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到牆外的果實能不能摘:對孩子進行界線教育的一個事例

2020-12-19 衝出家庭矛盾的漩渦

設立界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任何挑戰下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永不偏離他們當行的道。

離我們家不遠有一戶人家,院子很小,裡面還栽著一棵棗樹,充滿活力的樹冠遮住了低矮的房子,枝條甚至都伸到了牆外。眼下正是秋收的時節,棗樹的枝頭掛滿了果實,連院子的地上都落了一層熟透了的棗子,每次從門口路過都能聞到一股棗子發酵後所散發出來的清香。

下午又路過那戶人家,我問孩子:「你看到那棵棗樹伸出牆外的樹枝了嗎?」

「看到了!」

「你覺得上面的棗子咱們可以摘嗎?」

「不可以!」

「如果你的朋友跟你說『沒關係,又沒有人看見!』你會摘嗎?」

「不會!」

「如果你的朋友跟你說『沒關係,主人不會介意的!』你會摘嗎?」

「不會!」

「如果爺爺和你在一起,他讓你摘你會摘嗎?」

「不會!」

「如果大家都摘了,你會摘嗎?」

「不會!」

「為什麼不呢?」

「因為那是別人的!」

「我們怎麼樣才能正當地得到那些棗子呢?」

「除非主人願意給我們!」

「就是我們應該得到主人的許可,對吧?」

「是的!」

這是一次有關界線的操練,一方面是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所有權,另一方面,我們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遵從的是我們內心的準則,而不是別人怎麼看。孩子很容易記住我給他的規則,但遵守規則對孩子來講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的環境常常會給孩子各種各樣的幹擾和誘惑,甚至壓力,以期孩子能放棄自己的立場。我時常與孩子進行類似的對話,幫助孩子練習如何與環境中的負面影響對抗。

關於棗子更深層次的談話如下。

「那些棗子很容易就可以摘到,你要是拒絕了,你的朋友就罵你是傻子,你會去摘嗎?」

「不會!」

「如果是爺爺,你要是拒絕了,他責備你說『怎麼那麼傻』,你會去摘嗎?」

「不會!」

「引誘你違反規則的是朋友嗎?」

「不是!」

「強迫你違反規則的人是在愛你嗎?」

「不是!」

「真正尊重你的人會因為你的拒絕而離開你嗎?」

「不會!」

「真正愛你的人會因為你的拒絕而離開你嗎?」

「不會!」

「朋友」代表著孩子周圍的群體,「爺爺」代表著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權威。

要在孩子的生命中建立起堅固的界線,我覺得可以在以下四件事上下功夫。

第一,給予孩子的規則要明確。

充滿歧義的規則不能規範孩子的行為,不能幫助孩子認識規則裡所涵藏的價值觀。

我曾給孩子一條這樣的規則:「不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動別人的東西!」剛開始我以為很明確了,但後來出了問題,比如,姐姐會說「媽媽說你同意了的」,或者「我以為你會同意」。後來,規則被修改為「不經過別人當面的、親口說出的允許不能動別人的東西」。但無論我們怎麼努力規則還是可能出現紕漏,所以,及時完善規則是很必要的。

第二,給孩子樹立遵守規則的榜樣。

孩子通過大量的「模仿」來吸收周圍的環境所提供給他的營養,而他模仿的一大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我們把規則立給孩子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向孩子證明我們所立的規則是值得遵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對規則一貫地、堅定地遵守來自於對規則所傳達出的價值觀的認同。因為「我」認同這種價值觀,並堅信它有益於我的生命,所以,我「選擇」遵守它,它值得我放棄其他的選項而選擇它。「以身作則」就是要把這種認同展示給孩子。如果我們對自己所立的規則都充滿了疑惑,那麼孩子就會問:「你自己都不遵守,為什麼要讓我遵守呢?」

「以身作則」是寄希望於孩子能主動模仿父母的行為。但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好,那麼規則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抗,而非模仿,所以,營造父母和孩子之間親密的親子關係對於榜樣的塑造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持續地操練。

孩子對規則的遵守是需要不斷地練習的。一方面是孩子對規則的理解需要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不斷地深化,另一方面是孩子需要對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場景根據規則進行對應的解讀。上面的故事就是一個練習的例子

在練習的過程中,父母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對規則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果有偏差,可以適時引導修正,同時,還能了解到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對規則的理解是否出現了變化。但這些都需要父母能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我在開車的時候經常跟孩子討論各種的交通標誌,怎麼樣可以走,怎麼樣不能走。說得多了,孩子的認知也越來越清晰,有時候他會突然大叫:「那個行人違反了交通規則!」

第四,給予孩子及時的支持。

有時候,我會問孩子:「如果別人都闖紅燈了,你會闖嗎?」他會仰臉看著我:「你會嗎?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會告訴他:「我不會!我想遵守交通規則!」孩子會跟著我說:「我也不會!」其實孩子心中或許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他只是需要得到權威的認可和支持。

有時候,他會因為遵守規則而受到他人的非議,我會鼓勵他:「你剛才很勇敢,堅持了自己的想法,你的選擇也是正確的,爸爸支持你!」

相關焦點

  • 小區內果樹上的果子能不能摘?
    今天在我住的小區裡看到幾個人攀爬在一棵桑樹上摘樹果子,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爬上樹,各據一域,手能伸多長就儘量伸多長地夠著枝條,將能夠得著的果子一掃光,摘光之後下來還意猶未盡地回看看樹上,終於能摘的都被全部拿下,我沒夠得著的別人來了也難摘,才帶著收穫感離去,看著樹上、樹下這一幕,實在是大煞風景
  • 你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了嗎?
    案例回放幾家朋友帶著小孩一起旅遊,在湖上划船的時候,一個小男孩頑皮地伸手去摘湖裡的蓮花,突然失去平衡,「撲通」一聲掉到水裡去了。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大人們的腦子都沒轉得過來,一個名叫蕾蕾的女孩卻反應奇快,緊跟著一下子跳到水中,把小男孩緊緊抓住,推向船邊。大人們趕快伸出手來,連拖帶拽地把兩個孩子拉了上來。
  • 怎麼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愛國主義教育能讓孩子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讓孩子們明白現在和平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心存感恩,將來回報社會。有的家長在說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這些,那麼孩子多大的時候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這個時間段產生的客觀印象,會對孩子以後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有必要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父母如果不去教育孩子,那麼也不會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明白祖國的概念,當我們去從身邊小事慢慢的潛移默化的對這方面教育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這方面的意識。
  • 孩子與界線—讀《為孩子立界線》(1)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為孩子立界線》,本書中文版共有18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1期。01在不同的家庭中,由於家長的素質與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響、文化薰陶不同,早期的生活經歷、從事的職業等的差異,再加上子女在性別、氣質等方面的差別,家長的教養行為也會千差萬別。
  • 個性化教育探索,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孩子進行實驗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這種快速通過自考獲得大專、本科文憑的「育兒模式」,並非個性化教育探索,而是對孩子進行拔苗助長的功利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獲得一紙文憑,而是要讓學生有完整的教育體驗,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為未來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對於基礎教育,尤其如此。」熊丙奇分析稱,民間的教育實驗,都以不滿意體制內教育為出發點,然而,具體觀察教育實驗,有不少比體制內教育更功利。
  • 《教育中的界限和界線》劉安定老師-山海源新教育公益課堂
    我們教育和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與界限不清有關。如何劃清界限通常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甚至很多人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大連華福小學在廣東山海源慈善基金會的支持下,有幸請到了資深兒童教育專家劉安定老師來大連做本次公益課堂。 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幫助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我們更好的理解界限和規則,避免自身界限模糊給孩子成長帶來的諸多阻礙,讓自己在與孩子和老人的互動中變得輕鬆和享受。
  • 小區果樹上的果子,業主能不能摘 有人覺得不文明,有人覺得很快樂
    浙江在線6月18日訊 小區裡的楊梅熟了,業主能不能想採就採?杭州濱江某小區遇到的事情,經錢江晚報獨家報導(6月17日《5版小區裡楊梅紅了,一些業主饞,一些業主煩》)後,昨天一大早在小區裡再次引發熱議,同時也引起了諸多讀者的共鳴:「同款的小區,同款的煩惱。」  小區果樹上的果子業主能不能摘?物業有沒有權利阻止?
  • 如何教育孩子合理使用零用錢?應該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方面的教育
    為了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金錢的意義,應該從小對孩子進行理財方面的教育。如何教育孩子合理使用零用錢?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勤 儉我們不應該忘記中國的古訓:成由勤儉,敗由奢。成功由於勤勞節儉開始,失敗因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的時候,這個樸素的真理也不會過時,何況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民緊緊走在奔小康的路上。節儉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很難想像一個從小大手大腳隨便浪費的人,能創造一番事業,建設好家庭。
  • 口罩,能不能摘?
    口罩,能不能摘?但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出門不戴口罩,甚至進入公共場所拒絕戴口罩的人漸漸多了起來。01口罩能不能摘?/ 不能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呼籲:如果您已摘下口罩,請一定記得戴回來吧,大家一起攜手「挺」過這個冬天。因為:進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上升。我國境外輸入病例來源國家不斷增多,傳播風險進一步加大。
  • 農村常見的一種果樹,果實像橘子,既能觀賞又能入藥,見到記得摘
    導讀:農村常見的一種果樹,果實像橘子,既能觀賞又能入藥,見到記得摘農村地廣人稀,家家戶戶都有田地,農村人也喜歡種植果樹。在自家的院子裡或者是果園裡種上一兩棵果樹,到了收穫的季節,孩子們有許多種水果可以吃。
  • 廈門美麗異木棉果實不能吃 可做枕頭填充物很保暖
    ­  美麗異木棉的果實形似手雷。­  光禿禿的枝丫上,長出了一個個形似手雷的果實,那是什麼呢?能不能吃?昨天,市民陳先生在翔安大道帶狀公園上發現了這種奇異的果實,撥打本報市民熱線5589999請教。­  陳先生說,在一些枝丫光禿禿、樹身長著硬刺的行道樹上,掛著一個個形似木瓜又像手雷的奇異果實。好奇心驅使,他就摘下一個,黑綠的果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表皮十分堅硬。「這是什麼果實,能吃嗎?」陳先生在微信上發了一條朋友圈,很多朋友表示沒見過,個別眼尖的朋友告訴他,這是美麗異木棉的果實,不能吃。
  • 從何時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最好?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其目的是幫助孩子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不過,在孩子尚未建立起穩固的」自我評價「時,如果父母強行對孩子進行教育,不僅很難讓孩子接受,反而有損孩子的心理髮育。所以,父母一定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對孩子進行教育。】
  • 【育新薦讀】《為孩子立界線》分享(三)「孩子需要有界線的父母」
    有三個方法可以影響孩子培養界線教導    你既能教導孩子綁鞋帶、騎腳踏車、清理房間的技巧;可以送他們學校去學習無數的事情和技術;同樣也可以教導他們有能力去聽規範以及有能力適時地說出「不」的界線。
  • 西湖邊觀賞果實新鮮欲滴 園文部門:嘗來苦澀不要摘
    原標題:西湖邊觀賞果實新鮮欲滴 園文部門:嘗來苦澀不要摘   都說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但是,初夏的西湖邊,在茅鄉水情,也是一派碩果纍纍。只不過,這些果實,都是觀果植物,能看不能吃。  今天,杭州雨水漸歇,看過了春天的花,不妨在雙休日,去看看西湖邊初夏的果實,也有一番別樣的味道。
  • 正值芒果樹成熟的季節,卻累累果實藏隱患!
    記者到了馮女士出事的地點看到,這條道路比較繁忙,而兩邊的芒果樹又十分茂盛,如果砸到行人或者摩託車、電動車,後果不堪設想。而在記者採訪期間,也不時看到有芒果掉下來砸到地上。除了小欖鎮,有沙溪的街坊也反映說,沙溪隆都醫院的芒果樹過於茂盛,已經生長到牆外。
  • 科學大道第三小學:碩果纍纍果實甜,情意暖暖記心間
    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親近自然、感受生活,科學大道第三小學在9月2日上午組織六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田園採摘活動。學生在勞動課時間集合來到採摘園,老師先進行介紹採摘流程並強調採摘方法、安全等注意事項。接下來便是最為期待的摘花生環節。
  • 萌娃自製蒼耳子皇冠,滿心歡喜戴上頭,淚流滿面摘下來,吃苦頭了
    本來小姑娘穿著一身白裙子,在野外玩得開心,突然發現草叢裡有漂亮的小「果實」,便把果實摘下來做成皇冠。媽媽走近一看,哭笑不得,原來女兒摘下來的小「果實」是蒼耳子。不過看女兒興高採烈的樣子,這位媽媽也沒說什麼,任由女兒設計出一頂「蒼耳子皇冠」,還把「皇冠」戴在頭上。結果,女兒臭美完了,想摘下「皇冠」,吃盡苦頭。
  • 面對身邊的具體事例,怎樣教育孩子效果更好
    許多家長都常常思考一個問題,面對身邊的具體事例,怎樣教育孩子效果更好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一個熟悉的故事:有一位老婦跪在路邊行乞,甲母子從旁邊經過,孩子問:「媽媽,為什麼她跪著呢?」可認真分析其實際教育效果,又可能會認可甲家長的回答。為什麼?甲家長從利己的價值取向出發,告誡了孩子不好好學習的危害性,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種下一顆不好好學習可怕的種子,在與己有關的「怕」的督促下好好學習,由此產生的實際教育效果大家可能容易承認。
  • 張亮稱不能和女兒親嘴:對孩子的性別教育就應該從娃娃抓起
    1最近一期《新生日記》中,張亮稱女兒不能親嘴。他平時對待女兒都會注意只親額頭、手背,但是不能親嘴。由此可見,張亮非常注重孩子的性別教育,並且身體力行將性別教育貫徹到日常的點點滴滴。而前幾日,小糯米在學校舉行的音樂會上與爸爸進行合唱,最後還來個愛的嘴對嘴親親。而評論一片倒:萌翻了!他們只注意到小女孩可愛的模樣,完全忽略了重點是:嘴對嘴親。難道對於一個五歲的女孩子,父親不懂得男女有別了嗎?劉愷威在性別教育上是否欠缺了一點呢?
  • 盛夏的果實:石林果香滿園等你摘
    石林的夏天帶著雨,帶著清涼的風,帶著水果成熟的香甜味道,盛夏的果實,石頭的海洋,綠野仙蹤的清甜假日,我帶上你,你帶上田園詩意的情懷,我們去採摘! 藍莓 藍莓富含花青素,不僅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還具有防止腦神經老化、強心、抗癌軟化血管、增強人機體免疫等功能。 楊梅 楊梅酸甜可口,有止渴、生津、助消化等功能,亦是夏天的「消暑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