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律,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第二律「拉自己的車」。這其實講的就是責任感。即便是個小孩子,也會有責任感,同時也需要責任感。
第三律,非全能也非無助。這是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能力的界線,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些,又有哪些是自己無力完成的。這樣孩子既能夠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懂得適當尋求幫助。
第四律,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界線,做到不傷害他人、尊重別人說「不」的權利、接受和他人的分離等。
要做到尊重他人,重要的就是擁有同理心,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想問題。
第五律,明確動機。這指的是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需要的時候進行調整。我們所說的界線,簡單來說就是哪些是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但對於這些界線,有時孩子接受,有時孩子不接受。
不僅僅是孩子反抗的時候,我們需要清楚他的動機是什麼;孩子順從的時候,我們也要弄明白他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第六律,痛苦可以成為禮物。有時候,父母無法給孩子立界線,是因為一旦限制孩子或者拒絕孩子時,孩子就會很傷心。父母見不得孩子痛苦、難受,於是只能妥協。
第七律,積極面對負面情緒。當孩子不接受界線時,難免會有負面情緒產生。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積極面對負面情緒。
第八律,懂得感恩更快樂。沒有感恩之心的孩子總是比來比去,非常容易產生「羨慕嫉妒恨」的心情,大多數情況都過得不開心。
第九律,積極主動。對於界線,被動的孩子往往消極接受,習慣讓別人控制他,迎合他人。而主動的孩子會積極地去實踐,當然也可能會去攻擊界線,尋求改變。主動的孩子樂於讓人知道他的需求,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第十律,直接溝通。遇到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時,直接溝通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