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特俗,但大家心裡都想的事兒。
掙錢。
知乎有個熱門問題,叫 「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賺到的」,有 2028 個回答,近 10 萬人關注,被瀏覽了 2000 多萬次。
我把前 50 名的答案都看了一遍,有倒賣收藏卡的、有開超市的、有做電商的,甚至還有做展覽羊駝生意的。
當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一個小時後,才驟然發現:
這些真實的第一桶金,沒有敲鐘上市,沒有西裝香檳,全都是接地氣的小生意。
原來大部分人的第一桶金,一點都不高大上。
任何一個小生意做好了,也能有幾十、上百萬的收入。
不光如此,我發現國內真實的有錢人,並不像抖音、小紅書裡寫的那樣,熱衷於名牌炫富,恨不得全世界知道自己有錢。
那在國內,真正悶聲發大財的有錢人是什麼樣子呢?
他們低調,粗糙,穿著背心和褲衩買菜,卻對世界的每一個細節敏感。
他們可以踩著人字拖穿行於夜市的人間煙火,也可以在掏出手機看到一條隱秘的商機後,夾著人字拖狂奔回工作室通宵。
這樣的大佬,我的微信裡有不少,但我有個叫亦仁的朋友,他的微信裡大佬更多。
三年前,亦仁還在阿里巴巴做運營,後來辭職連續創業、都小有所成,在 17 年的時候做了一個有錢生意人交流的社群,叫「生財有術」。
裡面既有真格基金合伙人戴雨森、前淘寶技術大學校長子柳、網際網路百曉生曹政這樣的知名大佬,也有各行各業、不出名但非常賺錢的生意人。
有次在杭州路邊吃早點,我問亦仁:那些已經賺到第一桶金的人 ,有沒有什麼規律?
亦仁說:每一個賺錢的點子,都是從一個信息演變出來的。
他給我舉個了例子。
有一次他刷抖音,看到有人發修復老照片的視頻,評論裡很多人願意付費修復。
實際上修復老照片有沒有成本呢?大部分情況下成本幾乎為零,網上有現成的工具,一鍵處理。
亦仁把這個信息隨手發到了社群,幾天後,就有人做到 2400 萬的抖音播放、21 萬贊,一周內光收費幫人修復老照片,就賺了幾萬元。
這樣的例子,在有錢生意人的圈子裡,每周、每天都在真實的發生。
比如,一個被大家嘲笑「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軟體,有個程式設計師把它的用法做成一個課程,竟然也有近 1 萬多人願意付費購買。
比如,微信發布初期,有人靠簡單的 PS,給微信頭像加 V,一個月賺 400w,積累 300w 粉絲。
那為什麼處在平凡世界的我們卻一無所知?
因為當今世界的階層,已經從財富的階層,轉化成為信息的階層。
看上去,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網際網路獲得很多信息,但其中 99% 都是無用的垃圾信息。
剩下 1% 的有效信息,生意人只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傳播,絕對不願意外洩。
你可能不知道,中國第一個炒房團不是北京上海人,而是溫州人。
98 年溫州本地人抱團炒房,把溫州房價炒的比杭州還高,然後又一窩蜂湧入了上海。
你可能不知道,中國大學城的列印店,大部分都屬於湖南新化人。
北大博士馮軍旗的論文表明,湖南新化的文印軍團佔據全國高校市場的 85%。
在過去,地域是信息的最大門檻,而現在,網際網路已經取而代之,成為了賺錢信息無形的門檻。
大多數的普通人,在自己的領域鑽了太久,思維和視野已經形成了定式。
偶爾抬起頭,想要改變、想要破圈、想要自己做點什麼的時候,懵了,根本不知道該幹嘛。
我們不知道世上還有這麼多賺錢的生意可以做,不知道今天又有什麼有價值的信息誕生,不知道人生有哪些別人已經踩過的大坑。
所以我們重複著別人已經犯過的錯誤,重複著別人已經活過的人生。
美國氣象學家 J·馬歇爾·謝博德提出了一個「認知半徑」原理,他把人的認知範圍比作一個圓圈。
半徑越大,人的認知範圍也就越大。
馬歇爾認為:認知不足就會有偏見。
我們會尋找證據來支持我們已經相信的事,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對自己觀點不利的證據。
真實的有錢人在外表上跟普通人可能沒有任何不同,但我們的認知、經驗、信息,已經完全不同了。
我的朋友亦仁之所以有這麼多有錢人朋友,是因為他創辦了一個叫【生財有術】的生意人交流的社群。
這個社群有多牛?
當然,我不是來推薦大家加入的,畢竟年費很貴,裡面的玩家也非常高端,不一定適合普通人。
但無論如何,生財有術已經是國內成員素質最高、信息密度最大、乾貨最多的社群之一了。
而且這個社群,不是跟你講賺錢的大道理,既然叫生財有術,就真的在講賺錢的方法和經驗,真正做到了專注於賺錢的「術。
三年來,亦仁帶著上萬成員已經分享了 20278 篇賺錢相關內容,其中有 2296 篇都是精華主題,涵蓋自媒體、淘客、跨境電商、產品、投資、社群、寫作、技術、微商等各個領域。
去年我跟亦仁聊,我說你們社群的內容,價值無限,讓普通人多看看,也許就能改變不少人的命運。
可惜門票太貴了,普通人只能望而興嘆。
亦仁回去想了想,回來告訴我:
我們精選出 365 篇內容,做成日曆,讓普通人每天看一篇,說不定能讓普通人也有所改變。
你說光看本日曆就能掙錢嗎?
當然不能,但日曆上的每一條信息,都是一個線索、一段思路,365 天,耳濡目染,陪伴著大家改變自己的視野、自己的思維模式。
到那時,日曆可能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人生的另一扇大門。
在新的一年的每一天裡,當你翻動日曆,都能看到一條讓你離錢更近的精華內容時,我相信某種變化會隨著時間悄然降臨。
去年,生財日曆第一版發售,僅內部購買,並未大範圍宣傳,就賣出了 14000+ 冊。
今年,受第一版好評的影響,生財日曆 2021 版還未正式發售,就已經預訂了 33000 冊,至今印製的 100000 冊均已售罄,工廠正在加班加點持續印製的下一批,也被預訂了幾千冊了。
但,
是不是買了日曆,就一定能堅持 365 天翻閱呢?
日曆上的案例和思考,我們普通人會不會看不懂呢?
我向亦仁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亦仁想了想,說,不怕,每個買日曆的朋友,我們再附贈一個價值 365 元/年的「生財日曆共讀營」,每天在線上微信群裡,帶著大家學習、消化!
所以,生財日曆最終就成了一個超值的大禮包,它包括:
(1)一本賣到斷貨的爆款日曆:
遴選於價值 2665 元/年「生財有術」社群的內部精華,整編為 365 個生財錦囊,助力你在 2021 年生財有術。
(2)價值 365 元的線上共讀營:
免費加入價值 365 元/年的「生財日曆共讀營」,也就是每一天都會有人對日曆上的內容進行講解,看不懂的還可以提問,隨時交流,和一幫熱愛賺錢的人一起學習,一起生財。
(3)價值 99 元的知識星球:
免費加入價值 99 /年的「生財日曆」知識星球,與幾萬名日曆共讀者一同挖掘日曆背後更大的價值。
這樣的日曆和服務,亦仁最終的定價是,88 元,還包郵,算上生產、人力、共讀營社群維護的成本,真的沒有什麼利潤空間,還特別給咱們公眾號的讀者額外準備了 10 元專享優惠券。
但亦仁說,沒關係,就當交個朋友。
社會是所大學校,希望更多的人,能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一起生財有術。
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的時候,這個社會有 100 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如果是我,我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