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區房,有理智的規劃、日積月累的付出和汗水能不能讀名校?雖然沒有學區房,有人可以憑著優秀的一模成績收到了人大附中、十一、八中、北師大實驗國際部等好幾所頂級名校的錄取通知書。這孩子的爹媽做對了什麼?
文 | 三個媽媽六個娃(公眾號:pkumum)
今天和大家聊的真實故事,是我以前的鄰居。她家孩子從朝陽的一所普通小學,考上了海澱民辦初中,今年在中考前,這個男孩憑著優秀的一模成績收到了人大附中、十一、八中、北師大實驗國際部等好幾所頂級名校的錄取通知書。
最終,他們全家選擇了北師大實驗國際部。這個真實的故事裡,沒有牛娃、沒有學區房,有的是理智的規劃、日積月累的付出和汗水。
聽了這位媽媽關於過去九年的回顧,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家長才是最好的學區房。
作為第一代北漂,我和老公的婚後第一套房買在了五環邊,當時根本不懂什麼是學區房,什麼東西海,甚至因為落戶在了朝陽還沾沾自喜呢。
記得當時開發商還宣傳了小區配套的是一所朝陽名校的分校,我還和孩子爸說:「挺好,九年都解決了,在家門口上學多方便啊。」
因為小區房價不算貴,所以住著很多和我一樣的北漂年輕人,我們當時在北京安家生活已經覺得很知足,根本沒去想更遙遠的事情。
畢竟是年輕夫妻為主的小區,所以一到傍晚,都是蹣跚學步的孩子們,一片祥和。鄰居們在一起也時常聊起的都是養育那些事。
但很快發現,三歲以上孩子的家庭開始陸續搬出了小區,大家都竭盡全力地從這個「教育窪地」逃出,搬去了財力可以支持的學區房。
在孩子2歲的時候,我也傾盡全力出逃了。而今天這位主角媽媽就是繼續留在朝陽,在家門口的小學就讀。
因為她和我的工作地點離得很近,所以有時候會約午餐,一直有聯繫。
3年前她家孩子考進海澱一所熱門民辦初中,現在回過頭看這一步,絕對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才有了今天的中考良好局面。
去了海澱讀初中後,她家孩子也一度有些跟不上,但顯然她們母子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節奏,很快就在第一學期末脫穎而出。
北京中考前的第一次模擬考成績,是很多學校點招的重要依據,這次她家孩子一模考了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二,海澱區前200,才有了開篇的眾多名校在招手。
必須承認,孩子能有今天的成績,絕對是一個京城義務教育階段逆襲的故事。看著她帶著孩子一路披荊斬棘,讓我這個一年級家長深深明白:
再好的學區房都不能保證絕對完美的結局,家長的規劃和付出才是最好的學區房。
和她聊完後,我總結了三點最受用的理念的做法:
1、可以不買學區房,但一定要做教育規劃和升學規劃。
在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方向和努力同樣重要。在埋頭雞娃之前,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學校教育在其中扮演哪些角色?
孩子的升學通路是怎樣的?公立、國際還是另有其他?
在目標升學方向中,有哪些選拔通道?孩子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回答完這幾個問題,行動方案反而只是戰術層面的問題了。但最難的就是在人云亦云、信息滿天飛的當下,怎麼給孩子定合理目標呢?
這位鄰居告訴我,她的幾個考慮角度是:家庭精力、財力投入、孩子優勢、未來大學方向。
就像這次很多人也許不理解為什麼她家孩子放棄了人大附中,選擇了北師大實驗國際部,那是因為孩子的性格和方向是未來大學去常青藤,所以最終一家三口做了這個決定。
為什麼我把教育規劃和升學規劃分開來談,是因為升學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而且教育規劃更長遠,升學規劃是受到政策、競爭的強烈影響,必須研究對策。
當初在朝陽家門口上小學的時候,四年級母子倆就決定要去海澱讀初中,研究了升學政策和孩子基礎後,去早培來不及,六小強沒通路,就定了目標去熱門民辦。
你看,這位媽媽做的升學規劃非常理智,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好的,卻是當下最優解。
2、自驅和自律的培養,需要創造良好的周圍環境。
我問過這位媽媽,她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好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她說就是自驅和自律。
自驅的孩子,才能不總被推著走,會自己找目標,會激發無限的動力。她家孩子就是在四年級參加了一次夏令營,認識了很多海澱名校的哥哥姐姐,決定中學一定要去海澱。
自律是達成日積月累學習的基礎,她和我強調,千萬不要只和孩子講大道理,而是要陪著他、監督他、以身作則。
「孩子這麼多年,周末的課外班沒有一次請假曠課,我也一次沒有遲到早退。」
「孩子在家學習讀書的時候,我從來不看手機、不看電視。」
「把孩子送到海澱初中寄宿的時候,老師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沒收手機。」
的確,哪有天生的自律自驅?環境的步步營造,才會讓孩子養成習慣。
3、比起間隙性雞娃,勻速持續前進才有效果。
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是天生牛娃,那種雞一年就脫穎而出的孩子少之又少。
這個男孩的起步絕對不算早,更不算快,比起很多海澱牛娃的各種考級秒殺,我卻看到了他身上的勻速進步。
普通小學的他,媽媽最在意的是他的學習習慣養成,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複習預習、每天背單詞等等,這些最微小的習慣後來成為了他發力的基礎。
去了海澱民辦學校後,她家孩子一開始也跟不上高強度,她就和孩子一起分析盲點,針對性地去補習,因為長期陪著孩子學習,她很了解孩子的學習特點和性格。
每一步的參與規劃和陪伴,讓孩子在完全獨立之前,家長是無可替代的那個人。
教育這條路,每個家庭看似起點不同,但有一點又是每個家庭都有的:智慧和汗水。
家長、孩子對於教育的重視和付出,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擁有的逆襲之源,其他都是錦上添花。
三個媽媽六個娃(ID:pkumum),三個北大媽媽,三個職業女性。六個萌娃四男兩女,每家兩隻。每天原創分享科學育兒知識、素質教育心得、品質生活理念。探討親子關係、家庭關係。吐槽家長裡短、社會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