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瀾小槿
前些日子我收到了一位讀者的一封信,姑且稱這位讀者為阿俊吧,他在信上抱怨了近段時間他身上發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據他所說,在他小時候因為父母之間關係惡化的原因,跟著母親離開了家庭,而他的妹妹則是留在了父親身邊生活,如今一晃十來年過去,父親因病在今年離開了,然後在母親的建議下,他們決定把妹妹重新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因為當時他們離開的時候,妹妹還小,再加上他們幾乎沒有聯繫,所以他們之間並沒有想像中的熟悉,和妹妹談起話也很難順暢進行下去。
在最近,他又發現了妹妹的一個壞習慣,那就是她在關門的時候總是很隨性,動作比較粗魯。
因此每次關門的聲音都很大,甚至打擾到了母親和他的生活,即便他和母親也多次提醒過她,她口頭上也明白了,但這樣的事情卻還是會發生。
那一天他因為工作的原因,將工作上的上司帶到了家中商談事情,而在期間妹妹因為幾次進出房間的重重關門,傳來了非常較大的響聲,給他的上司留下了不好印象,讓他非常頭疼,同時他也非常無奈。
有些人在原生家庭不好的環境,能成為一個良好的人格,而有些人卻不能,現實一直如此。
事實上這樣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經常發生著的,或許當事人認為沒什麼,但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習慣往往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不同的影響,甚至會暴露自己的層次,哪怕只是她關上一扇門的樣子。
01、
一門之間,暴露了你的教養
看似只是隔著一扇門,實則通過那扇門的時候,你所有的小動作都是在向他人展現你的教養,會給人留下的印象自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輕巧小心地關上門和重重隨意地關上門,看起來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卻尤為的重要。
「以為一個曾以某種方式完成某種行為的人不會再作出相同的舉動,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誤解。只要幹過,就一定會再幹,實際上他早已幹過了。」
切薩雷·帕韋澤就曾用這句話形容一個人在做過一件事情後,就很有可能再次做出同樣的事情,哪怕做的事情可能是發生在不同領域上的,但做出這樣事情的背後能明顯顯現的確實是一個人至今的教養。
經濟學家郎鹹平在幾年前就說過這樣一件事,他說:以前就總想不通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他的一個學弟能混得比他好呢?要說能力的話他覺得自己並不會比對方差。
然後直到有一次這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學弟去香港演講時,郎鹹平和一群人也跟去了,在準備去吃飯進入一家餐館的小門後,他才悟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郎鹹平說自己是個沒有什麼悟性的人,沒想什麼當時一腳跨開,就在前頭走進去了,而他的學弟本能地後退一步,讓別的人通過了之後才通過。
這一系列簡單的動作,卻讓他敗得心服口服。
一個人的教養藏在日常的細節之中,同樣的,日常的細節也展現了一個人的習慣,這個習慣也會影響到他的生活,最終暴露這個人的教養。
02、
一門之間,暴露了你的態度
關上一扇門,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卻無時無刻不在體現一個人的態度,無論是他面對生活態度,還是他面對自己人生的態度。
英國就曾有一位首相,在關門一事養成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習慣。
在他每次接見客人的時候,總是喜歡跟在客人身後走進房間,然後再親自輕巧地把身後的房門給關上,而一次他的朋友見他又如此做的時候,就不解地詢問了他:
「你為什麼老是習慣把身後的門關上呢?這很重要嗎?」
這位首相一開始有些吃驚,最後還是笑著回答了他:
「關上我身後的門,我就不會再留戀我的過去。或許從前我成功過,也失敗過,但那都不重要了。我面對的是未來,因為還有許多挑戰在等著我。」
他認為關上那扇門,也是代表自己的一種決心,一種生活態度,不會沉湎於過去所取得的成功裡,也不會因為過去的失敗而煩惱,能讓他在心裡留下更多的空間去面對來自未來的挑戰。
他的這番話點醒了友人,而這位善於「關門」的英國首相就是勞合·喬治,正是因為他善於輕巧地關掉身後的成就之門、失敗之門、功力之門,用他個人堅定地生活態度面對生活,他才能走向成功。
哪怕只是關上門,每一件小事情都是無意間展露著一個人的態度,你內心的「怎麼看」,就會讓你去「怎麼做」,而你的「怎麼做」也自然會告訴他人你的「怎麼看」。
03、
馬斯洛曾說過: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人的一生離不開一個個平凡的小習慣,生活之中不少事情都是以小見大,一個平凡的小習慣向他人表達你的態度和教養的同時,也會左右著你的性格發生變化,最終一點點地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你開了一扇門,那是通往未來的門,門的另一邊看到的是你的未來,你關一扇門,那是同樣的一扇門,門的另一邊確實你過去的所作所為,而你關門的一瞬間,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被人一展無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