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殘缺題名碑上的灰塵,感受包拯的道德風範。千古不朽的包拯、範仲淹受到紀念,留下許多題詠。受驚的小鳥在庭院裡的柏樹周圍繞來繞去,可是一想起包拯的威嚴,仿佛也不敢在樹上停留了。
千百年來,在人們的記憶裡,包拯,就是公正、公平的代言詞,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親切是稱呼清官為「青天大老爺」。一切的一切,都可見包拯在民間的公信力之深。
雖然包拯這一生斷案如神,判案更是無數,留下來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案子,為後世所傳頌,但是大多數都是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真正被記入正史的案子只有寥寥數件,著名的「牛舌案」就是其中一件。
話說宋朝年間,包拯上任於安徽省天長縣做知縣,因為其斷案如神,更兼正義與公允,因此很受民眾愛戴。無論百姓無論遇見了什麼困難,大到兇殺案件,小到鄰裡糾紛,包拯都會大公無私的處理,所以百姓們也都習慣向這位「青天大老爺」求助。
在某一年的農忙時節,百姓們紛紛耕種務農。民眾們拿起自己在家中放置了一整年的農具,牽出自己家的耕牛,來到田裡播種,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所到之處,一片祥和安寧。包拯作為地方父母官,看到百姓安居樂業,心中也非常開心。
離奇失蹤
只是好景不長,有人歡喜有人愁。這日早晨,縣衙剛剛開門,包拯在僕役的服侍下剛剛洗漱完畢,打算整理一下昨日的案件,剛剛坐下沒多久,便聽到縣衙門口傳來陣陣擊鼓之聲。
在古代,縣衙門口多設立「鳴冤鼓」,每當百姓出現案情,或是想要面見縣官,就要來到堂前擊鼓,以表自己有困難需要官員的相助。聽到了擊鼓聲,包拯知道百姓有難,顧不上吃早飯,就匆匆來到堂前,宣見擊鼓之人。
這次來擊鼓的是一個普通的農夫,他剛剛來到堂前,便「撲通」一聲跪倒在案前,不停地作揖磕頭,眼淚也從眼睛裡流了出來,哭訴著請包拯幫忙。
包拯讓衙役們阻止了這個農夫,叫他抬起頭來,告訴包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一拍驚堂木道:「你姓甚名誰,又究竟有何冤屈,快速速道來。」
農夫哽咽了半天才終於開口道:「小人姓劉,單名一個同字。家裡住在幾裡地外的劉家莊,今日是匆匆趕來面見大人,請大人為我伸冤的。」
包拯聽得這番言論,不禁心生好奇。這個劉同不遠萬裡,從十幾裡地外的劉家莊大清早風塵僕僕地趕來,所謂之事定當是關乎民生根本的大事。於是他又問道:「你今日上堂究竟所謂何事?」
劉同哭訴道:「回老爺的話,我昨日將自家的耕牛牽到田地裡準備耕作,卻忘記了自己出門時走得急,沒有帶東西。我將牛綁在田外不遠的樹上,自己便匆匆回去取那遺忘在家的東西了。沒想到只一會的功夫,再回來時,我的耕牛卻被人偷偷地割掉了舌頭,如今奄奄一息,是命不久矣了!」
還沒等包拯發話,這個農民又一把鼻涕一把淚道:「我家裡家貧,連田地都是租來的,全家指望著這幾畝薄田吃飯過日子。家中只有這一頭耕牛,也萬萬沒有錢再買另外一頭牛了,這頭牛一死,我要受到懲罰不說,連帶著我們全家老小,都要餓肚子了。」
包拯聽完,略作思考,認為這次的案子十分難辦。因為一來,這個農民並不是丟失了什麼貴重的錢財。二來,這割掉牛舌頭的人究竟是誰,也沒有旁觀者。那麼怎樣能夠找到兇手呢?
看似一頭霧水的案情並沒有難倒斷案如神的包拯。他莞爾一笑,對這個可憐的農民說:「你只需要按照本官教給你的,兇手就會自己冒出水面了。」
南湖一聽,連忙大喜過望道:「請青天大老爺明示。」
包拯撫摸著自己的鬍鬚道:「你回去以後,便大張旗鼓地將牛宰殺掉,並且將牛肉拿到集市上叫賣,不出三日,兇手便水落石出。」
真相大白
農戶雖然對於包拯的做法感到奇怪,但是也依然照辦了——畢竟耕牛失去了舌頭,也活不長了,倒不如宰殺掉。
果然就像包拯所說的那樣,農戶剛剛把耕牛宰殺掉,第二天,包拯便派人來通知他,割掉牛舌頭的兇手已經主動來到衙門了。
農戶連忙趕到衙門,卻發現這個兇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鄰居。
原來,這個鄰居之前與農戶發生過一些口角糾紛,因此對農戶心生怨恨,想要陷害他,所以偷偷將他的耕牛割掉舌頭。
在宋朝,耕牛作為重要的生產力之一,地位非常高,當時的法律規定,農戶們是不能輕易宰殺耕牛的,如果私自殺牛,會受到相當嚴厲的處罰。
鄰居就是看中了這一點,因此偷偷將牛舌頭割掉,這樣一來,農戶就不得不將牛殺死。
這時他再來到衙門舉報他,便會讓農戶受到處罰。這一切計劃看似完美,但是好在包拯憑藉自己強大的推理能力,在鄰居舉報時便將他抓住。在包拯的審問下,鄰居也承認了自己割掉牛舌頭的事實。
這就是鼎鼎有名的「牛舌案」。這個案子完全是憑藉著包拯的推理力與觀察力才水落石出,而包拯也因為這個案件在當時擁有了很大的名氣。
其實包拯之所以能夠聞名於後世,不僅與他斷案如神的能力有關,更在乎於他心繫人民百姓,就連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願意不厭其煩的幫忙,所以才造就了「青天大老爺」的形象。
到了現在,依然有很多關於包拯的電視劇在民間播放傳揚,也讓人們更進一步地了解到了這個清官的形象,而包拯巧斷牛舌案也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之一。料想如果現在的地方官能夠像包拯一樣一心為民,國家的富強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