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據日媒7月18日報導,日本男演員三浦春馬被發現死於其位於東京的家中,疑似自殺。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粉絲紛紛表示難以置信。
2007年,17歲的三浦春馬主演了電影《戀空》。大部分中國觀眾對他的初印象,就是一頭銀白髮的帥氣男學生弘樹,自行車後座上坐著笑容無敵的新垣結衣。
圖片:日本人氣男星三浦春馬在家自殺身亡。
而對於軍迷朋友來說,對三浦春馬的認識或許是從一部披著反戰外衣的軍國主義電影《永遠的零》開始的。
像《永遠的零》這樣充滿矛盾的電影,日本其實在戰後已經拍攝了好多好多部,比如《山本五十六 》、《啊!海軍》、《男人的大和》、《吾為君亡》《阿基米德大作戰》……這些電影基本上面目相似,內容雷同。
一面是以小人物的反戰情緒作為主線,一面又大書特書為天皇盡忠、去戰場廝殺等,將主角塑造成不得已而上戰場,為大義舍小義的「英雄」,名為反戰,其實是「反戰敗」!
圖片:三浦春馬在《永遠的零》中飾演一名追尋祖輩歷史的青年。
電影《永遠的零》改編自百田尚樹的同名暢銷小說,是以日本二戰時零式戰機飛行員為題材的戰爭影片,日本媒體稱是在探索侵略戰爭殘酷背景下個人對生命與和平的嚮往追求。
電影中,三浦春馬並非男主角。
他飾演的是一名司法考試連續落榜、從具有優秀律師資質的高材生轉而成為一蹶不振的廢物青年佐伯健太郎。
因為三浦春馬的長相還是比較符合「平成」風格的,和二戰中那些「昭和臉」差別很大,因此不能奢望他去飾演零式戰鬥機飛行員。
電影中,正好處於人生低谷的佐伯健太郎,接到了來自姐姐的半強迫僱用電話,內容是調查"那個人"的生平──健太郎姊弟的親外公,也就是健太郎母親死於戰爭的生父——宮部久藏。
圖片:日本老電影中的「昭和」臉,和現代日本男星的「平成」臉、「令和」臉差別很大。
此後的故事就進入了日本「反戰」電影的套路,從各路老兵口中拼湊出了真正主角宮部久藏的完整形象,一個在心理矛盾中掙扎的空戰高手。
他努力與死神拚搏、撐過大小血戰、只為了再見妻子一面。最後,卻突然選擇了成為神風特攻隊員,並在日本投降前(電影中仍然不稱投降而稱終戰)前飛撞敵艦自爆而亡。
宮部久藏死之前,把妻女託付給了一位青年的飛行員大石少尉。所謂的「託付」就是讓對方娶自己的妻子,代替他「陪在妻女的身旁」。
圖片:電影《永遠的零》。
這種很奇特的轉變來得非常突然,卻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兩全其美」,糾結的宮部久藏在最後還是選擇了為天皇盡忠,雖然其表現形式似乎是為了避免年輕飛行員去死之類的個人情愫。
那麼為什麼被宮部久藏選擇的大石少尉不選擇去「玉碎」,保持自己的忠君形象呢?
因為老師的託付是「小情小義」,為天皇去死卻是「大情大義」。
電影中是這樣解決的!
天皇的《終戰詔書》下達了!好了,現在不用去死了,天皇說不打了!在歷史上,盟軍也很迷惑,剛才還打得熱火朝天,要生要死的日本鬼子,突然之間就投降了,然後還帶著盟軍士兵去檢查自己的營房,有可能整團整營向一小隊盟軍士兵投降。
圖片:《永遠的零》劇照。
這就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忠君,天皇不會錯,天皇說打就打,天皇說「終戰」就停止。
日本人深得《終戰詔書》的真義,片中所引用的恰恰是「精華」所在: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為萬世之太平……
天皇說得冠冕堂皇,充滿慈悲,是因為不忍心再看到臣民死傷而選擇終止戰爭,而不是投降,沒有一絲一毫的懺悔。也正是這樣,那些戰犯也都成為了靖國神社中受到政黨和民眾參拜的「英雄」!
那麼為什麼電影中的反戰其實是反「戰敗」呢?
因為日本糾結的很多地方都在各式各樣的「反戰電影」中出現,不過,這裡的糾結和反思都停留在細節之上。
諸如:不該和美國開戰(因為早就該知道打不贏);應該優先發展海軍航空兵;中途島之戰不應該在魚雷和炸彈之間換來換去……日本的反思從來也沒有上升到正義的高度和哲學的層面,他認為自己所有的錯誤都是「技術上的失誤」。
看上去好像是,如果當時我那樣了,那結局肯定不會這樣……
圖片:電影《永遠的零》劇照。
在這種心態下,諸如《永遠的零》這樣的披著反戰外衣的為軍國主義招魂的影片以後還會有。
為此,我們還是要擦亮眼睛,透過那些反戰外衣下,看清楚日本醜陋的「招魂蟠」,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