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曾經這樣呼籲過:
「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麼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談心。
陪孩子就是跟隨他再經歷一次童年,完成一次成長。」
今年有兩張刷屏感動無數人的照片:
一張是重回視野的重慶「棒棒」冉光輝師傅。
重慶「棒棒」冉光輝師傅
當年被網友評為:他肩上扛著生活,手中牽著希望。
十年後,冉師傅靠自己的肩膀在重慶市區買了一套房,蹣跚學步的兒子長成了壯小夥,成績優異,還當上了班長和課代表。
疫情期間,商場遲遲不復工,冉師傅到處忙著找活。
兒子心疼爸爸,偷偷下廚,給爸爸錄了一段視頻:
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不需要你去那麼拼命。
你不一定非要一個人去承擔那些壓力,我可以跟你一起。
爸爸,我非常感謝你用扛貨扛來的錢養育了我14年,我現在很想對你說一句:爸爸,我愛你。
還有一張:7歲案板女孩柯恩雅。
侷促在媽媽的滷肉攤下上網課,小恩雅卻心態樂觀:更願意在案板下學習,因為這樣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人民日報評論: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來。
愛心人士捐款捐物,恩雅媽媽婉拒:不缺錢,最缺的是陪孩子的時間。
這是一句讓父母們值得深思的一句心裡話。
生活再苦再難,他們依舊選擇將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一面背負著生活的重擔,一面澆灌著孩子的成長。
物質條件打了折扣,但是卻給了滿分的愛和陪伴。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位高三男生這樣對他的媽媽說:
「小時候,你為了讓我過得更好,你獨自去廣東工作,到自己創業,經歷了很多坎坷,很心酸,我應該感恩你,給我創造了這麼好的物質生活。
可是,從我的童年開始,你就很少陪我了。
有時候,我很羨慕別人的媽媽可以管著他們、陪伴他們,而媽媽你從來都是一句,兒子,你可以的。
媽,我不需要這些遙遠的助威,我只需要你的陪伴。」
兒歌《愛我你就抱抱我》的創作家彭野,曾問女兒想要什麼獎勵,女兒的回答是:「多陪我玩一天。」
彭野深受觸動:
「很多家長會從物質上考慮,給孩子玩具之類的,其實孩子更需要親情。」
在孩子成長中,最珍貴的是父母每一分每一秒的用心和陪伴。
共同締造難忘的親子時光,時間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