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騰訊視頻熱播的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中,三對夫妻在無幹擾的狀態中真實記錄了二人相處的自然真實生活。在這部親密關係實景觀察節目中,謝楠用自己恰到好處的生活態度,以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戰法將性格暴躁的「戰狼」吳京馴服成為體貼入微的暖男。其秘訣就是在兩個人的相處中,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和空間,讓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自我的邊界感。
如果你注意觀察周圍的人,你就會發覺,擁有清晰的邊界感的人,都能將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而且,他們也能自如地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矛盾與關係。
那麼,邊界感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中會存在忽略別人邊界感的人?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衛自己的邊界不被侵犯?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為大家推薦的書:由美國加州大學學校心理諮詢碩士、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特約心理諮詢師賴宇凡所寫的《邊界意識:擺脫情緒勒索,破解人際關係難題》。
01
我們首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邊界是什麼?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分不清楚自己與他人的邊界在哪裡,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確認當自己為一件事情感到憋屈、被動、難過的時候,究竟是不是自己錯了。
在這裡,作者告訴我們,邊界其實就是我們的情緒。這就好像我們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人,在那個人的腳底下畫了一個圈,現在那個圈就是我們的界線。當有人越界踏進那個圈的時候,我們就會生氣、難過,身體會發出各種情緒來預警。
所以邊界就是我們的情緒,邊界只要被打破了,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出警告信息,讓你知道你被越界了。比如朋友跟你借了錢好久不還,你生氣了。這個時候我們會問自己:「我為什麼會生氣?」其實「生氣」是在告訴你:這已經是這位朋友第四次借錢不還了,你應該叫他還錢,還要跟他說你不高興了。
在這裡這個警訊就是你的邊界。情緒帶給你的信息就是你腳下的那個圈圈。那個圈圈越清晰,你越知道該怎麼處理。你越清楚自己的邊界,就越知道該如何跟別人互動。
因此,我們的感覺和情緒就是我們的邊界,而這些情緒則包括我們的價值觀、偏好、思想、意見、夢想、用意。一般來說,只要是我們腦子裡的事,都屬於我們自己邊界內的事。我們不應該去懷疑自己的情緒,而是要接納它,面對它,積極地去處理我們的情緒帶給我們的警訊。
在此基礎上,我們也便懂得了在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跨越了別人的邊界。那就是一件事有沒有影響到自己界線內的事?它有沒有影響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錢,或者我們的意見和價值觀。如果沒有,但我們依舊有情緒,那就說明我們跨越了別人的界線,這是不對的。
02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講出來的話,往往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在很傷人。而這些話也經常是越界的話。
其實不經思考就講話是經常存在的事,這樣的人是在用小腦講話。
比如娜娜的父母去參加別人的婚禮,回家後問娜娜說,你去參加同學的婚禮的時候,看到同學那麼幸福,你會不會也很想結婚呀?這樣的拷問當然會引起娜娜的反感。因此,娜娜的父母的行為其實已經越界了。因為結不結婚是娜娜的事情,他們不能代替娜娜去思考,去做決定。
換句話說,娜娜家人講話時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是在用小腦在講話。
因為我們的大腦掌管分析、思考,經過大腦分析思考講出來的話,比較像人話。我們的小腦掌管的是沒有經過思考的反射動作,像心跳、呼吸等。
進入小腦的信息並不繞進大腦,因為反射的目的就是要節省思考的能量,而且如果反射動作的目的是保護自己,繞進大腦後再決定要怎麼做就太慢了,那時候危險已經產生了。
用小腦思考的人之所以會產生越界行為,是因為在他的思維中他覺得你的排序比他低。用大腦與人相處的人覺得人人平等,他們與人溝通的目的是維持美好的關係;但用小腦與人相處的人覺得人與人之間有高低之分,溝通的目的是爭奪排序。因此他們往往是人群裡的狼。他們在與人相處中是為了控制你,壓服你,讓你處於臣服的地位。
所以,越界行為的人是那種屬於用小腦思考的反射性行為的人。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區分誰是人,誰是狼。同時我們還要知道狼慣用的伎倆是什麼,這樣才能一一破解。不會受到狼的控制與霸凌。
03
在知道了邊界是什麼和邊界產生的原因之後,我們便要學會如何去保衛自己的界線不被侵犯。同時也能做到不去跨越別人的界線。
站在不跨越別人界線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去保衛自己的界線。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到兩點。
第一,在與人溝通的時候一定要用別人聽得到、聽得懂的方法去說。
(1)不說,越界只會越來越深。
當我們的界線被跨越時會有情緒預警,但我們通常會想,忍一忍,就過去了。隱忍不講,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樣能夠保障關係的平和。
事實上,如果忍著不講,我們等於是在用別人聽不懂或者根本聽不到的方法在說話。其實那並不能解除壓力,只會讓壓力繼續增加。這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擺明自己的界線在哪裡,他們也不知道下次要怎麼做才不會踩入我們的界線,所以他們就一直會踩進我們的界線。這樣我們反而充當了被人任意踩踏的「鞋墊」。
(2)隱忍,常常導致關係破裂。
在這一點上,作者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蘭的丈夫因為小蘭的體重和屁股大而最終選擇了和小蘭離婚。但在這個事情之前,小蘭只是一味地聽從老公的要求去減肥、去節食,甚至去抽脂。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小蘭從來沒有講述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小蘭選擇的是一味隱忍的方式,但最後的結果還是離婚了,自己所有的感受和想法已經沒有表達的機會了。
而且正是小蘭的這種隱忍讓老公感到在交流過程中的無趣、沒有回應,最後只能選擇徹底放棄這段關係。因為有情緒不說,便是「被動式溝通」;如果有情緒不說,還給別人擺臭臉、摔門、告狀,便是「被動攻擊式溝通」,而這兩種溝通的結果只能是關係破裂。
所以,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去溝通便要求我們必須修正溝通觀念,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選擇主動溝通的觀念。再次要改變溝通習慣。因為一種習慣一般堅持21次練習便會形成條件反射,不經過大腦分析而直接進入小腦。最後利用以「我」為主語的表達方式,多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意見,讓對方清楚你的界線在哪裡,這樣人家才不會冒犯你。
第二,把別人錯在哪兒講清楚。
該怎麼才能把別人錯在哪兒講清楚呢?首先,我們的感覺不等於別人做的事情。我們常常以為,只要說清楚自己的感覺,別人就明白自己錯在哪兒了。其實這只是一個假設。因為我們的感覺是我們的,別人做的事是別人做的事,它們其實根本不一樣。如果你不把它們之間的關聯講清楚,別人就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讓你有這個感覺。
比如前文的娜娜在過年的時候說自己很煩,但沒有對父母說出自己煩其實是因為父母幹涉自己對婚姻的想法。因此,雖然是父母跨界了,但他們並不清楚自己跨界了。所以,雖然那件事是他們做的,你還是要對他們說清楚。
其次,能演就不要說,能說就不要寫。比如一個母親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小孩子做錯了一件事,但他無法理解自己究竟錯在哪兒。這個時候如果你帶著孩子將他的行為演示一遍。那效果肯定比描述要容易得多。
04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推薦的書《邊界意識:擺脫情緒勒索,破解人際關係難題》的主要內容,相信你在讀完我的內容介紹之後,會懂得了邊界意識的含義,還有邊界意識的心理學根源是因為小腦思維,以及我們在溝通中應該如何保衛自己的邊界,同時也學會不去跨越別人的邊界。尤其是能夠選擇主動溝通的觀念、敢於改變自己的溝通習慣,主動表達自己的界線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