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鄉特產推向全國——「老師姐」林冬蘭的創業故事

2020-12-22 東南網

東南網6月24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林斯乾 黃旭)又是一年畢業季。

在上杭舊縣鎮蘭田村,林冬蘭在花田中穿梭不停,察看洛神花長勢,不時掏出手機回復消息。「最近,好多大學生拋來創業的問題。」她說,這些年越來越多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願意回到農村創業,「但創業並非像田園詩一般美好,我希望幫助他們少走些彎路」。

創業十年,「老師姐」林冬蘭並未過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她的人氣更高了。近日,記者跟隨林冬蘭的腳步,回溯她的創業故事。

思路對頭,農村有奔頭

林冬蘭總說,她是礦山的孩子。

如今,從上杭縣城到紫金山半小時的車程已難感受行路難。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下山到集鎮趕圩,路上就得耗掉大半天。

人生的選擇往往離不開童年的經歷。「一家五口人都得指著一份田吃飯。凌晨4點爹媽就得起床,摸著黑,肩挑手提趕山路。」林冬蘭清楚記得,「後來開發了紫金山,每年暑假,在工地幹活的父親讓我跟著撿石子。我卻愛跑到縣城批發水果運到山上賣。」

2007年,從江西科技大學畢業的林冬蘭進入江蘇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工作。一年後,她辭去工作,和愛人回到上杭。

「過去城裡人說我們是『山蚊子』。好不容易飛出去的『山蚊子』竟回來了,不少鄉親驚掉下巴。」她說,「我是農民的孩子,經常想起家鄉往事,想打破農產品流通慢、價格賤的局面。」

經營油茶、蘿蔔乾、地瓜幹、萬應茶……兜兜轉轉,她說到做到,始終不離「農」字。她統一收購周邊縣鄉的農產品,統一包裝,統一銷售。

幹農業,思路要對頭——彼時電商潮席捲全國,林冬蘭乘勢讓農產品「觸網」,打響知名度,逐步推向全國。

挖掘特產,有了自己公司

2015年,這是林冬蘭最值得紀念的一年,她創立了龍巖綠城貿易有限公司,還擁有品牌「竹裡清」和「虎媽一家」。

「公司創立之初,裡裡外外就我一個人,從制定規章制度,再到推銷、包裝、送貨、收款,所有的事都靠自己。」而讓她苦中帶甜的是來自政府的大力支持,「縣婦聯為我免費提供辦公場所。有啥合適的展銷會,商務局都忘不了我。」

在合作的農戶眼裡,林冬蘭經手的產品準能煥然一新。

「外地遊客來上杭,都說缺少特產。我們就挖掘特色農產品,通過二次包裝和電商,為它們樹立品牌,打開銷路。」林冬蘭說,客家人走親訪友都會準備禮物,大多為自產的瓜果或自製米粄、發糕、雞蛋之類的東西,方言稱「等路」。受此啟發,她把蘿蔔乾、地瓜餅、麥芽糖、米糖酥等客家土特產打造成客家「等路」系列。如今,「等路」系列產品已入駐福州三坊七巷、廈門鼓浪嶼、永定土樓、冠豸山等旅遊景點,深受遊客喜愛。

在她公司裡,飯甑、蓑衣、木桶、角蘿、鬥笠等獨具客家特色的小物件分外惹眼。「這些物件我們小時候常用,現在卻難得一見,手藝也面臨傳承困境。通過我們的網站,這些工藝品有了市場。手藝人就有了收入,他們的手藝才能代代相傳。」林冬蘭說。

產業帶動,鄉村留人氣

在林冬蘭看來,電商讓農產品有新出路,農業產業化則讓農民有新活法。

「上杭早有種植洛神花的歷史,後來逐漸式微。但這種花耐旱易種、管理成本低、收益好,具有食用和藥用雙重價值,市場前景廣闊,房前屋後就能種。」她說。

以產業扶貧為契機,2018年初,林冬蘭在太拔鎮院田村建設60畝洛神花基地。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免費為種植戶提供種苗與全程技術指導。

「跟花苗打了半輩子交道,種幾棵花還得向後生學?」一開始,村民難免有疑問。

「花田管理好不好,直接體現在產量質量上。年輕人點子多,創新了管理方式。」鎮扶貧幹部劉中永說,按林冬蘭建議,種植戶通過抽籤獲得面積相同的地塊,插上牌子標明負責人,由鎮扶貧辦、農技站定期跟蹤評比,優先安排生產發展資金給予種植效果好的村民,助其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增收目標。

「花田挨著花田,哪家種得好一看就知。小林說,誰家花開得好,獎勵就花落誰家。我們一邊相互取經,一邊卯足勁比賽,一天也不敢鬆懈。」院田村貧困戶賴桂娣說。

產品果然過硬。「去年公司一共收購15萬斤洛神花乾花,加工成花茶、餅乾、果脯等休閒小吃。還成功與臺灣企業對接,開發出脆片、飲料等產品,並利用公司的銷售渠道,線上線下一起投放市場。」林冬蘭說,在洛神花周邊產品帶動下,公司2018年銷售額達400多萬元。

如今,院田村洛神花種植規模擴展到800多畝,已帶動全鎮300多戶農戶,每年能為每戶種植戶帶來實際收益約5000元。

去年,《上杭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十條措施》等強農惠農政策出臺,鼓勵發展特色農業,為林冬蘭這樣有想法的創業者創造了新機遇。

走進依山傍水的蘭田村,山腳下260多畝梯田裡的洛神花種苗正隨風搖曳。

「蘭田村過去缺乏產業,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經實地考察,發現山下的梯田通風透氣,特別適合洛神花生長。我們和村兩委一拍即合,他們全力協調流轉土地,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參與。目前,洛神花已進入移栽後的生長階段,預計今年秋天就能打造出『紅色花海』的景觀,成為舊縣又一道風景線。」對未來,林冬蘭信心滿滿。

相關焦點

  • 家鄉特產:茶葉網銷全國,小夥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肖森舟的網店,賣的是自己家鄉的特產,把自己家鄉的寶貝,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鐵觀音賣到了全國各地,肖森舟覺得實現了自我價值。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肖森舟創造的經濟價值也不容忽視:茶葉銷量,2006年1000斤,2007年1萬多斤;銷售額,2006年20多萬元,2008年前八個月200多萬元。
  • 【燕趙好網民】黃驊「袖珍女」趙重雪將家鄉特產賣向全國
    【燕趙好網民】黃驊「袖珍女」趙重雪將家鄉特產賣向全國 2020-06-02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湛江特產的故事:我的「獨家記憶」
    小時候,吃著家鄉的特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長大後離開了家鄉,才知道那還是熱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那些年,屬於我們的「獨家記憶」——湛江特產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生活很苦,但你很甜。有一天,鄰居家的小男孩正在吃著他媽媽從湛江給他帶來的湛江特產魷魚絲,我看得都快流口水了。小男孩發現後,拿著魷魚絲和我一起吃。後來我有了能力可以買很多好吃的,但我永遠忘不了那一次哪個小男孩和我一起吃的魷魚絲的味道。
  • 小學生寫好家鄉特產美食作文的4個秘訣:顏值、來歷、味道和情感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特產美食,天津的大麻花,合肥的炊餅,新疆的大棗,北京的烤鴨,普陀山的海鮮,哈爾濱的紅腸,廣州的蝦餃等等,數不勝數。如果語文老師讓我們寫家鄉的特產美食作文,你該怎麼寫?第一個秘訣:特別的來歷每一個特產幾乎都有特別的來歷,每一個特產美食背後都有一些故事,有的還有幾千年歷史呢。我們寫家鄉特產美食,不能不寫特產美食的來歷,這個來歷的背後就是家鄉的文化,所以我們不要小看了特產美食的來歷。
  • 正方體集團:把正方體美術品牌推向全國
    在創始人韓忠看來,把正方體美術品牌推向全國,才是他心之所願。 凝聚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始建於2012年的正方體集團,從一家只有幾個孩子的輔導班,到現在形成的集團規模,走過七年發展,歷經轉型成長。涅槃重生後的正方體集團,目前已擁有了教育綜合體、直營校和加盟校。在濱州教育培訓行業中,正方體集團的發展步伐已走在前列。
  • 我愛家鄉的特產作文(精選三篇)
    篇一:我愛家鄉的特產作文  我的家鄉——溫州,是個美麗而富饒的地方。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直播帶貨從貴州開啟 龔琳娜為家鄉特產發聲
    這檔以長江為地理線索,以長江流域脫貧攻堅和奮力奪取全面小康實踐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公益探訪節目,將於10月起在江蘇衛視每周五晚黃金檔播出。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每到一處,都將聚合各方力量,找準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物產,經過精心籌備完成一場當地「特產風物大集合」的網絡直播,把「長江品牌」的物產資源推薦到全國的觀眾面前。
  • 重慶特產:你的家鄉都有什麼特產?都來說說看
    出來旅遊難免要帶點特產回去。但是特產都有哪些?每個地方特產都大不相同,每個人喜歡的味道也不一樣。下面是盅盅哥吃過的各地特產,可以收藏起來當做參考!總會有用到的時候!除了盅盅哥說的這些,也說說你的家鄉特產代表是什麼。
  • 張曉梅要圓一個夢——「讓綏化美食與美麗故事齊飛」
    影片反映的是當地女企業家飽嘗酸甜苦辣執著打造出蜚聲全國的綠色大米品牌的創業勵志故事。  歷經多年的奮鬥,她已在南方打拼出一片天地,在影視投資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已有相當的積累,回鄉等於放棄了南方的一大片市場,重新開闢一片新區域。
  • 創業故事|在東北中藥材產業尋夢 被「新冠」撞了下腰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孟俊蓮 見習記者 劉佳 北京報導「庚子年春節本是我們最重要團圓節,但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波及全國,讓今年的節日氣氛變得消沉。即使『自閉『』在家,這份清冷仍可穿屏襲來。在疫情還沒有結束的階段,讓企業快速轉型迫在眉睫。我又想整體回歸老本行——直播帶貨,對準C端。」
  • CCTV《創響中國》鼎力支持返鄉創業,助力新農村蓬勃發展
    2015年上半年連續4個月,國務院頒布了5份文件,鼓舞大學生和農民工返鄉創業。2016年6月,國務院再發紅利,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和農民工提供低息貸款補助。黨中央不斷釋放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利好,在頂層設計和國家戰略層面,給了返鄉創業者充份的政策扶持。
  • 我和我的家鄉,那一場離別與回歸的故事
    她在深圳買了房買了車,突然之間又回到窮困的家鄉,很多人都很驚訝,甚至有人笑話她,有好日子不過,回來瞎折騰。誰知駱女士卻陸續租下數千畝地,轟轟烈烈地開始了返鄉創業之旅。油茶前期投入時間較長,從選種到開始掛果,一般需要五六年的時間。這期間只有投資,沒有回報,很考驗投資者的耐心和毅力。
  • 賣一條牛仔褲送兩個柚子 他想把家鄉土特產銷往全國
    後來,秦宗東辭職下海創業,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廣州遇上了同為豐都老鄉的隆益奕。當時,隆益奕在淘寶開店賣電子產品,正遇到資金不足難題。秦宗東看好電商行業前景,籌集資金幫助網店渡過難關。沒想到,該店轉行賣的牛仔褲,很快成為爆款,受到買家熱烈追捧。秦宗東並沒有滿足,決定回家鄉做農村電商。他說:「家鄉有許多獨特的農產品,只要宣傳包裝好,就不愁賣,還可以帶動鄉親脫貧致富。」
  • 山東特產之芝麻酥糖背後的故事
    提起山東特產,小吃貨們真是滔滔不絕,但是芝麻酥糖,對於一個地地道道的80後來講,說不知道,到有情可原。因為80年代初,芝麻酥糖,正好處於休眠期,也許是因為歷史的變故,也可能是家庭的變故,導致這項特產休眠了20年的時間。20年,真是一個想起來就很久遠的事情。
  • 吉林延邊:三位青年的電商創業故事
    在延邊,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有的從大學時期就在開拓泡菜市場,不斷創新配方,通過線上渠道把朝鮮族美食推向全國;有的放棄「賺快錢」的商機,一心深耕小眾冷門的朝鮮族石鍋產品……他們從一線城市回到家鄉,投身民俗產品的創業大軍,為朝鮮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帶來勃勃生機。
  • 山東都有哪裡傳統美食特產,此特產又有什麼起源故事
    說起山東的特產,那就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起,大家知道山東種植最普遍的糧食是什麼?可能很多人在冬春季節,乘高鐵時會看到窗外綠油油的一片,那就是山東的小麥苗,山東特產可以說是圍繞山東小麥的一部發展史,以製做麵食而聞名遐邇的大省。
  • 中山特產,家鄉的味道特別懷念
    杏仁餅是廣東省著名的地方特產,最初的杏仁餅是選用綠豆磨成粉,再製成杏仁狀的餅,在餅中間夾一塊糖醃豬肉,經烘烤後製成綠豆餅。杏仁餅也以它的外形而得名,現在經過改良,己變成圓餅狀。如今深受人們喜愛,咀香園杏仁餅餅身鬆脆,餅心香甜,肥而不膩,入口融化,風味獨到。
  • 我的「十三五」故事:家鄉這麼美 我堅定了返鄉創業的信心
    日前,鹽亭縣富驛鎮返鄉創業人士劉海周正在藤椒地裡和農戶們一起修剪藤椒,提到家鄉的變化,劉海周抬頭望向雨過天晴後的碧藍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氣,微笑著說:「家鄉這麼美,我堅定了返鄉創業的信心。」
  • 「農村青年創業故事」媒體尋訪行啟動
    「我要趕鮮」健康產業購物網、泰順農特網、民族花海等6個項目分別奪得電商創意組、電商創業組和農業實體組的一等獎。創業故事在創業過程中,得到大家的認可,是王欣欣最開心的事情。「當一個人變成一個團隊的時候,很多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