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回憶說,體罰完下課後老師走了,是同學把她扶到座位上,後來整整一節課都趴在座位上沒起來,後面一節數學課王老師叫沒答應後,就繼續上課了,下課後王老師再次喊她,還是沒反應,然後聯繫了家長接回女孩送往醫院,搶救無效身亡。
孩子的死亡原因是「突發昏迷,心臟呼吸驟停」,就這樣,孩子錯過了急救的黃金時間。
那麼教師的體罰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如果教師上課溫溫和和只講道理,能不能上好課呢,很可能學生就會吵鬧成一團,根本不會有幾個人聽課。
那麼體罰就能讓孩子們規規矩矩了嗎?
我們先來看看戒尺這個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物件,它是什麼意思呢?
「戒」,警戒,懲戒;「尺」,尺度,標尺,標準。
代表著為人師表的德行與威信。
它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之前看過一個節目,這個節目的名字隔了些年,確實不記得,也沒辦法找出來了,大概的內容卻留在我的心裡。
裡面也有位據說十分嚴厲的先生,一開始就給孩子來了個下馬威,給孩子們樹立了規矩,並講明觸犯了規矩就得受罰,那板子也是打得極重的。但是師傅並沒有罵孩子,而是告訴他們為什麼會受罰。受罰當孩子升起牴觸害怕的情緒,產生異樣時,暗中觀察及時發現不妥,及時關心,幫助孩子解決身體和心理的問題。節目時間不長,後來戒尺也沒怎麼用了,最後孩子們對先生是又敬又愛,規矩也樣樣學得好!
這位先生是讓人佩服的,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他的戒尺再無可用之處,然而他的戒尺也都種在了孩子們的心裡,不會忘記。
處罰懲戒不要摧垮孩子的心
這位師傅也用了戒尺,但他卻用得恰當好處,因為他明白,戒尺只是警戒,只是給孩子一個邊界,只是讓孩子明規矩,知方圓。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提到,他小時候私塾的先生有一把戒尺,但不常用。
孩子是弱勢群體,在校應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首先 有些部位一定要保護好,頭,身體隱私部位,當遭受不可躲避襲擊時,重點保護好頭部,可能受襲擊部位。
第二,身體上有不舒服,或者感覺喘不過氣來,一定要向最信任的老師求救
第三,家長在家一定要和孩子多交流,教會孩子處理負面情緒,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負面情緒的處理能力沒那麼強,一定要及時疏通好。
當好老師不易,當好家長不易,當好學生更不易!
孩子走好,唯願你能給世人以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