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固廢網訊:統計顯示,在比利時,採取垃圾分類的家庭比率約為90%。2018年家用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率高達89%,在歐洲居首位。
垃圾分類被列為學校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從幼兒園到大學,政府通過發放指導手冊、舉辦知識講座、組織實地觀摩垃圾處理廠等多種方式開展環保教育。
近年來,比利時更加重視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重環保、零浪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普通的比利時家庭裡,常常可以看到幾種不同顏色的袋子,它們在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白色的是用來裝廚餘垃圾等不可回收垃圾的袋子;藍色的袋子用於裝塑料瓶、金屬包裝罐和飲料盒等廢棄物;黃色袋子裝廢紙、紙板等;綠色袋子裝樹葉、枯枝等園林垃圾……
比利時的垃圾處理如何做到精細化?如何讓環保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記者來到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家可回收垃圾分揀中心,親身觀摩了解了這裡的垃圾回收系統。
垃圾處理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操作
上午9時半,這裡的回收工人已「滿載而歸」,正在將從大街小巷收集的垃圾袋在分揀中心內卸貨。引導記者參觀的講解員傑羅姆·瓦特萊德介紹,布魯塞爾市所有的藍色和黃色垃圾袋都被運到這裡。分揀中心每年可處理2萬噸塑料瓶、金屬包裝罐、飲料盒以及8萬噸廢紙及紙板。
高大的廠房內,巨大的機器和傳送帶被刷成藍色和黃色,標明不同類型垃圾的分揀處理線。廠房裡有些許異味和粉塵,但整體乾淨整潔。垃圾車進進出出,卻很少看到工人操作的身影,這裡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操作。
藍色區域主要收集可回收包裝,分揀步驟多、技術較為複雜。首先,機器將藍色垃圾袋打開,兩名工人手工分揀垃圾,將誤放的垃圾取出;接著,風力傳動裝置將垃圾袋吹走,垃圾按不同種類被自動分揀到幾個傳送帶上。
通過光學識別顏色和材質,機器將不同顏色的PET塑料瓶、飲料紙盒等區分出來;利用磁力探測方式,可以「鎖定」金屬包裝罐;對鋁製金屬的專門檢測則負責「挑出」鋁製包裝。
在另一邊的黃色區域,大紙板、白紙、文件紙、報紙等不同類型的廢紙也通過自動識別被分揀出來,送往不同的傳送帶。
運送到分揀中心的垃圾極少有誤放的情況。垃圾回收工米歇爾介紹,所有垃圾袋都是透明的,這樣市民誤放垃圾,很容易就會被發現。
對於誤放或在規定時間外堆放的垃圾,回收工人會給垃圾袋貼上拒收的標誌以示警告,如多次不改,則將面臨60至600歐元不等的罰款。
分揀中心所屬公司還設有一家垃圾焚燒廠,通過焚燒不可回收垃圾,可以生產用於發電或供暖的能源。「最後的步驟才是填埋。」傑羅姆說:「在比利時,只有不到1%的垃圾無法回收利用。」
形成從垃圾到產品的完整閉環
「6.7萬個330毫升的鋁製罐可以回收1噸鋁材。這些回收的鋁材可以生產265輛自行車,節省2.4噸鋁土礦、1000升水、一臺冰箱使用129年所需的能量、一輛中型家用汽車行駛4.5萬公裡的排放量等。
人們知道垃圾分類後的真正用途,才能多一分理解和支持。」傑羅姆告訴記者,從1998年開始,分揀中心承擔著比利時垃圾分類教育的任務,他和同事每年要帶領上千市民在此參觀。
垃圾分類被列為學校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從幼兒園到大學,政府通過發放指導手冊、舉辦知識講座、組織實地觀摩垃圾處理廠等多種方式開展環保教育。
兩個小時的參觀行程安排緊湊。參觀者在嚮導的帶領下進入廠房和教學室,看視頻、聽講解、互動問答。教學室是廠房上方搭建的一個玻璃房,可以俯瞰分揀中心全景。裡面有用於教學的電子屏幕和一系列互動設施,可以讓參觀者學習垃圾回收利用的過程、原理、意義。
其中最直觀的教學設備是一組展示櫃,每個柜子都設有三個透明窗口,分別擺放著不同種類的垃圾、垃圾分揀處理後產生的原料、循環利用製成的產品。
通過展示櫃的介紹,參觀者可以直觀地「看到」礦泉水瓶經處理後被粉碎成PET原料,這些原料最終用來製作聚酯纖維面料的衣服。
生活中常見的雞蛋盒、文件袋、汽車模型、硬紙板等都可以用回收垃圾製作而成。在家庭中初步分類的垃圾在分揀中心實現了更精確的劃分,再被壓縮綑紮,賣到有需要的企業進行循環利用。
經過分揀處理的垃圾價格並不便宜,但仍有不少企業購買。「企業認同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公眾對可回收垃圾生產的環保產品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從而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市場,形成從垃圾到產品的完整閉環。」傑羅姆介紹。
助力打造「零垃圾」環境
近年來,比利時更加重視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重環保、零浪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可以說,垃圾分類越精細,回收利用就越精準,處理的費用也就越低。例如推廣使用新的橙色垃圾袋,專門用來裝食物殘留物,就是更為精細化的體現。
「新袋子的使用讓回收利用的種類劃分更加精確,從原來的全部焚燒,變為一部分可以用於堆肥或其他。精細化依然是未來垃圾分類的方向。」傑羅姆介紹。
在分揀中心教學室的牆上貼著一張垃圾處理流程的海報,前兩步分別是預防垃圾產生和重複使用,第三步才是垃圾分類和利用。
一同參觀的布魯塞爾市民塞西爾最近開始實踐「零垃圾」生活方式。「現在我外出吃飯都自帶飯盒和餐具,喝完的啤酒瓶用作花瓶,用回收的布料自製購物袋,還用板材搭了一棵很多年都可以使用的聖誕樹。所有努力都能助力打造『零垃圾』環境。」塞西爾表示。
為減少垃圾生產,比利時政府也在積極行動,增加回收品類,鼓勵重複利用。在布魯塞爾埃特爾貝克區政府門廳,擺放著大小、顏色、形狀各異的回收箱,電池、燈泡、眼鏡、濾芯、食用油瓶等都有相對應的箱子,牆上還張貼了詳細的重複利用「攻略」。
門廳中還有一個櫥櫃,裡面放著酒杯、書籍、花盆等二手生活用品供市民免費挑選。區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該區開展了幾十個環保項目,通過電影放映、農場體驗日、講座和交流等多種形式倡導環保、零浪費、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環保組織「歐洲零廢棄」廢棄物管理專家費倫·羅薩表示:「分類、回收等方法固然重要,但實現物品重複利用,才能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