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那一場改變我命運的高考

2021-03-01 碼字工匠老詹

樓下,十四中考點的學生,正陸續進入考場。

 

遠遠地望著學生和家長們的身影,十分感慨!

 

40年前那一幕幕,過電影般,浮現眼前……

 

1977年,一個似乎尋常的日子,正在金沙江畔「搞中心」的我,傍晚無事,獨自在江邊散步,一邊慢慢走著,一邊聽收音機。

 

突然,一個聲音,讓我渾身一機靈,熱血沸騰!

 

國家決定,恢復高考,凡符合條件者,均可報名。

 

恢復高考,均可報名?

 

也就是說,我也可以參加高考,實現自己的大學夢了?

 

是的,當然,明明確確,沒得問題!

 

於是,激動不已!立即給遠在縣城的妻子打電話。妻說,我也正聽這消息呢!你回來吧,請幾天假,複習複習,也去高考!

 

於是,立即向工作隊請假,很快回到縣城,回到自己那間溫馨的小屋。

 

一推門,傻了!妻子躺在床上,面如菜色,她病了!病得還不輕,急性腎炎!

 

怎麼啦?怎麼病了?看醫生沒?好好休息,我來照顧你!

 

別的,已無須多說,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妻子的身體,這是當下的一切!

 

你別管我,我不要緊!妻說,就這兩天不大舒服,過幾天會好的。你回來就好,趕緊複習吧,別耽誤了高考!

 

考什麼考?你這麼個情況,即使考了,我怎麼放心出去讀書?你一個人,還帶著兒子!

 

叫你別管就別管嘛!妻有些生氣。你多年的願望,眼看就要實現,這麼好的機會,怎麼能夠放棄!

 

妻和我,相識於5年前,她在郊區公社當廣播員,我在縣文化館當美工。都當過知青,都吃過苦,都忠厚老實,都純樸善良,就憑這,我們一見如故,結婚成家,相親相愛,相敬如賓。後來,又有了兒子,天真可愛,父母也在縣城。一家人和和睦睦,過著令人羨慕的平凡踏實的生活。

1975年,一家三口,送妻子回公社的路上。

 

然而,假如我參考高考,外出讀書,這一切都將打破,重新安排!尤其是,妻身體本不大好,收入也不高,又帶著一個3歲的兒子,分居兩地,生活該有多麼艱難!

 

妻不是不知道這些,但她是個明事理的人,毅然決然支持我參加高考!

 

那些天,妻身體稍稍好些,便起了床。每天清晨,吃過早飯,背上兒子,去到公社,又是下鄉勞動(公社幹部是要參加體力勞動的),又是搞計劃生育(公社中心任務,每人分片包幹),又是晚上開會傳達文件(不知文件咋那麼多,幾乎隔三岔五就來一個文件)……

 

妻一早出門,背著兒子,瘦小的身子,行走在鄉間小路,一邊走,一邊教兒子背順口溜:唐僧騎馬冬那個冬,後面跟著個孫悟空……兒子回來,爸爸還在複習,他就一句一句,背給爸爸聽。

 

縣城很小,單位不多。聽說小詹要參加高考,一同事笑笑說,考什麼考?小詹呀,鬧著玩的!妻聽了,笑笑,仍是早出晚歸,帶著兒子。我聽了,也笑笑,繼續埋頭複習,從早到晚。

 

高考那天,回到已經多年沒有回去過的中學,坐進曾經上課已經有些陳舊的教室,一切都還那麼熟悉,卻又有些陌生。畢竟,已經是28歲的人了。畢竟,已經成家立業,當了爸爸,早已過了上學讀書的最佳年齡。

 

考得還算順利。只是,考數學時,有一道題,左算右算,總是不對。當天傍晚,妻陪我散步,我堅持說,肯定是高考卷子出錯了,我算了好多遍都不對!妻說,你呀,還是那麼瞎自信!人家全國出的題,怎麼可能錯嘛!

 

後來,漸漸傳出消息,小詹在全西昌地區考了個文科第一。又漸漸傳出消息,前來四川錄取新生的已經回去,只等著發錄取通知了。

 

人們已經漸漸意識到,小詹早遲要離開金沙江邊這小小縣城,到遙遠的外地讀書。幾位一起下鄉的朋友,相約到家裡聚會。妻使出渾身解數,做了一桌好菜,還特地買回飲料、啤酒。大家正要舉杯,隔壁王老師說,小詹,郵局叫你去取郵件!

 

是錄取通知書!我興奮得放下筷子,說了聲你們等著,飛快向郵局跑去!果然,錄取通知書!深黃的馬糞紙信封,下面印著紅紅的四個大字: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新聞系錄取通知書。

顫抖著將信封撕開,一看,復旦大學新聞系錄取通知!說了聲謝謝謝謝,立即飛快往家裡趕。進了門,一桌子菜,原封未動,大家一看我這興奮勁兒,啥也甭說了,齊聲祝賀,乾杯乾杯!

 

妻也將酒杯舉到我的面前。我看到,她眼中充盈著淚水!是高興?是意外?是欣慰?是不舍?

 

或許,都有點吧。

 

這一別,就是四年。

 

四年後,分配工作,又是兩地分居,不知還要等多少年!

復旦學生詹國樞

 

只記得,在復旦,妻每月匯我40元,我倆全部工資,她只留下34元。我成了班上的富裕戶,不但可以經常在食堂吃大排(上海人叫大扒),還可以買自己喜歡的參考書。家中的她則節衣縮食,一分一分省著過。兒子上學看到小朋友們帶了糖果,哭著也要。妻只好從泡菜罈裡抓出幾根泡菜,讓兒子帶著,去吧,在路上吃!

 

只記得,在復旦,每逢周四,我總要給妻寫信一封,這是我們的約定。到了再下個周四,總會接到妻的回信。妻亦如是,每逢周四,她總要步行到縣郵局,取信一封,再寄信一封。郵局門市的王大姐總是笑嘻嘻看著她,將信遞過去說,喬娃,你真準時!諾,你們小詹的「中篇小說」!

 

1978年暑假回家探親,一家人在宿舍門前合影。

妻滿面笑容,連聲道謝,回到家中。她說,那一整天她都是「心兒在歌唱」!一封信,反反覆覆讀,在家中讀,上班讀,上衛生間也讀,直讀到信封磨舊,邊角發毛,又等再下個星期四,再取回另一部「中篇小說」。

 

那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哪,高考和高考後讀大學的日子。

 

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們全家的生活。

 

高考,留下那麼多美好的回憶。

2015年,與老伴楊喬回會東老家,路過會理縣城。

---

用手摁住,你關注了我!

 

        用心留言,我結識了你!

相關焦點

  • 高考改變命運?錯!改變命運的是一本
    不論什麼樣的家庭都把這句話奉為信仰:農村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上大學,將來有知識有文化能成為人上人,城市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原生家庭的固有階層,將來成為行業精英待在社會中上層,有錢人的孩子當然不止高考一條路走,他們有錢,可以很小就出國,可以曲線考名校,沒錢的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指望在高考這件神器中變魔法。
  • 講述:19年前,從大山到省城,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
    7月,又見火紅的7月,高考來了。19年前,我也在火紅的7月,滿懷憧憬,懷揣忐忑地步入考場。19年後,我從事教育相關工作,每年的這個時刻,思緒總會不由自主地飄向記憶的蘆葦蕩,那種直面高考的感覺,神聖而虔誠,憧憬又有點恐慌。19年的時光轉瞬即逝,仿佛在一剎那,我們都魚貫走出了考場,走向了各自迥異的人生。是的,今年高考之後,這些青春少年進入象牙塔,書寫他們的人生。
  • 我們被「高考改變命運」忽悠了多久?
    1至少在我看來,22年前的高考並沒有那種「背水一戰」的氣氛,也看不到考場外家長攢動的人頭。高考只是一場我可以高高興興參加、平平靜靜回家的考試,是為了選拔高材生而考,而不是把高材生放在火上烤。5第三種迷信叫「高考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不能說是錯的,因為人一生中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改變命運,包括高考。
  • 三明:一張40年前高考準考證背後的故事
    鄧衍森珍藏著自己40年前的準考證    你知道40年前的高考準考證是怎麼樣的嗎?6月9日,在三元區文化宮,恢復高考的第一屆高考生——三明一中退休老師鄧衍森小心翼翼的從檔案袋裡拿出他珍藏至今的準考證:這張被40載歲月浸染的準考證微微泛黃,相較現在的準考證顯得非常簡單,上面只有編號、報考學科、姓名、性別和一張黑白照片。準考證本身沒有過多的信息,但卻見證著那個時代的人們,為改變自己命運所付出的種種拼搏和努力。
  • 我的高考故事:高考是改變我命運的跳板
    還有一天,就到高考了。往年這個時候,就連中考都早已經考完了。我也想不到,沿用了多年的6月7、8、9高考日,會在今年特殊的情況下,改回我曾經印在腦海中的7月7、8、9高考日,想當年,我也是在7月7、8、9奔赴那沒有硝煙的戰場。
  • 高考改變命運,渣男也可以
    對於參加過高考的人,都知道這場在中國社會的考試有多重要,對於每一個高三學生,18歲青春裡的這場考試,都是難以抹去的裡程碑。不知不覺已經高考完10年了,時至今日,我依然可以清晰的記得高三那個學年的緊張氛圍,記得當時的老師,他們說話的語氣、神情,甚至有時候在夢中也會見到,嚇出一身冷汗。
  • 高考改變命運?
    今日高考,各大熱搜充斥著有關高考的新聞,明星和網紅也擠破了頭,刷著「高考加油」的消息;我也來蹭蹭熱度作為一個已經高考結束9年的人,想說些我的感受,關於高考,以及我的高中同學們,大家現在怎麼樣了。2011年,某個炎熱的夏天(時隔太久,忘記具體是幾月幾日高考了),我拿著各種證件和筆,走向考場,校門外圍著一群家長老師,為了讓我取得好成績,我媽媽聽說穿紅衣服會帶來好運,所以一大早就去商城給我買紅T恤,也不知道是誰傳出來的這種說法,導致商場紅色T恤供不應求,最終只買到了西瓜紅色的短袖,走進學校,發現大家基本都穿著紅色短袖,還挺神奇的
  • 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努力
    學生和家長普遍憂心忡忡,用「壓力山大」來形容這屆高考真的不算過分。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不斷選擇路走的過程,那高考應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點。那還有什麼辦法是公平的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高考都表示痛恨,但實實在在的說,高考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通道,至今看來,幾乎沒有什麼考核方式比高考更為公平。不用看你長相,不用看你家富不富有,更不用看你爸媽是誰,比的只有成績。
  • 高考,還能改變命運嗎
    高考兩個字,在國人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分量。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高考是一次甚至是唯一一次改變人生選擇、命運的機會。高考被賦予極大期待,也因此承載了更為複雜的情緒:有人欣喜於通過高考改變命運,有人執念於未能把握高考錯失更好的機遇,有人感慨好不容易走過獨木橋但選錯專業又招致更大的遺憾,但也有人更為幸運。而其實,在高考之外,還能有更多選擇機會可以重來。
  • 高考不能改變命運,但WTO能
    延續千年的科舉總是給我們一個錯覺,仿佛高考成功,就等於鯉魚跳龍門,貧寒子弟考上個好大學,就能飛黃騰達,娶上白富美,登上人生巔峰。 不得不悲哀的說,有很多人對高考的認知,還是停留在1977年高考恢復的那一時刻。說句良心話,從1977年到1997年,這二十年,高考確實給很多窮人家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
  • 那一年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其實,真相是...
    不過,老師曾經教過我們:高考卷子上,只有你寫了字,只要寫對了、寫到哪一步就能得到哪一步的分。我們那個班主任碰到有點「垂頭喪氣」的小編,問我你考試怎麼樣?我搖搖頭說好像感覺不好,後來班主任遇到我媽說:以為我當時考砸了——因為,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關鍵時刻考砸的情況也是有發生過的。
  • 藝人仝卓玩弄高考,獨臂女孩高考報恩:不要消費改變命運的高考
    因為,高考背後,有千千萬萬莘莘學子,希望以此來改變命運,不負十幾年寒窗苦讀。大山裡的女校長張桂梅,用11年的時間,拼盡全力,通過高考把近1800名瀕臨失學的女孩,送入大學,改變命運。她說,「我們這裡是用命換來的!」
  • 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嗎?
    改變命運真的只有高考嗎?高考真的能改變人的命運嗎?也不 能這麼說吧,畢竟如果是對於那些貧困 山區的人 來說,那確實是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畢竟一但能夠考個好學校,他們未來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只有他們肯努力,那命運也可以隨之改變。但對於那些家境還行,就是一般家庭來說,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切,他們即使高考失足,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發展。
  • 高考改變命運 楊連山
    高考改變命運 楊連山 我是1979年參加高考的,那一年我考上了今天看來毫不起眼的師範,但高考是我人生的拐點,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和軌道。高中是考上了,基礎卻並沒有改變,幾乎等於空白。英語是學習二十六個字母,數理化根本就聽不懂,在一天天的熬時間之中迎來了1978年,我所在的班裡有同學聽說了高考,於是報了名。考試結果一出來,有的同學數學考了9分,有的同學物理考了8分,有的同學化學考了15分,那簡直慘不忍睹。我可能是不知道報名時間,所以1978年的高考根本就沒有報名。
  • 穿越高考四十年,那些改變命運的崢嶸歲月,你還記得嗎?
    又加上我也成家了,還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哪裡還有什麼大學夢啊!壓根兒就沒有了!從下鄉那一刻起就心灰意冷了,大學啊大學,不再是我們桌上的菜,口中的食,心中的夢呀!」這段文字出自湖北省檔案館《檔案記憶》中,一篇名為《40年前,板車碾出我的高考路》的文章。
  • 高考真能改變命運嗎?我問了5個不同年代的「往屆生」|原創
    /《高考1977》40年後,越來越多的考生們,轟轟烈烈地將青春奉獻於此,並將其視為一生中難得的實現階層流動的直通車起跑線。我好奇的是,當這場生命中最重要的考試過去之後,還有人在多大程度上相信「高考改變命運」?「高考改變命運」,這句話對每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 17年前他偷取高考考卷,背完答案後去參加考試,改變一屆考生命運
    引言一年一度的高考過去了,有的同學可能高考成績比較理想,接到了自己報考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也有的同學可能發揮失常,想著繼續復讀或者另謀他路。高考,在人的一生中無疑非常的重要,它可能會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在17年前就有一位這樣的高考考生,他偷取高考考卷,背完答案後去參加考試,改變一屆考生命運。
  • 17年前,四川一考生盜走高考試卷背熟答案應考,改變當屆考生命運
    高考是一場決定無數人命運的人生大考,寒窗十年苦,一考定終生。多少有志兒女把命運寄托在了高考上,多少殷切父母盼望著子女通過高考改變命運。高考對於中國人來說重要性不亞於結婚生子。因此高考試卷被劃為國家最重要的「絕密」文件。可是,就是這樣的「絕密」文件,也有人敢盜取!
  • 高考,是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
    雖說這些話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在我看來,高考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而且還是一次最公平的機會。所有考生無論貧與富,都是一視同仁的考試。我有一個表哥就是這樣: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表哥比我早出生幾天,我們一起參加了同一年的高考,而且我們都落榜了。不同的是,表哥在姨媽和姨夫的威逼下復讀了一年後又參加了一次高考。這次表哥非常爭氣,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 30年前的高考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如今的高考能改變什麼?
    我是健行漸遠見春光,昨天北京市終於落下了4天高考的帷幕,作為一個2020屆高考考生的父親,今天聊聊恢復高考之後的那些事兒。恢復高考的1977年,錄取率僅為5%,被文革時期嚴重積壓的人才在人生最緊要的關口得以大展宏圖,催生出的知名人士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