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如何與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尤其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稍有不慎就會讓親子關係跌入冰點。今天「心悅信箱」和大家分享的案例正是關於親子溝通的內容。當孩子對父母愛答不理,要如何走進他的內心呢?
陪伴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困惑和問題,如果您也想得到專業的解答,心悅信箱歡迎您的來信。留言中請儘量詳細闡述事件和問題。
案例內容:
兒子大了,高中要住校只有周末回家,他有什麼話很少主動與我們做父母的聊起,我們發微信他也就是幾個字簡短回復,想問問他學習有沒有困難,常常開口沒說幾句就能明顯感覺他不耐煩,我們也不敢多問。我和孩子爸爸還是很尊重他的,孩子大了希望有自己的空間,但是這樣總是不溝通也不是辦法,要怎麼辦呢?
專家解答:
家長您好!
讀過來信,我看到了渴望和孩子交流,渴望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父母,也理解您被孩子「拒之門外」時的無助、沮喪、傷心。相信為了解孩子,您和愛人已經做出很多努力,運用了各種方法。希望您和我一樣,看到您和愛人的努力,即使無數次被孩子「忽視」,也會義無反顧開始新的嘗試。
為更好地和孩子架起溝通的橋梁,請您回想幾個問題:
1.孩子從小到大一直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在您和孩子交流的話題中,有沒有孩子願意說下去的?什麼話題是說不下去的?
3.孩子是不想和所有人說話,還是只是不想和父母說話?他想溝通的人有什麼特點會吸引他願意溝通下去?
4.相信,您也會有能良好溝通的人,和這些人溝通時和與孩子溝通時,您的做法有哪些不同?
相信,您的心中已然有了答案。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往往和以下原因有關:
1.心理發展規律。
孩子小時候和家長無話不談,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話越來越少,內心活動越來越多,這與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高中生處於青春期,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情感上不再依賴父母。他們希望有自由支配時間,捍衛自己的觀點,易與家長產生分歧。因此,在面對父母和成年人時,他們常常把自己的內心世界隱藏起來,形成封閉狀態。
2.溝通雙方的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當成小孩看待,有自己的秘密和生活,不希望別人幹涉太多。而父母會不由自主的把孩子當成孩子,覺得處處需要保護、時時需要提醒、事事需要幹預,而不是把他當成長大、獨立的人。所以,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如果父母和孩子不能形成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就容易關掉溝通的大門。
3.溝通的方式。
同樣的話不同的表達方式,說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當一個人處於生氣、不滿等糟糕情緒時,說話容易不經思考。當孩子的行為或結果不能滿足自己的期盼時,家長會「不由自主」的嘮叨、命令、指責,無論是「軟話、硬話」,孩子都覺得父母就是想讓我「按照他們說的做」,從而產生敵對的感覺。
4.溝通的內容。
人都有趨利避害、自我保護的本能,孩子亦如此。對於那些讓自己產生厭煩、失落、挫敗的內容和場景,自然是能躲就躲。經常聽家長說,「和孩子說什麼都沒事,一說學習就翻臉。」不妨想一想,和孩子說學習時和說其他話題時有什麼區別,如果和孩子說學習多為指出問題、發布命令、表達不滿、批評指責,那就不足為奇了。這些內容會讓孩子引起不舒服的體驗,下意識處於逃跑狀態,產生逃避行為。
了解了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原因,我們可以做以下嘗試。
1.溝通,從理解孩子開始。孩子與父母溝通,是希望找「願意聽我說話,懂得我內心感受的人」,而不是「永遠高高在上,總想著教育我的人」。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會看到另外一片天地。有時候孩子的表達意願是被父母的「正確建議」打擊回去了。「聽我把話說完」這是所有人的願望,也包括孩子。對孩子而言,有效引導的前提是用心傾聽。
2.溝通,從允許沉默開始。尊重孩子,也包括尊重孩子不說話的權利。當孩子不願意說的時候,父母也可以選擇保持沉默,不再追問。其實,通過觀察孩子的細微表情、肢體動作等,父母也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近況。
3.溝通,從改善關係開始。有效的溝通需要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在和孩子溝通時,不要只說問題和不足,更要挖掘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給予認可和讚美,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信任與支持,也會讓孩子更喜歡和父母交流。
4.溝通,從變幻話題開始。嘗試多與孩子交流他感興趣、希望交流的話題,而不是只談家長認為重要的話題,相信會有好的開始。除此之外,如果家長在遇到困難時請孩子幫忙,或者遇到事情時和孩子協商,會讓他產生成就感、價值感,也更願意向家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願您和孩子早日打開心靈溝通之門。
作者介紹:曹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十八中學專職心理老師。本文是作者原創內容,未經本人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