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室,謂之池、泉、堂,土稱澡堂,所浴池水稱之湯。
《老老恆言》云:「盥為洗手,沐為洗髮,洗面為頮(huì),洗身為浴,通之為洗」。
洗澡稱為浴,但無論是洗,還是浴,都具有除汙去垢、消除疲勞、舒筋活血的作用。
我國浴業歷史悠久,淮安早在清乾隆十五年(1751)緊鄰鎮淮樓東側範巷內,便已開業「第一泉」浴室,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第一泉」三字是由乾隆所題。乾隆年間開業的還有響鋪街南側八橋小街的沂泉浴室;道光十三年(1833)東門閘口鎮古浴泉開業;道光二十二年(1842)河下湘泉巷的湘泉浴室開業;光緒二十六年(1900)南門堂子巷的德泉浴室開業;宣統三年(1911)青龍橋南金畫師巷的金湯浴室開業。相繼開業的還有:河下西鑫巷的西鑫浴室;河下湖嘴二層街的小蘭亭浴室;下關堂子巷的日新池浴室等。直至解放前,淮安共計有大小浴室十六家。
圖一:乾隆年間開業的沂泉浴室
圖二:沂泉浴室匾額,為清宮廷畫師徐楊所題
圖三:金湯浴室匾額,為清末淮安秀才邵元壽所題,現鑲嵌浴室門廳內
浴室業內部人員結構組成如下:
老闆:一般場合不到浴室參加接待問事,如有縣府以及軍政界的要人來浴室才出面。
管事:類似於店堂經理,系老闆全權代表,最心腹的人。主管內外一切大小事務,實在處理不了事情才找老闆裁決。
帳房先生:類似於財務主管,保管日收浴費、開支,購置家什、用具、工資。
記帳:類似於售票員,但不經手現鈔,浴客洗完澡,由各廳堂的夥計報數給他,他便用銅錢記數,一客一個銅錢,晚上打烊兒時,將所記數字報給帳房先生,由帳房先生等到各廳堂結帳。例如:有澡客到廳堂,跑堂便大聲的用帶有韻味、拖著長長的尾音對票房方向喊道:「二廳上……兩位!記帳先生聽後,便把竹製的小牌子擔上二廳的位子上。但也有一些地頭蛇、混混之類的(淮地俗稱「相戶爹爹」) 到浴室洗「白澡」,跑堂便喊道:「一廳上……三位!小牌子不擔」, 記帳先生便領會了。
服務人員:每廳堂三至五人;由老闆提名一人做「頭頭」,類似於領班的;主要接待浴客、泡茶、倒水,打手巾把子,收澡費,還有修腳、擦背、站水口、賣水煙、爐工、挑水的等等。
淮安浴業歷史最久的數「第一泉」,規模最大的是新華池。
圖四:下關日新池浴室匾額
圖五:新華池浴室匾額,現鑲嵌在浴室大門右側牆上
第一泉創建於乾隆十五年(1751),舊址在院東街範巷六號,原名「香泉」,是一姓林的人家所經營。由於管理有方,浴池水總是香氣四溢,生意很是興隆。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淮安府,聞說有此「香泉」,特地親臨淋浴,很覺舒暢,並揮毫寫下「第一泉」。自此以後便更名「第一泉」。光緒二十年(1894)賣給任姓,任開了幾年後又先後租給別人經營,承盤人先後有彭志和、徐瑞福、程錦福、沈勇等。民國36年(1947)改為女浴室。由於第一泉歷史悠久,浴池水好,加上上面的傳說,很受浴客喜愛,至今還流傳一句俗語:江南「吳二水」,淮安「第一泉」(吳二水是江南的一浴室名字)。
「新華池」浴室由牟履平開設,創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二月二十二日。牟履平是淮安西南鄉岔河鎮人,後在淮安府學中擔任學田職務,一次到沂泉洗澡時因毛巾不好,向浴室提出意見,浴室人竟對他說:你嫌毛巾不好,回家去蓋一個澡堂子。牟某受此奚落後,便向縣長辭去職務,又通過縣長的關係,買下了王肇慶的當鋪以及周圍人家房屋、田地,即今新華池、人民劇場等處,佔地面積八千平方米,特聘請江南的建築大師XX蓋起了新華池。其大池打破蘇北地區單偏一邊的常規建築結構。廳堂環境四周,猶如群星拱月,美其名曰:「懷中抱子」,池中四周用當時堪稱高級建築材料的花瓷磚所貼,涼池中砌有瓷洗臉盆,並設有高級盆池。其設施古樸、典雅,有穿衣鏡、浴衣、腰帶、幹拖鞋,冬有暖爐,夏有風扇。浴室共設五個廳堂,即西式客座、雅座、超等座、特別座、普通座。西式客座設有四人、五人、六人的小房間,備有沙發躺椅、衣褥等,主要接待軍政界的高級官員;雅座備有雕花座椅,古式古香,有抽鬥可供翹腳,夏天細席,冬天棉被墊,舒坦異常,主要接待地主、資本家;超等座設有硬躺椅,備有雕花小境,古樸典雅,一般接待開店的小老闆。特別座、普通座都各有其特色,主要接待城市居民,南來北往的生意人及鄉村進城的人,服務態度極其周到。浴室大門兩旁,曾有一副有趣的對聯:「全無一絲牽掛,毫有半點塵埃」。後院中還有荷花池等風景點綴,為蘇北地區首數一指。孫科(孫中山之子),張靈甫、韓德勤等國共兩黨軍政界要人曾多次來淋浴過。據傳民國政府要員孫科,在河下宴樂飯店品嘗過長魚宴後,又特地驅車前往新華池洗澡。國民黨74師師長張靈甫在新華池洗澡,他為了洗澡時的安全,竟讓幾名警衛員手持卡賓槍,站在浴室屋頂上警戒。當張靈甫舒舒服服從浴池洗澡上來,跑堂的急忙迎上去,用熱毛巾將他渾身上下抹了幾遍,張靈甫感到非常滿意,臨走時讓還讓身邊的隨從把十塊大洋給跑堂的。
新華池另外還開有女浴池,名曰:「麗清」。只設盆池,一人一間一個盆池,男女浴室的固定資產近一萬大洋,有六十多名職工。
浴室業相互間競爭是多種多樣的。就牟履平的新華池來講,在建築時,起先只將四周的廳堂蓋起來,人們一直不知要開什麼店鋪,直到最後才砌大池,各個浴室的老闆知道時瞠目結舌。開業時,又搭松門,又放唱片機,點花燈,大造聲勢,並規定凡來就浴的顧客,買一送一(即買一張票,送一張票;買十張票,送十張票),致使其他浴室生意一落千丈。
40年代後期,新華池由淮安楊廟人董殿儒承盤,為將生意做活,不惜高價將城內的新星池和躍龍池買下來,然後將其關閉,減少競爭對手。
另外,還有些老闆,為吞併其餘同行,首先和同業人拉關係,假惺惺稱兄道弟,並表示只要對方暫時停業,店內的人員工資與業主的生活費用全部由他負責,使得社會上誤認為該浴室再不會開業時,便斷決關係,承諾無效,該浴室無法重振營業,直至破產、倒閉。
浴室業工人的工資待遇是菲薄的,工人的收入只按澡費所得與老闆三、七分成,工人得三、老闆得七。額外堂賜(小帳)歸工人自己分成,臘月二十四送灶,開始浴費加位增收,所加收入工人自分,但必須有相應的服務項目,即每位浴客喝茶時,杯中需放兩個紅棗,名曰:「元寶茶」;擦背時將切成小方塊的肥皂贈送給浴客,名曰:「元寶肥皂」,修腳時贈送一把修腳刀,名曰:「元寶刀」,並贈送耳扒、耳搔等,這些費用統由工人自己出資。在收取浴費時需要唱著收,說些吉利話:「喜諸位,浴費加倍」。挑水的工人則是固定的每天三頓飯,一吊二佰錢。
浴室業也有它的風俗習慣,具體的有:每年年底(即年三十晚上)清晨五更前,老闆便召集浴室全體人員,將準備好的豬頭、公雞、鯉魚三牲供奉在浴室門前,名曰:「拜堂神」,燒香、祭酒、磕頭禱告,預祝新的一年不要有意外情況發生,天天生意興隆。
臘月二十六日,由浴室老闆出資操辦酒席,宴請浴室全體人員,名曰:「打牙祭」。一來以示全年生意興隆,感謝浴室全體人員;二來請浴室全體人員來年更加勤勞,為浴室財源茂盛出力。
浴室業每日都要由專人將標有浴室標記的燈籠掛在門前,以示今日開業,故有「浴室燈籠天天掛」的規矩、俗語。掛燈籠時,管事的都到現場,不許他人與掛燈籠的人說雜話。如若未掛即示今日不營業,浴客就浴便看燈籠就行了。常有鬧事者將其燈籠打碎,攪亂生意,以示洩憤。另外,每年五月端午節各浴室將菖蒲、香艾,與池中水一起煮沸,給人洗澡,名曰:「百草香湯」,以起闢邪,消毒作用;九月初九重陽節,用楝樹棗子與池中水煮沸,名曰;「楝棗香湯」,據說有舒筋活血作用;每年三十晚上清晨五更便開門給人沐浴,名曰:「五更香湯」,以示乾乾淨淨,愉愉快快過個吉慶年。
浴室業也有其自己的組織,即浴室業同業公會。由同行業的人推舉有聲望的人擔任會長,以下設有委員,監察等職務。它的作用是向商會及官署陳述本行業意見;調處同行業的爭議;維護本行業的利益;負責接收並承認同行業新開設的浴室。凡參加同業公會的人每天需交三個銅板的會費,如工人在幹活中發生意外情況,公會可酌情給予補助。
淮安浴業公會的會址設在麒麟巷內,1923年至1948年,其會長一職先後由:陳步雲、毛步成、蔣生、陳錦福、董殿儒、吳全波、許良鑫等人擔任。
淮安樂園戲院:1947年秋,淮安城內浴業工人投股集資,在南門大街西側建淮安樂園戲院。戲院為竹木結構,麥秸屋面,木板舞臺,條凳座位,可容納800觀眾。戲院有管理人員7人,負責人金兆紅。
樂園戲院落成營業,由女子擅長武把子著稱的山東京劇孫家班首演,名演員孫寶林、孫寶生登臺獻藝。爾後淮劇著名演員劉玉琴、楊金花、五歲紅、七歲紅等都常來演出。
1952年,樂園戲院改名為工人勝利戲院,黃鳳岐、許良鑫等人先後擔任戲院的臨時負責人,1953年5月,戲院民主選舉劉桂林為戲院的經理。1956年「對私改造」運動中,戲院由私營性質變為國營,並改名為淮安縣人民劇場。
劇場的營業收入,主要用於發放職工工資以及劇場房屋、設施維修支出。
主 編:季祥猛
編 輯:孫 衛
來源:淮安文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