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界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任何挑戰下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永不偏離他們當行的道。
離我們家不遠有一戶人家,院子很小,裡面還栽著一棵棗樹,充滿活力的樹冠遮住了低矮的房子,枝條甚至都伸到了牆外。眼下正是秋收的時節,棗樹的枝頭掛滿了果實,連院子的地上都落了一層熟透了的棗子,每次從門口路過都能聞到一股棗子發酵後所散發出來的清香。
下午又路過那戶人家,我問孩子:「你看到那棵棗樹伸出牆外的樹枝了嗎?」
「看到了!」
「你覺得上面的棗子咱們可以摘嗎?」
「不可以!」
「如果你的朋友跟你說『沒關係,又沒有人看見!』你會摘嗎?」
「不會!」
「如果你的朋友跟你說『沒關係,主人不會介意的!』你會摘嗎?」
「不會!」
「如果爺爺和你在一起,他讓你摘你會摘嗎?」
「不會!」
「如果大家都摘了,你會摘嗎?」
「不會!」
「為什麼不呢?」
「因為那是別人的!」
「我們怎麼樣才能正當地得到那些棗子呢?」
「除非主人願意給我們!」
「就是我們應該得到主人的許可,對吧?」
「是的!」
這是一次有關界線的操練,一方面是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所有權,另一方面,我們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遵從的是我們內心的準則,而不是別人怎麼看。孩子很容易記住我給他的規則,但遵守規則對孩子來講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的環境常常會給孩子各種各樣的幹擾和誘惑,甚至壓力,以期孩子能放棄自己的立場。我時常與孩子進行類似的對話,幫助孩子練習如何與環境中的負面影響對抗。
關於棗子更深層次的談話如下。
「那些棗子很容易就可以摘到,你要是拒絕了,你的朋友就罵你是傻子,你會去摘嗎?」
「不會!」
「如果是爺爺,你要是拒絕了,他責備你說『怎麼那麼傻』,你會去摘嗎?」
「不會!」
「引誘你違反規則的是朋友嗎?」
「不是!」
「強迫你違反規則的人是在愛你嗎?」
「不是!」
「真正尊重你的人會因為你的拒絕而離開你嗎?」
「不會!」
「真正愛你的人會因為你的拒絕而離開你嗎?」
「不會!」
「朋友」代表著孩子周圍的群體,「爺爺」代表著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權威。
要在孩子的生命中建立起堅固的界線,我覺得可以在以下四件事上下功夫。
第一,給予孩子的規則要明確。
充滿歧義的規則不能規範孩子的行為,不能幫助孩子認識規則裡所涵藏的價值觀。
我曾給孩子一條這樣的規則:「不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動別人的東西!」剛開始我以為很明確了,但後來出了問題,比如,姐姐會說「媽媽說你同意了的」,或者「我以為你會同意」。後來,規則被修改為「不經過別人當面的、親口說出的允許不能動別人的東西」。但無論我們怎麼努力規則還是可能出現紕漏,所以,及時完善規則是很必要的。
第二,給孩子樹立遵守規則的榜樣。
孩子通過大量的「模仿」來吸收周圍的環境所提供給他的營養,而他模仿的一大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我們把規則立給孩子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向孩子證明我們所立的規則是值得遵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對規則一貫地、堅定地遵守來自於對規則所傳達出的價值觀的認同。因為「我」認同這種價值觀,並堅信它有益於我的生命,所以,我「選擇」遵守它,它值得我放棄其他的選項而選擇它。「以身作則」就是要把這種認同展示給孩子。如果我們對自己所立的規則都充滿了疑惑,那麼孩子就會問:「你自己都不遵守,為什麼要讓我遵守呢?」
「以身作則」是寄希望於孩子能主動模仿父母的行為。但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好,那麼規則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抗,而非模仿,所以,營造父母和孩子之間親密的親子關係對於榜樣的塑造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持續地操練。
孩子對規則的遵守是需要不斷地練習的。一方面是孩子對規則的理解需要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不斷地深化,另一方面是孩子需要對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場景根據規則進行對應的解讀。上面的故事就是一個練習的例子
在練習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對規則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果有偏差,可以適時引導修正,同時,還能了解到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對規則的理解是否出現了變化。但這些都需要父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我在開車的時候經常跟孩子討論各種的交通標誌,怎麼樣可以走,怎麼樣不能走。說得多了,孩子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有時候他會突然大叫:「那個行人違反了交通規則!」
第四,給予孩子及時的支持。
有時候,我會問孩子:「如果別人都闖紅燈了,你會闖嗎?」他會仰臉看著我:「你會嗎?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會告訴他:「我不會!我想遵守交通規則!」孩子會跟著我說:「我也不會!」其實孩子心中或許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他只是需要得到權威的認可和支持。
有時候,他會因為遵守規則而受到他人的非議,我會鼓勵他:「你剛才很勇敢,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你的選擇也是正確的,爸爸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