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24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林斯乾 黃旭)又是一年畢業季。
在上杭舊縣鎮蘭田村,林冬蘭在花田中穿梭不停,察看洛神花長勢,不時掏出手機回復消息。「最近,好多大學生拋來創業的問題。」她說,這些年越來越多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願意回到農村創業,「但創業並非像田園詩一般美好,我希望幫助他們少走些彎路」。
創業十年,「老師姐」林冬蘭並未過氣。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她的人氣更高了。近日,記者跟隨林冬蘭的腳步,回溯她的創業故事。
思路對頭,農村有奔頭
林冬蘭總說,她是礦山的孩子。
如今,從上杭縣城到紫金山半小時的車程已難感受行路難。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下山到集鎮趕圩,路上就得耗掉大半天。
人生的選擇往往離不開童年的經歷。「一家五口人都得指著一份田吃飯。凌晨4點爹媽就得起床,摸著黑,肩挑手提趕山路。」林冬蘭清楚記得,「後來開發了紫金山,每年暑假,在工地幹活的父親讓我跟著撿石子。我卻愛跑到縣城批發水果運到山上賣。」
2007年,從江西科技大學畢業的林冬蘭進入江蘇一家電子科技公司工作。一年後,她辭去工作,和愛人回到上杭。
「過去城裡人說我們是『山蚊子』。好不容易飛出去的『山蚊子』竟回來了,不少鄉親驚掉下巴。」她說,「我是農民的孩子,經常想起家鄉往事,想打破農產品流通慢、價格賤的局面。」
經營油茶、蘿蔔乾、地瓜幹、萬應茶……兜兜轉轉,她說到做到,始終不離「農」字。她統一收購周邊縣鄉的農產品,統一包裝,統一銷售。
幹農業,思路要對頭——彼時電商潮席捲全國,林冬蘭乘勢讓農產品「觸網」,打響知名度,逐步推向全國。
挖掘特產,有了自己公司
2015年,這是林冬蘭最值得紀念的一年,她創立了龍巖綠城貿易有限公司,還擁有品牌「竹裡清」和「虎媽一家」。
「公司創立之初,裡裡外外就我一個人,從制定規章制度,再到推銷、包裝、送貨、收款,所有的事都靠自己。」而讓她苦中帶甜的是來自政府的大力支持,「縣婦聯為我免費提供辦公場所。有啥合適的展銷會,商務局都忘不了我。」
在合作的農戶眼裡,林冬蘭經手的產品準能煥然一新。
「外地遊客來上杭,都說缺少特產。我們就挖掘特色農產品,通過二次包裝和電商,為它們樹立品牌,打開銷路。」林冬蘭說,客家人走親訪友都會準備禮物,大多為自產的瓜果或自製米粄、發糕、雞蛋之類的東西,方言稱「等路」。受此啟發,她把蘿蔔乾、地瓜餅、麥芽糖、米糖酥等客家土特產打造成客家「等路」系列。如今,「等路」系列產品已入駐福州三坊七巷、廈門鼓浪嶼、永定土樓、冠豸山等旅遊景點,深受遊客喜愛。
在她公司裡,飯甑、蓑衣、木桶、角蘿、鬥笠等獨具客家特色的小物件分外惹眼。「這些物件我們小時候常用,現在卻難得一見,手藝也面臨傳承困境。通過我們的網站,這些工藝品有了市場。手藝人就有了收入,他們的手藝才能代代相傳。」林冬蘭說。
產業帶動,鄉村留人氣
在林冬蘭看來,電商讓農產品有新出路,農業產業化則讓農民有新活法。
「上杭早有種植洛神花的歷史,後來逐漸式微。但這種花耐旱易種、管理成本低、收益好,具有食用和藥用雙重價值,市場前景廣闊,房前屋後就能種。」她說。
以產業扶貧為契機,2018年初,林冬蘭在太拔鎮院田村建設60畝洛神花基地。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免費為種植戶提供種苗與全程技術指導。
「跟花苗打了半輩子交道,種幾棵花還得向後生學?」一開始,村民難免有疑問。
「花田管理好不好,直接體現在產量質量上。年輕人點子多,創新了管理方式。」鎮扶貧幹部劉中永說,按林冬蘭建議,種植戶通過抽籤獲得面積相同的地塊,插上牌子標明負責人,由鎮扶貧辦、農技站定期跟蹤評比,優先安排生產發展資金給予種植效果好的村民,助其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增收目標。
「花田挨著花田,哪家種得好一看就知。小林說,誰家花開得好,獎勵就花落誰家。我們一邊相互取經,一邊卯足勁比賽,一天也不敢鬆懈。」院田村貧困戶賴桂娣說。
產品果然過硬。「去年公司一共收購15萬斤洛神花乾花,加工成花茶、餅乾、果脯等休閒小吃。還成功與臺灣企業對接,開發出脆片、飲料等產品,並利用公司的銷售渠道,線上線下一起投放市場。」林冬蘭說,在洛神花周邊產品帶動下,公司2018年銷售額達400多萬元。
如今,院田村洛神花種植規模擴展到800多畝,已帶動全鎮300多戶農戶,每年能為每戶種植戶帶來實際收益約5000元。
去年,《上杭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十條措施》等強農惠農政策出臺,鼓勵發展特色農業,為林冬蘭這樣有想法的創業者創造了新機遇。
走進依山傍水的蘭田村,山腳下260多畝梯田裡的洛神花種苗正隨風搖曳。
「蘭田村過去缺乏產業,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經實地考察,發現山下的梯田通風透氣,特別適合洛神花生長。我們和村兩委一拍即合,他們全力協調流轉土地,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參與。目前,洛神花已進入移栽後的生長階段,預計今年秋天就能打造出『紅色花海』的景觀,成為舊縣又一道風景線。」對未來,林冬蘭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