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為孩子立界線》,本書中文版共有18萬字,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1期。
01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於家長的素質與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響、文化薰陶不同,早期的生活經歷、從事的職業等的差異,再加上子女在性別、氣質等方面的差別,家長的教養行為也會千差萬別。
比如,有些父母很喜歡幫助別人,他們會經常幫助孩子收拾屋子、收拾玩具。再比如,有些父母本身就很嚴厲,只要孩子的行為稍微不合規矩,就會對他進行嚴厲的處罰。
其實,這些做法都有失科學。養育孩子是需要方法的,有時候父母需要提供幫助,有時候不必幹涉,有時候則要嚴格對待。那麼,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在《為孩子立界線》這本書中,作者為父母提供了科學的教養方法,幫助父母發現教養上的盲點,讓父母學會如何給孩子設定適當的界線。
本書作者是亨利·克勞德和約翰·湯森德,兩位作者都是博士,並且是美國知名的作家與職業心理醫師。兩人共同主持全美播出的心理諮詢節目「新生命」,也合著完成了許多暢銷書,代表作品有《過猶不及》、《為婚姻立界線》、《界線對談》和這本《為孩子立界線》。
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用「立界線」的方式告訴眾多家長們,如何讓孩子為自己生活的每一個層面負責任。
那麼,什麼是界線呢?
本書中所說的界限,指的是界定一個人的「所有權界線」,它限定了這個人的結束以及另一個人的開始。所有權代表一個事物歸誰所有,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說,這個所有權可以代表責任、性格、感受等等。
舉個例子,我們都見過夫妻間爭論「這件事應該怪誰?」在這裡,「應該怪誰」討論的就是「責任歸屬問題」,即這件事是誰的責任,該由誰負責。這裡的責任就是一種界線。如果大家都知道自己該負哪些責任,那麼夫妻的矛盾就會很快得到解決。
再比如,一對夫妻吵架,妻子很生氣。在這個例子中,妻子情緒上產生的問題也是一種界線,因為生氣是屬於這位妻子的,是在她所有權範圍內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生氣是她自己的事。妻子如果知道生氣是自己的事情,就會努力去進行自我調節,而不是繼續跟丈夫置氣。
這麼看來,如果我們能了解自己的界線和別人的界線,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態度,並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該負什麼責任。
事實上,孩子也是如此。孩子也需要知道自己該從哪裡開始,需要負什麼責任,不需要負什麼責任。
但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該負什麼責任。也因此,為人父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不是天生守規範的,他們需要從外在的關係和服從紀律當中,將界線內化為己有。
換句話說,為了使孩子認知他們是誰,以及他們的責任是什麼,父母必須與他們立下清楚的界線,並且幫助他們學習認識自己的界線。
02
在父母教孩子認識界線的過程中,父母扮演著三重角色。
第一重角色:監護人。毫無疑問,父母首先是監護人。監護人對孩子負有法律上的責任,所以,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和守衛孩子。
為什麼父母需要保護和守衛孩子呢?
因為孩子並未擁有保護、守衛自己生命的智慧,他們不知道是非、安危、好壞、生死,孩子也不會想到他們的行為會帶來什麼結果,只會想到眼前可得到的酬謝是什麼。
因此,當他們冒險行事,卻發現自己的能力有限時,就會陷入危險當中。智慧唯有從經驗中來,而這正是孩子缺乏的。所以,監護人要給孩子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讓他從中獲得智慧。
第二重角色:管理人。管理人的角色就是要確保,孩子能把事情都完成,達到目標,符合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孩子並非天生就能自律,因此他們需要「他律」,而管理人就要提供這種他律的功能,來確定孩子完成手邊的工作,並且符合對他成長極為重要的期望。
在這裡,管理人通過掌握資源、教導、執行後果、指正、懲罰、維持秩序,以及培養技巧等來給孩子提供這項訓練,並監督每日達到目標的程度。
第三重角色:資源。孩子出生在一個不知資源何在的世界。他們不知道食物在哪裡,不知道如何得到庇護。同時,孩子也有一些非物質上的需求,比如愛、心靈成長、智慧等,這些也是他們力所不能及的。
在這裡,父母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父母是給孩子所有這些好東西的資源,也是使孩子與外在世界進行接軌的橋梁。在給予和接受資源之間,界線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比如,孩子需要學習如何接受,並負責任地使用給他們的東西,並且逐漸接管這個滿足自己需要的角色。剛開始,父母為孩子提供資源,但父母要逐漸讓他們獨立,自己去獲取所需要的東西。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負責任,但是負責任的前提是給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品格,因為好的品格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更獨立的自己。
03
那麼,有哪些品格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呢?
第一:有愛心。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愛心。有愛心的人,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他們自己轉的,他們在行事之前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周遭的人造成什麼後果。從心理學上來講,他們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第二:負責任。
負責任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品格。負責任都包括什麼呢?很多人認為,負責任就是守本分、盡義務、有信用等。事實上,更廣泛的說法是用「自己做主」的思維來思考「負責任」的意思。為自己負責任就是為自己做主,掌管自己的生活。
在這裡,父母要教會孩子為自己的生活做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
第三:肯主動。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能夠「主動做事」的人。本書作者告訴我們,父母培養孩子「採取主動的態度來行事」是一個很重要的界線。也就是說,父母不要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他們自己決定如何去做。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界線:你的事情,你自己想辦法做到。
第四:知現實。
現實有好有壞,但往往更真實。有時候,現實可能讓人難以面對,但卻能為生活帶來好處,讓人更理性地對待生活。孩子需要從小就擁有「知現實」的品格。這樣,他們才能擁有更健康的「現實」觀。
作者的一個朋友就擁有這樣的「現實」觀。他在大二的時候把主修課程換成了醫學,因為他非常喜歡醫學,但他現在才開始學習,已經比別人晚了一年半的時間。
因為他「知現實」,所以他明白,他必須比別人更努力,必須快馬加鞭地學習才能進入醫學院。最終,他成功了,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醫學院。這就是「知現實」的好處。
第五:會成長。
「會成長」指的是積極地面對障礙、勇於邁向成長的品格。它包括發展的能力、懂得求取知識、能夠面對自己需要改變的負面事情等。簡單的總結就是:輸得起,贏得起。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能做到「會成長」,那麼他的人生就是積極的、充滿陽光的。他也會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難,勇往直前。
第六:願誠實。
誠實無論對孩子還是大人而言,都是一個良好的品格。事實上,不誠實的人處在痛苦和災難之間。所以,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誠實的品格。
在這裡,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說實話」的安全環境。比如,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大發雷霆,有的甚至會揍孩子一頓。這樣下去,久而久之,孩子為了不挨揍,就不願意再說實話了。
父母只有給孩子創造安全的環境,孩子才能克服隱瞞真相的自然本性。畢竟,我們都不希望得到懲罰,都會刻意隱瞞自己做過的錯事。
以上六個品格都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但是,父母在幫助孩子塑造品格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阻礙。其中,最大的一種阻礙就是「父母缺乏界線」。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客廳裡大聲嚷嚷,跳上跳下地打籃球。樓下的鄰居已經反覆投訴了好幾次。這個時候,母親告訴孩子:「韋恩,你小聲點。」然而,孩子卻當沒有聽到一樣。母親嘆了口氣,覺得讓他再玩會兒就好了,沒必要因為這種事情跟兒子起衝突。
事實上,這就是一個沒有界線的父母的做法。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就應該及時制止,這是一條鐵律,也是一條很重要的界線。
上面這個例子裡的孩子,已經影響到了樓下的鄰居。但是,由於他母親的界線感不強,最後放棄了約束自己的兒子。這樣下去,孩子就無法真正學會用「界線」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立界線」呢?讓我們期待下期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