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躍遷》這本書剛寫個初稿的時候,就發給了萬維鋼,希望聽聽他的意見。當然是如履薄冰的,因為老萬讀的書太多了。
他之前是留美學者,乘著勢頭從物理學教職轉型做內容創業,一下子做成了頭部。每天讀一本英文原版書剖析給你聽——你想人家一個10人編輯團隊做的事,他一個人幹了,還兼職帶娃。
這時代雖然書多讀書人更多,但能讀明白書的人就不算多,能順利讀英文書的人更少,再加上他帶著搞物理的上帝視角回頭看個人成長、職業發展、心理學什麼的,看的一清二楚;不過最難得的是,這麼個人還是個對於人很感興趣的人,網上聊了幾次,插科打諢,百無禁忌。
我對他說,你就別回去了搞物理了,你這個名字英文翻譯就是One Way Gone,一條路走到黑啊!
他說,不錯。我要找個角度點評你這書。
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我覺得,用這個角度讀書,不會中雞湯的毒。
鳥類學家想告訴鳥的話
文/萬維鋼
古典老師早年是新東方名師,現在專注於個人事業發展的顧問工作。他經歷過高強度競爭的大場面,指導過職場新人和行業高手,影響過很多很多大好青年。他在「得到」的專欄《超級個體》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這本《躍遷》,是古典給讀者的最新奉獻。
書中有英雄的成敗經驗,有科學家的嚴格研究,更有古典老師從第一線獲得的洞見。書中思想代表了時代的最新見識 ——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想,倘若有人不了解這些思想,想要跟了解這些思想的人競爭,豈不是非常吃虧嗎?
讀書行為帶給人的是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可能有的人高喊著「努力!奮鬥!」的勵志口號埋頭苦幹,但是根本摸不著現代社會的門道 ——而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藉助新時代的工具,怎樣外包大腦。可能有的人把高手奉若神明,以為做事都要有「妙招」才行 —— 而這本書告訴你所謂「妙招」恰恰是落了下乘,系統化的進步靠的是「51%的效率」。
所幸的是現在你已經把這本書拿到手裡了。可我又擔心你讀不好,所以我想說說個人的一點淺見,這本書到底應該怎樣讀。現實是,就算你把這本書倒背如流,也未必能成為真正的高手。
「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領域,有些研究這兩個領域的專家,會忍不住總結一套科學進步的規律,告訴科學家應該怎樣搞科研。可是物理學家費曼是出名的反感哲學,他有一句話說——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之於科學家,就如同鳥類學家之於鳥。
鳥們並沒有接受過鳥類學家的指導,但是鳥都飛得很好。那科學家為什麼要聽科學史家的話呢?
我對費曼這個類比有點不以為然。鳥天生就會飛,但科學家可不是天生就會搞科研。我聽過一些科學家的經驗之談,也讀過「科學史家」對科學方法的歸納總結,我只恨自己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就知道這些。就連費曼本人,也忍不住在不止一本書裡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論,以及對「科學」這個行業的看法 — 他想讓年輕人知道,而年輕人也的確樂於學習他的經驗。
但是如果你去問費曼、或者任何一位某個領域的高手,他們大概不會說,我作為一隻鳥,是因為通讀了鳥類學家的書才飛得這麼好 — 我飛得好是我自己的事兒。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這書到底應該怎麼讀,這經驗到底應該怎麼用呢?
對此我有三點意見。
第一是
「模仿」和「創造」
讀書的錯誤態度是既然別人是這麼、這麼、這麼做取得成功的,那我就必須也做這些。更錯誤的態度是既然書裡沒說有人那麼做過,所以我就不敢那麼做。
其實你仔細讀書中這些案例,高手的名字之所以跟這些道理聯繫在了一起,是因為這些道理是他們首創的。他們不是被動的模仿者,他們是主動的創造者。只會被動模仿,不能算你學到了 — 你得主動創造才算是真的學到了。
當然,創造也不一定都是憑空而起,你可以創造性地借鑑。比如書中講到,巴菲特就從棒球手的訓練中學到一個道理,用在了投資領域。那你如果也把這個道理用於投資,你就是還沒學到家。你得能用到別的領域才好。
第二是
「方法」和「事業」
這是一本講做事業的方法的書。你要幹一個什麼事業,用上這些方法,可以加速進行,甚至事半功倍。成績 = 事業 × 方法。
但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事業,光知道這些方法也沒用。如果一個人埋頭苦幹事業,另一個人整天鑽研方法,我們無法判斷他們兩個誰更可能取的好成績 — 也許第一個人更靠譜。你得先有個孩子,才談得上鑽研育兒科學,先有個事業,才談得上學習方法。
這個事業最好是比較大的。如果你只想要生活中的「小確幸」,這本書就只能給你提供談資而已。只有大事業才配得上「戰略」二字。
第三是
「全面」和「一點」
我們是不是非得全面了解了高手的方方面面,才能出發去成為高手呢?當然不是。你坐在電視機前把各國遊泳教學錄像都看一遍也沒用,直接下水遊才是最好的辦法。
你根本不需要掌握這本書裡說的所有方法。你真正要做的是一邊實踐演練一邊借鑑方法。也許書中的某一點正好對你有所啟發,然後你在這一點上做到了極致,那你就可能打敗了絕大多數人。
在踐行的過程中,你自己也會有各種體會、各種經驗 — 那時候你回頭一看這本書,可能會有新的啟發,更可能感到不謀而合。那時的再次相見,豈不是比這時候的切磋,更有意思。
古典訓練過很多鳥,你聽他的沒錯。你讀這本書不是為了也當一個鳥類學家,你想當一隻飛得更好的鳥。
▼
這篇文章是萬維鋼老師為我的新書《躍遷》寫的序言,希望你們喜歡。
《躍遷》講的是個人如何藉助底層規律放大自己的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裡面還有很多關於「機會太多抓不住、知識太多學不完、問題太多搞不定」的妙(sun)招兒。
還沒入手的,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直達購買——買了的留言告訴我《躍遷》裡你覺得最有收穫的內容是什麼唄!我會選出5個同學,根據你的回答再送一本我覺得最適合你現在情況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