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羊
愛淘氣、常闖禍的孩子固然讓父母頭疼,但過分乖巧的孩子其實也十分讓人擔憂。因為這樣的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想方設法獲取別人的認可,他們幾乎失去了自我評價和反省的能力。「討好型」孩子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評價中的,而沒有自尊和自我做支撐的人生是很容易坍塌的。
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相信正面讚揚能夠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而事實似乎也證明,常被表揚的孩子確實更加乖巧,並且總是幹勁十足。不過,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卻指出,讚揚可能會促進一些孩子改善行為,但從長期效果看,讚揚可能會讓孩子依賴於他人,讓孩子變成「討好者」。
生活中有許多愛誇讚孩子的父母,他們喜歡看到孩子聽到讚揚時興高採烈的樣子,喜歡孩子被表揚後事事配合的樣子,他們相信這樣的孩子會陽光自信、積極向上地健康成長。所以他們常常將「好孩子」、「你做得真棒」,或是「媽媽為你的成績而驕傲」、「我喜歡你的做法」之類的說法掛在嘴上,而孩子也常常願意做些讓父母高興的事兒。
其實不僅是在家裡,在學校裡我們也總能看到這類的孩子:他們常被老師誇讚,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他們會特別配合老師的工作,甚至會模仿老師的言行。
然而,我們可能忽略了的事實是:孩子們這樣乖巧配合未見得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只是單純地為了得到表揚而在討好我們。而更嚴重的問題是,正如日本兒童教育學家多湖輝所指出的,孩子可能因為要成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父母覺得自己有用,就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意願,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會阻礙他們自發性的成長。
討好型的孩子常常是缺乏主見的,如果別人不給他指引方向,他可能會無所適從。另外,如果他能夠達到他人的期許固然是好,如果做不到,他們很容易洩氣甚至崩潰,這樣的孩子是十分脆弱的。
有一些孩子乖巧得讓人心疼,對父母言聽計從也就罷了,還總是事事想在父母之前。養育這樣的孩子,做父母的確實是再省心不過了,因為不會有孩子時時去挑戰他們的權威。
家庭聚餐的時候,我就見過一個這樣的孩子。開始我是真羨慕,因為人家孩子媽媽說什麼聽什麼,還常常能反過來考慮媽媽的需求和感受。反觀我家孩子是說十句頂五句,凡事多半都要堅持自己的主意。
那會兒我還真有些尷尬。外人看了,指定覺得我家孩子教養差啊,這不就是我的失職嗎?然而,待的時間長了,我就覺得不對勁了。我發現那孩子要吃什麼、吃多少,媽媽都替她決定了。孩子吃了辣要喝口水,她媽媽告訴女兒「這個辣度你能承受的,不用喝水了。」孩子也毫無反抗地接受了。孩子連自己的味覺感受都放棄了,一瞬間讓我心疼到了。原來這孩子哪是乖巧呢,這是近乎在隨時隨地地討好媽媽了。
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他們當然不是生來就是為討好父母而存在的,只不過他們往往都會有個共同的特徵:家長擁有「控制型」或「自戀型」人格。父母過分強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要求孩子圍著自己轉。孩子從小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會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心理治療師卡瑞爾·麥克布萊德在《母愛的羈絆》一書裡就描述過「自戀型」母親的特徵,她們會把自己的情感表露無疑,她們甚至希望孩子來照顧她們。而孩子不得不去承擔安慰母親、傾聽成年人的困惑、和母親一起解決問題這些他們無法完成的任務。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的感受當然得不到重視。
如果我們稍加反思,可能就會發現,我們可能就是那個愛誇讚孩子的父母,甚至也會多少有些「控制型」行為,總是希望孩子按照我們期許的方向去嘗試去努力。或許我們的行為並沒有那麼極端,但可能或多或少已經對孩子的行為甚至人格產生了影響。
當然,養育乖巧配合的孩子是相當省心的。但是,一個時時需要察言觀色、一個總要壓抑自己的欲望、一個活在別人評價中的孩子,會承受多少我們難以想像的痛苦?其實,關於「討好」行為,我們成人年也並不陌生。我們或許都討好過上司,討好過客戶,討好過我們有所求的人,這種滋味總是讓人難受的。將心比心,總是在討好別人的孩子會是多為難多痛苦?
我們的孩子也在慢慢步入社會,如果他們總是活在「討好」中,可能會慢慢失去自我。顯然,一個沒有自我的人生是談不上穩定的。其實我們無論能否成功,但只要還能堅持自我,總還能平和而坦蕩地生活。但如果失去了自我呢?
簡·尼爾森認為,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
我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我們得學會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個性、喜好和特點。我們不該也不能將孩子當作提線木偶,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和判斷生活。他們應該有自己想吃的東西,想穿的衣服,想做的事兒;他們也會犯錯,也會有各種小毛病。但這才是真實的孩子。
我們當然可以激勵孩子,只不過,我們需要肯定的是他們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是他們的人格或品行。被這樣激勵的孩子,會有自己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他們會為自己想要的目標去發動潛力,而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讚許。
孩子都是不完美的,作為家長應該能包容孩子的不完美,要允許他們在跌跌撞撞中、在反覆試錯中吸取經驗、找尋自我。總之,一個自尊自信的孩子,應該是能自省和自我評價的孩子。作為家長,我們該做的是呵護好他們的這份權利和能力。
結語:或許,我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可能會有一定的「討好型」行為。而作為成年人,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身為社會人,我們不可能完全無視別人的看法。但無論是我們還是孩子,我們都不能因為別人的評判而放棄自己的志趣、個性以及內心的底線。
本文為@慢羊說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和轉發,歡迎留言交流分享關於育兒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