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看到農夫割麥子,寫下一首唐詩,堪稱最具良心文人之作

2020-12-14 老張侃詩詞

古代的讀書人和那些在田裡幹活的農夫不屬於同一個階層,其實今天的我們如果細分起來也同樣如此。不同的行業成就不同的人群,也成就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對那些就與蘋果的生活有足夠的理解。那麼可以堪稱是這個時代最有良心的人。

我們今天讀古代士大夫創作的那些詩歌,發現他們大多數的感慨都在於自己懷才不遇、離愁別恨、傷春悲秋。他們的詩詞當中很少直接反映現實,當然詩聖杜甫的是個例外。但是對於絕大多數詩人來說,都是在自顧自吟唱屬於自己的生活。

不過我們今天讀白居易的古詩,很容易發現他有不俗的人格。不管是之前的《賣炭翁》,還是今天我們要談到的這種《觀刈麥》,都能夠看得出詩人內心的良心所在。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古詩就是白居易的《觀刈麥》,雖然是一首古詩,雖然全文也比較長,但是全文幾乎不許借用任何的翻譯,大家一讀就知道寫的是什麼。題目當中告訴我們就是寫夏天割麥子場景的故事。

兩首古詩的理解很容易,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包括前12句,都是在寫整個夏天大家如何的忙碌。從前兩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開始,寫大家趁著天熱割麥子。豐收的時刻,大家意思一時都不敢耽誤,男女老少齊上場。男勞力在地裡幹活,婦女兒童都忙著在家做飯,給他們送飯。

而且是個當中還運用相應的詩句來描繪他們幹活的辛苦。「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收麥子時的天氣是非常炎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整個人都像是在蒸籠當中一般。農夫們用盡所有的力量去割麥子,甚至都感覺不到天氣炎熱了。此後的「但惜夏日長」和《賣炭翁》中的「心憂炭賤願天寒」如出一轍。

整個第二段落是詩人在田地裡看到的一個「貧婦人」。這個女子「抱子在其旁」,在田地裡「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撿麥子。白居易就很好奇,就問為什麼要這麼熱的天,還要抱著孩子在這裡撿賣的呢?

然後這個婦女告訴她,「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

詩歌到這裡所表現出的諷刺意義已經非常明顯了,他非常同情農夫,對於當時的苛捐雜稅也進行了有力的諷刺。

更難能可貴的是詩人最後反思到自己的身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他看到這些農民們這麼忙碌尚且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而自己什麼活都不用幹,每年還能領「三百石」糧食,到了年底還有餘糧!這樣一對比,詩人內心感覺到非常羞愧。

這首古詩之所以說白居易很有良心,就在於他能夠把眼前的社會現象反映到自己的身上。他不像不像唐代詩人李紳那樣,明明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但並沒有因此而收斂一點奢華的生活。

相比而言,白居易表現的就更是一個古代士大夫的良心了。慢說李紳,白居易的覺悟,今天我們有多少人能達到?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後一首「唐詩」,出自元代不知名詩人之手,全篇都是名句,成為唐詩最後的千古絕唱
    關於唐詩,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作完。"詩,並非唐人首創,但卻在唐人手裡煥發出了最美麗的光芒,大氣磅礴,肆意昂揚。失意時,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憂鬱時,杜甫低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孤獨時,王維輕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八位詩人,一人一首成名作
    有些詩人一首作品驚豔四座,眾人讚賞,但,再去翻看其「履歷」,卻並無其它作品,或者更出眾的作品,於是,這首「獨苗」便成為詩人最「閃亮"的標籤。有些詩人,只有一首詩,卻毫不妨礙他流傳千古。《涼州詞》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 晚唐無名詩人為唐玄宗辯解,寫下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楊貴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時常出現在唐朝詩人的筆下。 李白曾為他寫過《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將她的盛世美顏寫到了極致,以致後人甚至猜測詩仙對她有覬覦之心。
  • 「品讀唐詩」唐詩裡的拾穗者
    不過朋友們,您知道嗎,在唐詩中,也有一首詩描繪了一位拾麥穗的婦人,不過她的生活,比那三位農婦艱辛多了。故事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酷暑。在北方的麥田裡,有許多農夫在辛勤地收割麥子。他們的腳底燻蒸著地面的熱氣,後背烤著火辣的陽光,哪怕很累了都不肯休息片刻。
  • 57歲李白髮配夜郎,途經黃鶴樓寫下一首唐詩,明明夏天卻看到梅花
    最經典的唐詩除了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還有一首就是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他在去夜郎的途中途經黃鶴樓,寫下了這一首讓他非常傷感的古詩,明明是夏天,卻讓他看到了冬天的梅花。「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詩歌的一開始就有無限的傷感。被貶謫的人要遠去長沙,日日希望長安卻總也看不到家。李白的詩歌當中經常有這樣的表達。
  • 最有意境的一首唐詩,詩人把普通的柳樹,描寫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唐詩那是代表了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縱觀整個唐朝那就是詩的國度,整個社會上至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以及販夫走卒,那都是能夠吟詩,也能夠創作。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才使得唐詩最終成為了唐朝的一張標籤。現在只要一提起唐朝,那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唐詩。
  • 駱賓王8歲寫下一首詠月詩,比《詠鵝》更具哲理,獲得滿堂喝彩
    明月對著這一輪從缺到圓,圓而又缺的月亮,文人們紛紛陷入了思索。我們從小背著駱賓王7歲時寫下的《詠鵝》,感受到來自唐代神童的才華碾壓。殊不知,他在8歲時又寫下一首詠月詩,這首讀上去更具思想性。有一說此詩為沈佺期所作,但在《全唐詩》中將其歸於駱賓王之作,且四部叢刊本、明銅活字本等均作駱賓王詩,沈佺期各集均未載錄,所以還是應當認定詩為駱賓王之作。
  • 唐詩裡一首非常霸氣的詩,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唐朝是一個盛產詩歌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只要稍稍愛點文墨的人,那都有勇氣站出來賦詩一首,而且那個時代的考試也大多都要寫試,皇帝還專門令人寫詩,例如李白他就專門為唐玄宗寫詩,用來取悅楊貴妃;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唐詩有了適合的土壤,使得那個時代很多的文人都成為了唐詩,寫下了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唐代無名詩人在除夕夜,寫下一首高水平的詩,入選《唐詩三百首》
    除夕本是團圓之夜,可是很多漂泊在外的遊子卻無法返鄉。古往今來,多少淪落天涯的遊子,在除夕之夜寫下了令人肝腸寸斷的詩詞?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望家思獻壽,算甲恨長年……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唐詩三百首》裡的一首詩,道盡了獨在異鄉的孤苦。這首詩名為《巴山道中除夜抒懷》。
  • 唐詩裡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出自一詩僧之手,一般人則是感悟不到!
    唐詩也是中國文學的代表,如果沒有唐詩的中國文學,那應當說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也正是由於有了唐詩,才使得我們的文學更加的豐富,也更加的厚重。整個唐朝的詩人,他們身上都有一種自信,而這樣的一種自信,也正是當時由於國家的強大。
  • 柳宗元冠絕古今之作,兩個比喻令人拍案叫絕
    正因如此,史上才有那麼多驚豔世人的思鄉之作,這些思鄉之作各有各的特色。詩仙太白的鄉愁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那抹潔白的月光;詩佛王維的鄉愁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的佳節愁;宰相王安石的鄉愁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明月照歸路。這些經典之作因為感情真摯,每每令人感同身受。
  • 300年前他來到重慶奉節寫下一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
    這首唐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我們年少時都曾經學過。杜甫的這首唐詩,其中有的太多的悲情,非遭遇一生飄零者不可為之。無論是當年讀書的我們,還是電視劇當中的主角範閒,都太過於年輕。人生經歷還太少,對杜甫的人生了解的也不夠多,並不足以真正懂得這首唐詩內蘊的那種悲情和痛苦。
  • 唐朝高僧雨天寫了一首詩,無生僻字卻讓人費解,成最具禪意一場雨
    唐朝高僧雨天寫了一首詩,無生僻字卻讓人費解,成最具禪意一場雨文/一休道說道唐朝,那簡直就是文人的天堂,唐詩也成為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從這些唐詩中看到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歷程,而唐朝的著名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在唐詩中我們還能體會到詩詞中所體現出來的那些風景,尤其是唐雨,不同的詩人寫的不同的雨,總體來說就是概括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
  • 唐詩最體現「落葉歸根」的詩句,86歲詩人寫出言之不盡的人生感慨
    詩詞博物館,我們今日談到一首抒發「落葉歸根」之思的唐詩名篇。中國人向來有安土重遷的文化傳統,即便是要遠走他鄉,一般也都會把故鄉的土帶在身邊。很多人都曾經歷過,背井離鄉的滋味並不好受,所以等到人老了以後,落葉歸根、回到故鄉的感觸就越來越深。
  • 王安石夜裡出門散步,看到夜色中的美景,即興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如果你對詩歌有研究的話,一定是會發現宋詩不同與唐詩,這一時期的詩人往往喜歡炫技,不像唐朝的詩人規規矩矩,寫作一首詩時大多是平鋪直敘,更重要的是偏向於抒情;可是宋朝的詩人不一樣,喜歡融入思想,又喜歡炫技,這也就是為什麼,宋詩大多都充滿哲理的原因。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詠雪詩中一首奇葩之作,應考要求作五律,詩人四句擱筆成經典
    《唐詩三百首》中一首奇葩詠雪詩,考試要求作五律,詩人四句擱筆成經典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唐詩作為傳統文化園圃中的最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早在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以詩歌來記錄他們的生活,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情。
  • 宋代最傲嬌的文人,寫下一首啼笑皆非的詞,其中一句讓人情何以堪
    世人都說文人迂腐可笑,遇事不冷靜,愛發牢騷,很不灑脫。但說起來,要不是他們這樣愛發牢騷,文壇該少了多少絕世佳作。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陳子昂被降為軍曹後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劉禹錫被貶後寫下「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 清代詩人看到孩子放風箏,寫下一首經典之作,讚美春光與希望
    清代詩人高鼎看著在春天放飛風箏的孩童,寫下了一首讚美春光的詩。村居 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閒居農村時創作的一首詩。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被貶峰州,寫下一首感傷之作,每一句都很憂愁
    特別是他被貶峰州期間寫下的這首《渡湘江》,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意境悽美,把現實中的無奈,還有悲痛之苦,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讓人從中立馬能夠感受到詩人悲痛之苦。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