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的娃兒在一所民辦的幼兒園讀小班,前兩天她和班主任老師做了次約談,被小小地「刺激」了一下——原以為只是聊聊孩子在幼兒園、在家情況,沒想到聊完這些,老師就來了句「媽媽,你們打算讀什麼小學?」
這……,才小班,就要考慮小學的事了?!傳說中提前三年做準備是真的。
雖說聽起來有些製造焦慮的味道,但也並非全無道理。
注意,並不是說要為選什麼學校而提前三年做準備,而是從更廣義來說,爸媽得有這麼一個意識,在2-5歲的學齡前階段就有方向有目標地引導起來。
很多能力真的不是短時期突擊可以達到的,比如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運動能力、動手能力這些都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不少從一兩歲就可以開始打基礎了。
雖然咱們不主張應試模式的培養,但如果平日裡我們養育娃能有一些「牛」校在招生時考察的點作為參考,也多少對我們的孩子是有幫助的。
所以最近我就找來了我所在的杭州市入學競爭最激烈的九所民辦小學(2018年5萬新生中只有900個孩子能入讀這九所學校,也就是只有1.8%)近兩年的幼升小面試考核題(不是書面上的試題,都是能力上的考察),對這些考核題做了梳理,希望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參考和方向上的指引!
"幼升小"考題重點在運動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記憶力和專注力
我把9所小學2016-2018年的面試題目做了統計,考試範圍涉及到邏輯思維、數學計算、閱讀認字、外語學習、語言表達、專注力、動手能力、運動能力、團隊合作、家庭教育、生活常識、藝術修養。
當然這些能力,每個學校考核的側重點會有不同,九所學校考核點的分布情況如下↓
通過我做的下面這張表可以看出:
運動能力、邏輯思維、記憶力專注力幾乎是每所學校每年都會考察到的;其次是語言表達、動手能力和家庭教育;團隊合作、學科知識(包括閱讀認字、數學計算、外語)和藝術素養被考核的頻率相對較低。(註:柱狀圖表示的是這方面的能力在統計中的9所學校中是否被考及,所以不能代表全部,如果媽媽鎖定具體某所學校報考,還是要針對該校歷年的考題來準備。)
下面來結合這些學校的面試考核真題來解讀到底會涉及孩子的哪些能力(以下論述均以所統計的9所民辦小學對象為前提)。
運動能力
很多爸媽可能想不到,運動能力居然是每個學校的必考項。
關於體能的重要性,我在之前也寫過文章《先讓娃四肢發達起來,他的大腦才會更給力!(附最有用的實操)》,在發達國家的學校裡體能早就被視為相當重要的一項能力。
在運動能力考核中,最高頻考及的是跳繩和排球。
歷年真題跳繩和拍球(最高頻):根據語音提示,完成跳繩30個、原地運球15個;拍皮球20個以上等。其他:單腳左右跳;走獨木橋;搶沙包等。(這些形式雖然出現不多,但也不應忽視,平常練習一下都能順利過)
這兩項運動反映的都是身體體能和協調性,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智力和體力結合的考察項目,所以幾乎每所民辦小學每年都將其列為考核題。
當然,拍球和跳繩只是考察體能和協調的一種形式,除此也會有其它類型的體能測試。所以體能訓練、大運動真的太重要,平時的體育鍛鍊一定不能落下。
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也是基本每個學校都要考的內容。這個不難理解,思維能力是學習的基礎嘛。
當然,邏輯思維能力並不等於會做邏輯題,它涉及的範圍很廣。
從這幾年面試真題看,涉及的主要是觀察和比較、分類和歸納、排列組合和推理演繹等。
歷年真題1、觀察和比較:根據小動物圖案找影子;找出兩組圖形的不同;蘋果比香蕉重,菠蘿比蘋果重,西瓜比菠蘿中,哪個最輕?
2、排序:四張圖,打亂順序,讓孩子自己把順序排好
3、排列組合:有三個小朋友變換位置拍照,有幾種拍法;123這三個數字排隊,有幾種方式
4、找不同和找規律、分類:按照顏色和形狀分類,有的兩端要數量一樣多
5、迷宮、尋找最短路線等
6、六宮數獨
7、問答題
六宮數獨如果孩子沒有接觸過基本會覺得無從下手,但只要平常有過這方面的訓練,考題並不算難(突然想起,之前我們給大家推薦過數獨桌遊)。
各個學校在考察邏輯思維時,題型非常豐富多樣,比如下面這道問答題,還建立在一個基本常識之上:冰遇熱會融化成水。
所以考察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可深可淺的,對孩子的培養也是需要各個方面均衡,能力陽互通的。
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跟很多方面相關,比如詞彙量、知識量、思維方式還有家庭環境等等。
語言表達能力當然也不只是會說,在嚴格的考察中會更多地注重孩子的語言邏輯性,涉及到對題目的反應(聽的能力)、思考力,說得通俗點,就是看腦子轉的快不快,嘴巴是不是能跟上腦子轉的速度。
歷年真題1、聽故事講故事
2、看圖講故事
3、自我介紹
這些題目看上去「花樣」很多,但相對開放程度更高,基本不會要求娃說得有多生動多麼對主題,考察的是娃的整個表現,比如是否落落大方,是否邏輯清晰、口齒清楚等。
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跟手指精細運動、數學基礎、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行為習慣都相關。
動手能力和智力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從小時候的抓握能力到拼圖類、構建類玩具,咱們號的媽媽們也一直熱衷於鍛鍊娃的這個能力。
歷年真題1、粘圖、七巧板拼圖。
比如讓小朋友用七巧板拼出一隻小貓或狐狸
2、給不同形狀的紙片拼圖,拼起來後可以把另一張紙上的兩個大三角形完全遮住
3、用6根小棒搭正方形,最多能搭出幾個正方形
4、不同形狀的木板拼成一個愛心或者一個雞蛋
5、分紐扣
6、搭積木
從考題來看,主要還是偏圖形認知和變換,所以平時引導中可以加強圖形這一塊。
記憶力和專注力
記憶力和專注力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專注力是培養記憶力的基礎,記憶力也會為專注力提供更長久的能量。
歷年真題1、比較不同。
先給一組圖形,過幾分鐘再給看另一組圖,說出哪些圖形變了
2、傳聲筒:
第一個孩子閱讀完繪本,把故事講給後面一個孩子聽,第二個孩子再講給後面的孩子聽,最後一個孩子講給老師聽
3、老師給他們講故事,然後根據故事畫圖畫
4、看十張圖片記住它們的樣子 再拿出部分圖片,能不能找出來
5、老師做個動作做兩遍,讓小朋友學著做,然後做給另一個老師看
學科知識
數學計算、閱讀認字和外語學習都屬於具體的學科知識。
在能查到的歷年真題中,媽媽們很關心的加減乘除、認字量等知識內容並不是考察的重點,在9所學校裡只有2-3所是明確考到的,難度上也沒有網傳的那麼高要求,平常注有過接觸,都是完全沒問題的。
歷年真題數學計算——
比大小,比多少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數圖案中有幾個正方形數數、加減法等閱讀認字——
看書認書名看故事書外語學習——
跟讀英語;跟讀不同國家的語言(含小語種)英語自我介紹簡單的英語對話
素質能力
除了有針對性的能力考查,有些學校也會考到常識、藝術素養、合作能力和家庭教育這幾個方面。
從真題可以看出來,幼升小的考題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小學生"而進行的面試,考的更多的是娃兒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家庭環境,或者說考的就是爸媽在教育上下的功夫。
歷年真題常識——
老奶奶摔倒了怎麼辦;世界上最大的鳥;中國的首都;春季有哪些花朵;火警電話等
藝術素養——
器樂;聲樂;繪畫;表演;聽音樂選情景
團隊合作——
讓孩子自己分組做遊戲,自薦小組長;兩個孩子合作夾彈珠;團隊遊戲中的表現;觀察是否願意分享家庭環境——
爸爸媽媽為什麼吵架爸爸的電話繫鞋帶等日常生活能力平時誰管的多總體來說,幼升小的面試題大致有跡可循,又「防不勝防」,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從小抓起!
對2-5歲的娃有何指引?
各種能力對於咱們還在學齡期、尚有大量時間準備的娃兒來說,分別應該怎麼個準備方法,什麼時候可以學些什麼,下面再鋪開說說。
運動能力
從出生就開始了。對於2-3歲的娃兒,運動能力可以側重於簡單的跑跑跳跳,發揮娃兒好動的天性,鍛鍊體能,這時候的運動完全是不需要逼迫的。
3歲左右可以把拍球運動先玩起來了,不用太在意姿勢的正確,只要讓他們多接觸球類,能夠拍打就好。
4-5歲拍球需要開始注重鍛鍊姿勢、手法和數量了。另外,可以開始練習跳繩了。很多幼兒園在中班也會開始要求小朋友們練習跳繩。
邏輯思維能力
2-3歲的娃可以開始做數學啟蒙,數學啟蒙包括了比大小、對先後次序、分類歸納等方面的訓練。
3歲以後,娃的比較和分類概念開始形成,能夠按一定的規律(顏色、大小、長短等)進行分類,區別上、下位置。4歲-5歲的娃能夠區分和排列不同大小的物體,精確地比較高矮、粗細、長短和厚薄。5歲左右,娃就能夠回答一些主觀邏輯上的題目。
動手能力
2-3歲的娃兒已經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了,這和前一階段是否放手讓娃兒玩食物、接觸各種質感的形狀的物品有很大關係。這個階段的手指精細動作也發展得很快,多玩搭建類、磁力的的積木、玩玩橡皮泥都是一舉多得的。
3-5歲的娃精細運動都已經發展的很好了,畫畫、做手工都是可以很好地培養他們動手能力的方式。另外,多參與家務、生活自理也是鍛鍊動手能力的好辦法。
語言表達能力
親子共讀從0歲就可以開始了。和孩子越多的互動就越有利於開發娃兒的語言能力。
到3歲左右,很多娃都可以自主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了,這段時間,應該有大量的輸入,在這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3-5歲的娃可以更多地用故事去引導娃兒做複述、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些陳述,這很重要!
學科知識
英語啟蒙可以早點起步,2歲前就可以開始了。
3歲之後娃可以運用實物了解數字的概念,或者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這個階段培養數感很重要。與此同時,這個階段孩子也會有一個認字敏感期,無論是識字和自主閱讀,都需要我們相對有方式方法地去引導(具體關於認字和自主閱讀我會專門寫兩篇)。
最後想說,怎麼培養還是要根據自家娃的情況來定,有些可以超前,有些會稍微慢一點,不論是不是為了備考,都得尊重娃的個性和年齡段特點。
無論我們怎麼分析考核題,娃兒要怎麼培養、哪些方面側重都還是要由最了解他們的爸媽來平衡。培養是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並不是為了把他們灌輸成某種特定的樣子。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對自己會說,別要得太多,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會幸福,在孩子身上也一樣,我們同樣不能「要得太多」,接受自己孩子的當下永遠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