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讀書人和那些在田裡幹活的農夫不屬於同一個階層,其實今天的我們如果細分起來也同樣如此。不同的行業成就不同的人群,也成就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對那些就與蘋果的生活有足夠的理解。那麼可以堪稱是這個時代最有良心的人。
我們今天讀古代士大夫創作的那些詩歌,發現他們大多數的感慨都在於自己懷才不遇、離愁別恨、傷春悲秋。他們的詩詞當中很少直接反映現實,當然詩聖杜甫的是個例外。但是對於絕大多數詩人來說,都是在自顧自吟唱屬於自己的生活。
不過我們今天讀白居易的古詩,很容易發現他有不俗的人格。不管是之前的《賣炭翁》,還是今天我們要談到的這種《觀刈麥》,都能夠看得出詩人內心的良心所在。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首古詩就是白居易的《觀刈麥》,雖然是一首古詩,雖然全文也比較長,但是全文幾乎不許借用任何的翻譯,大家一讀就知道寫的是什麼。題目當中告訴我們就是寫夏天割麥子場景的故事。
兩首古詩的理解很容易,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包括前12句,都是在寫整個夏天大家如何的忙碌。從前兩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開始,寫大家趁著天熱割麥子。豐收的時刻,大家意思一時都不敢耽誤,男女老少齊上場。男勞力在地裡幹活,婦女兒童都忙著在家做飯,給他們送飯。
而且是個當中還運用相應的詩句來描繪他們幹活的辛苦。「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收麥子時的天氣是非常炎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整個人都像是在蒸籠當中一般。農夫們用盡所有的力量去割麥子,甚至都感覺不到天氣炎熱了。此後的「但惜夏日長」和《賣炭翁》中的「心憂炭賤願天寒」如出一轍。
整個第二段落是詩人在田地裡看到的一個「貧婦人」。這個女子「抱子在其旁」,在田地裡「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撿麥子。白居易就很好奇,就問為什麼要這麼熱的天,還要抱著孩子在這裡撿賣的呢?
然後這個婦女告訴她,「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
詩歌到這裡所表現出的諷刺意義已經非常明顯了,他非常同情農夫,對於當時的苛捐雜稅也進行了有力的諷刺。
更難能可貴的是詩人最後反思到自己的身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他看到這些農民們這麼忙碌尚且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而自己什麼活都不用幹,每年還能領「三百石」糧食,到了年底還有餘糧!這樣一對比,詩人內心感覺到非常羞愧。
這首古詩之所以說白居易很有良心,就在於他能夠把眼前的社會現象反映到自己的身上。他不像不像唐代詩人李紳那樣,明明知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但並沒有因此而收斂一點奢華的生活。
相比而言,白居易表現的就更是一個古代士大夫的良心了。慢說李紳,白居易的覺悟,今天我們有多少人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