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1966年,羅利剛出生在榆次什貼公社羅家莊村,羅家莊地處旱垣山區,是黃土丘陵的典型地貌,村子大、人口多,而且是人文蔚起的地方,尤其是當教師的多,當時,每個街巷都有會寫對聯、能當會計的人才,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
羅家是十分傳統的人家,羅利剛的成長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母親是教師,對於兒子的教育當然是「嚴」字當頭,小學時期放學回家的路上拾一棵谷穗,也會被母親訓斥半天,直至送回原處。
父親對於兒子的教育則沒有母親那樣直白,身教重於言傳,將年少的羅利剛叫到地裡幹農活,年幼的羅利剛覺得有些委屈,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寬鬆。雖然生在農村,但羅利剛是非農戶,比其他農家物質上優越得多,父母嚴格教育的心願當然是孩子將來更有出息。
羅利剛生活的時代是中國農村最繁榮的時期,也是傳統農耕社會的繁榮末期,那時一個村子就是一個生產單元,全體村民被固定在耕地上,村裡有商店,有醫衛室,還有娛樂項目。儘管生活物資十分匱乏,但是家家戶戶差不多的光景,維繫著所有村民心理的平衡,社會秩序穩定、生產積極的歷史時期,也是農村人口迅速增長的時期,不控制人口生育數量,又嚴格限制人口流動,農村人丁興旺,貧窮而快樂。
農村的面貌於20世紀80年代後開始發生變化,農民開始離開農村,人走了,農村也就開始萎縮,如蟬蟲一般真體已經蛻變長大,農村慢慢變成了失去靈肉的「殼」。但是,中國人戀鄉情節是傳統的,一則我們有五千年的農耕文化,再則農村的繁榮距離我們太近了!
1982年,羅利剛本來是考上平定師範的,年少的心理以為,上了師範就只有教師這份職業了,進而覺得當老師好像有點委屈人生似的,於是他選擇了上榆次縣重點高中——新華中學。第一次離開了農村,離開了家庭的庇護,他開始感到了不適,那時住校學生的生活條件很差,吃的飯菜沒法與家裡比,導致羅利剛營養不良體質變差,各種各樣的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風氣,羅利剛對陌生的環境產生了叛逆的心理反應,成績一向優秀的羅利剛想家心切,分神分心,學習成績下降,以致於高中畢業後需要復讀一年,與其說是為文化課複習,不如說是適應環境的心理補習。1985年,羅利剛考入臨汾電力技校,成為技校生,似乎意味著他走上了當工人的道路,也是令左鄰右舍羨慕的職業。
技校畢業後,羅利剛與大多數同學一起被分配到電建二公司,到遙遠的雁北地區的朔縣神頭電廠工地去上班,他是工人,每天與水泥鋼筋打交道,建設電廠。20歲出頭的小夥子在人亂馬雜的工地上工作,個子不大,性情耿直的羅利剛成了遠在榆次的父母的擔憂。
1990年,父母將羅利剛的工作調回了榆次毛紡廠,此時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國營毛紡廠陷入了經營困境,羅利剛被分配到清理企業債權債務的小組中,羅利剛的人生中正式接觸到了市場,有了初試身手的機會。在社會進入經濟劇烈分裂時期,國有企業因為多種原因不景氣,羅利剛的工作也沒有什麼起色。
90年代後期,天生不「安分」的羅利剛嚮往進入社會,渴望在市場大潮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於是開始給人打工,與別人合夥一起做生意,以及承包國營農場1000多畝土地,這些生意都沒有做大,有的甚至賠了錢,草草收場。搞企業的失敗和處處碰壁,對於年輕的羅利剛來說是寶貴的財富,也是他日後從商創業的重要積累。
2002年,是山西國營企業徹底改制的特定時期,目標就是將不合時代要求的國有企業進行民營化改制,使其適應市場體制。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了幾年的羅利剛迎來了他人生中重要的機遇,將自己的供熱站擴大並了改制了國有的供熱管理站,作為榆次改革的一次創新,成立了山西省第一家民營性質的供熱公司。
他的機遇來的不突然,甚至有些漫長,近十年在市場中摸索,時時刻刻在分析社會發展方向的羅利剛,骨子裡充滿革新意識的他等到了外人難以覺察的機遇。
正所謂:風正好行舟,方向對了,事業就順利多了。對供熱站設備進行大規模改造,對原有管理制度進行公司化改革,對工人實施指標責任制考核等等一系列改革舉措,讓供熱公司的事業紅紅火火,羅利剛收穫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