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塞萬提斯(西班牙)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638,閱讀約2分鐘
歷史上包拯鐵面無私,一心為民,不畏強權,贏得了包青天的美譽。他出生在一個官員家庭,28歲考上進士。父母相繼去世後,他辭去官職,回鄉守孝。直到36歲,他才再次步入事業。
包拯沒有民間傳統的那樣神,公孫大人也沒有。王朝·馬漢協助他,但他確實破了許多驚人的案子。史料顯示,宋仁宗慶曆年間,包拯時任天長縣知縣。一個農夫來抱怨他的牛舌被偷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沒有牛舌怎麼吃飯?那不是餓死了嗎?。
在古代,養牛的地位比較高。宋朝法律曾規定,殺牛者要判刑。當時醫療相對落後。舌頭被割傷後,傷口感染,沒幾天就死了。但如何破案呢?在古代,沒有照相機。小偷在黑暗中。抓他很難。如果沒有目擊證人,甚至會成為懸案。
包拯經過一番思考,對農夫說:「把牛帶回家殺了賣肉,賊一定會自首的。」老農不明白為什麼。一旦殺了牛,不是沒有證據嗎?盜賊為何從首而來?
不過,既然鮑大人說話,自然有他的意思。老農到家後,用刀把牛殺了,拉到集市上賣。由於宋代市場上很少出現牛肉,很快就有人前來問價,紛紛購買。
第二天,一名男子來投訴,稱有人殺了他的牛,到集市上去賣。包拯問:「你偷了人家的牛舌,還敢抱怨?」
此人聽了後面的作秀恐懼,只好認罪,原來男子和老人恩怨,為了陷害他,這才割了牛舌,讓它流血而死,然後到官府告老人殺牛。
包拯提前識破了陰謀,從而讓老農提前將其宰殺,牽出兇手。他不得不說,這太聰明了!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