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中,有一種仙子,她高潔清幽,生在僻谷,不染塵埃;在花中,有一種君子,他氣質清雅,不隨波逐流。這種花,就是素樸典雅的蘭花草。在王勃、李白、鄭燮、陶淵明的筆下,它又是何種姿態呢?在這些詩詞中,我們能否品讀出蘭花的清香呢?
《高山幽蘭》
清代:鄭板橋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
採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在鄭板橋的筆下,對蘭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它說千古年間長在幽谷最高潔的花,蘭花最吸引人的品質就是它把爭名逐利看作煙霞一般,從來不求顯貴,它默默地生長在山谷中,甚至連樵夫它也不願意讓他們看見,就像隱士一樣生活在最偏僻的地方。
《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唐代:李白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丰茸。
李白在詩中談到了做人準則,如果要作草就應當作蘭草,作樹就應當作松樹。原因何在呢?因為蘭草的清香隨風而遠,松樹即使遇到寒冷也不會改變自己的姿勢和容顏。的確是這樣,蘭草雖不起眼,但是清香卻宜人,松樹在最嚴寒的時候依然長青。松樹和蘭草之間相互依靠生存,蕭艾之類的野草只是徒然長得繁茂而已。
《春莊》
唐代:王勃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在詩人眼中,在空山幽谷之中有一條長滿蘭草的小徑。想想都覺得是身心放鬆的絕佳去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越來越覺得「靜」的可貴,而長滿蘭草之處,一定是最清幽的去處。
《幽蘭》
魏晉: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生長在院子裡的蘭草,只待清風到來就將幽香傳播到四處,正是因為這樣的芳香,很容易就能從雜草中將蘭草分辨出來。
《冬蘭》
清代:曹寅
冬草漫寒碧,幽蘭亦作花。清如辟穀士,瘦似琢詩家。
叢秀幾釵股,頂分雙髻丫。夕窗香思發,風影欲篝紗。
唐寅筆下的冬蘭就如辟穀的高人一般,而且還從形態生動地描寫了蘭草秀麗的姿態以及它獨特的香氣。
《秋蘭》
清代:愛新覺羅.玄燁
猗猗秋蘭色,布葉何蔥青。愛此王者香,著花秀中庭。
幽芬散緗帙,靜影依疏欞。豈必九畹多,侈彼離騷經。
玄燁的筆下,秋蘭的芳香是一種高貴典雅的王者之香,帶著一種貴族的氣息,它的與眾不同在於它的品質,連帝王都如此欣賞它的清幽的香氣和秀麗的身姿。
有的人獨愛蘭,將蘭草從山中移栽到自己的庭院陽臺,還有的人看重了蘭花的市場價值,成了蘭花販子,希望高潔的蘭花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秉性,能在真正屬於自己的天地裡自由地生長。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