算為電能可達人均50萬瓦,是目前世界人均能耗的420倍。秸稈、廢渣等在高溫、酸、鹼等條件下易於處理,極端微生物及其極端酶能夠在此類極端環境中實現普通微生物不能完成的對纖維素半纖維素的有效轉化。利用微生物混合菌群,尤其是嗜鹼和嗜熱微生物或產甲烷菌的合理組合,有望直接從秸稈發酵產生乙醇或甲烷,實現環境整治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機結合。

 

酒精是理想的清潔能源,但目前的酒精發酵仍存在乙醇濃度低、發酵周期長、生產菌株耐受乙醇濃度低的問題,嚴重影響著產量。利用高溫菌的高溫酒精發酵,可實現發酵和蒸餾的同步化,提供了解決上述關鍵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技術,可望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其產生的效益將達到數億元。

 

我國地理環境複雜多樣,高寒、乾旱和高鹽鹼地區面積廣大,限制了農業生產。極端微生物能夠耐低溫、耐高鹽鹼、及耐乾旱等極端環境的特殊功能基因,如嗜鹽、嗜鹼菌能夠在5%以上的鹽濃度到飽和鹽度的環境中生活,耐輻射球菌不僅可耐受比人高几萬倍的輻射量,而且具有耐乾旱的特性,研究發現一個和DNA修復相關的調控基因,同時控制著該菌對乾旱的耐受力。因此極端微生物將是我國大面積的鹽鹼地生物改造、高溫高鹽鹼環境的汙染治理的重要基因資源。

 

相關焦點

  • 【綜述】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響應:抵抗力,恢復力和向替代狀態的過渡(中)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對土壤微生物群落抵禦極端氣候和從極端氣候中恢復的機制有新的認識。在這裡,我們綜合了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重點是乾旱)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的內在或外在因素的理解,並確定了可能引起群落狀態突然改變的驅動因素。我們強調了研究挑戰,並提出一條途徑,以增進我們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對極端氣候的抵抗力和恢復力,以及對它們向替代狀態過渡的脆弱性的理解,包括使用基於特徵的方法。
  • 2020生物工程行業市場前景及現狀分析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汙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
  • 華東理工優選的4株採油微生物菌株成為新一代飛船「乘客」上天了
    微生物採油是利用微生物自身有益活動或代謝生物表面活性劑等產物,來提高原油採收率、延長油田開發壽命的新技術,目前為國際上油田開發領域研究熱點。掌握微生物採油這一核心技術的,正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採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2020年中國微生物脫臭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由於微生物脫臭法具有傳統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如處理效率高、無二次汙染、所需的設備簡單、易操作、費用低廉、管理維護方便等,其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是相當廣泛的。  2020年中國微生物脫臭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對我國微生物脫臭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微生物脫臭市場發展動向作了詳盡闡述,還根據微生物脫臭行 業的發展軌跡對微生物脫臭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微生物脫臭產業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亮點。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石油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簡便高效、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正逐步成為石油汙染治理研究的熱點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2生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30%~50%。,是一種高效、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清潔技術。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於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的汙染治理,並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
  • 臧博:極端經濟體的復甦 以韌性和創新應對危機
    這種創新自下而上湧現,所以對創新成長和發展而言,一個寬鬆的大環境至關重要文|臧博理察·戴維斯的新著《極端經濟:韌性、復甦與未來》是一本別開生面的著作,結合田野調查與理論思辨,並透出對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批判」意味。該書通過對諸多鮮明實例的分析討論,提出面對放眼可期的挑戰與危機,增強經濟韌性的路徑。作者戴維斯的來頭不小。
  • 飛出地球,微生物如何在太空點石成金?
    生物冶煉 從電子產品中的金和銀,到可再生能源技術動力所需的稀土元素,金屬支撐著社會向低碳高科技經濟的轉變。 據估計,每年僅僅電子垃圾,就損失掉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貴重金屬,然而,其中大部分的金屬都無法回收利用。人們日益關注傳統採礦工藝對環境及人道主義的影響。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
    很快有學者提出對魚蝦用藥是暫時的手段,生態防治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微生物作為一種生態調節劑,治理養殖水環境可以明顯改善水質,增加溶氧,降低氨氮與亞硝酸氮,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降解有機物,同時具有成本低收效大等優點而日益受到重視。
  • 秦楠:微生物組學的產業前景
    人體內存在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遠高於人體細胞的數目,這些微生物對人體健康不可或缺。宏基因組技術是研究未知微生物的利器,得益於NGS技術的發展及研究的不斷深入,測序成本不斷降低,大量微生物組學研究廣泛開展,科學家發現一系列人類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類風溼、結腸癌、心腦血管疾病及一些精神類疾病等都與人體微生物相關。
  • 【高職專業庫】環境工程技術,專業介紹及就業前景
    ,促進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工程技術學科,對環境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本專業培養從事流域、區域、城鎮及企事業單位的水、氣、固、土壤、噪聲和其他汙染的控制、治理、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 極端生存的策略
    海洋的環境異常極端,但卻活躍著不計其數的形態各異的生命。它們運用著各種奇異的生存技能,有著各種驚人的適應能力,利用最瘋狂的生存策略存活了下來。1在生命演化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微生物一直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生命體。古菌又叫嗜極生物,是生命史上最頑強的一類生物,它們聚集在1800~2400米深的海底熱泉噴口周圍,噴口常年會噴出含硫和其他有毒物質的熱液,溫度高達幾百攝氏度。
  • 世行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長6.5%2019年極端貧困率降至0.4%
    網絡配圖 世界銀行13日發布《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速為6.5%,明後兩年放緩至6.3%。報告指出,從中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優化調整的態勢料將持續,這折射出政府去產能、去槓桿的政策效應。與此同時,中國的減貧事業將繼續發展,預計到2019年極端貧困率降至0.4%。 按照世行的標準,極端貧困特指每人每天生活費低於1.9美元。世行預測,中國2016年的極端貧困率由上一年的1.1%降至0.8%。
  • EM:環境微生物領域一些實用網站
    Microbial diversity in natural ecosystems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52739/這是一篇綜述,討論了當前測序技術帶來的影響,及像地球微生物組計劃這樣的項目對探索地球不同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 抗菌抑菌作用硅藻泥,改善居住微生物環境
    另外在潮溼、封閉環境下極易繁殖黴菌和細菌,一般塗層受到微生物的侵蝕很容易在表面形成菌斑,使塗層失去粘附能力,嚴重時造成塗層脫落,直接影響塗層的保護裝飾功能,降低塗料的實用價值。成熟的黴菌孢子進入空氣中被人吸入體內就會誘發各類疾病,不僅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更大大降低了居住者的生活質量。
  • 微生物&環境領域SCI論文期刊,審稿最快1天,口碑好,認可度高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微生物&環境領域、審稿速度快、免版面費的二區期刊。影響因子3.675分,符合畢業要求,審稿最快只需要1天,業內口碑好,認可度高。最重要的是,該期刊目前正在徵稿,歡迎微生物&環境領域的小夥伴投稿哦(拉到文末看徵稿信息哦!)
  • 微生物&環境領域SCI論文期刊,審稿最快1天,口碑好,認可度高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微生物&環境領域、審稿速度快、免版面費的二區期刊。影響因子3.675分,符合畢業要求,審稿最快只需要1天,業內口碑好,認可度高。最重要的是,該期刊目前正在徵稿,歡迎微生物&環境領域的小夥伴投稿哦(拉到文末看徵稿信息哦!)
  • 極端天氣的經濟帳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極寒和炙熱同時考驗著地球,人類的經濟活動也開始為氣候買單,這份經濟帳已經越來越不可小覷。  極端地球  地球尚未流浪,災難便已率先襲來。據新華社10日消息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的最新報告顯示,隨著南極和北極的冰蓋繼續融化,2019年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更多、更嚴重。
  • 環境微生物專欄 | 重要期刊最新研究進展(20210113)
    今天微生態匯總了近期微生態領域重要期刊最值得看的環境微生物方向的研究成果,包括mSystems研究結果表明濱海溼地土壤RT和AT群落具有明顯不同的構建過程,這對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理解濱海溼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建立和維護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摘要:微生物群落通常由大量的稀有類群(RT)和極少數的豐富類群 (AT) 組成,認識RT和AT在響應環境變化時群落構建過程的差異具有重要意義。
  • 微生物也能變身建築材料?「新型微生物水泥」了解一下
    由於鋼渣中富含的鈣鎂礦物具有與CO 反應生成穩定的CaCO、MgCO 的潛力,理論上符合 CO 礦化對原料的要求,發展前景樂觀,但是目前碳化養護的鋼渣膠凝材料製品生產工藝要求嚴苛、成本相對較高,體積穩定性問題仍未能完全解決。
  • 火星發現粘土礦物或存在過微生物生命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早期的微生物能夠形成這種礦物,說明火星上也可能出現過類似微生物,形成這種粘土礦物。照片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琳達-摩爾模式正在採集微生物樣本。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早期的微生物能夠形成這種礦物,說明火星上也可能出現過類似微生物,形成這種粘土礦物。自古代以來,人類便開始使用斯蒂文石。埃及的努比亞婦女會用這種礦物美容。科學家一直認為這種礦物只能在極端環境下形成,例如火山熔巖和熱鹼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鮑勃-布爾納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活微生物能夠創造出允許斯蒂文石形成的環境。這一發現引發了對火星上找到的斯蒂文石的一系列新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