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哲學之間有多大的區別?恐怕很多人一下子還答不上來,實際上二者之間有著很微妙的必然聯繫,說簡單點,科學更像是基礎學科,而哲學則是在科學的基礎上一種意向的高度概括。
比如「人類的出生即意味著死亡」這句話明顯是一個哲學道理,但是放在科學上也不是說不通,因為對於任何生命來說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奔向終點站「死亡」,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說「生命就是一場赴死的旅途」這種話。
那麼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人類能夠預測自己的死亡時間點,或者說通過檢測某些事物來推測生命的長度呢?準確來說,很難,即便是我們現在人類已經了解了「基因」這種決定生命形態的底層物質存在,也沒有辦法通過對「基因」破解掌握生命長度的奧秘。
儘管目前學界公認人類的外貌、潛在疾病等等從生命誕生之初就已經寫進了基因的編碼中,但是基因只是決定了一個人的初始狀態,卻並不能真正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打個比方,一個人的體質是好是壞確實從基因的編碼中就已經寫好了,所以很多人天生某些身體機能就比別人好或者比別人差,但是這並非能夠完全決定這個人的生命旅途。即便體質好的人如果在後天不注意和保養一樣會導致體質變差,而天生體質差的人也可以通過加強鍛鍊、合理膳食的方式改善體虛。
就更別說癌症這種東西,雖然學界已經證實了癌症這種目前的絕症是寫在了人類的基因裡,但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機會「中彩」,癌症的誘發原因有很多,並非每個攜帶了癌症基因序列的人都會觸發癌症的按鈕。
那麼基因到底對人類的生命長度起到多大的影響呢?基因決定生死?科學家:佔3成。根據遺傳學家們多年的研究,目前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基因在人類生命長度中僅僅佔有3成左右的影響力,另外的7成比例基本都可外部環境有關。比如生態環境是否良好、後天營養發育是否健全、生活習慣是否健康、性格成長是否陽光,甚至是否會遭遇突發意外比如車禍、火災等天災人禍。
不過話說回來,假設一個人的外部環境都十分利於他的成長發育,一輩子也沒有遭遇任何突發意外,那麼這個人是否可以擁有超級長的壽命呢?人類壽命長短的鑰匙:「FoxO」基因。
從基因學角度看,這個理論應該是可以存在的,因為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體內都有一種叫「FoxO」的基因序列,翻譯過來就是「長壽基因」,這個基因最大的功效就是可以影響生物體內幹細胞的重生。
我們都知道,衰老的本質是人體器官的逐漸衰竭,而衰竭的本質則是幹細胞不再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如果剛剛舉例的那個人一輩子無疾無災,在FoxO基因的影響下這個人確實壽命會比別人長一些,但是最多也就是到100歲左右不會再高了。
既然都擁有了長壽基因那為什麼人類的生命目前的極限依舊還是百年呢?不管是醫學界還是遺傳學界或者基因學界,目前以我們的科技還無法進行解釋,就像歌裡唱的「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一樣,或許從廣義上講宇宙都有始有終更何況是微小如塵埃的人類呢?
不過單純從理論上來看,人類確實可以通過科技、醫療技術的發展來延續人類的自然壽命,比如人體重要器官的仿生替換這種物理手段就可以解決自然器官幹細胞衰竭這種問題,但是對於大腦而言目前尚沒有理論可以證明人類大腦可以進行仿生器官替換,甚至關於大腦本身我們還有諸多的謎團尚未解決。
但即便是未來人類破解了仿生器官替換的難題,從倫理角度講或者這種形態的「長壽」也會遭到反對——如果一個人身上所有的器官都被替換成了更加耐用的仿生材料,那麼這個人還是以前的那個「人」嘛?這個「忒修斯之船」的魔咒,或許我們只能等待後人來破解。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是否真的可以把包括大腦在內的器官全部替換成更加耐用的仿生器官呢?
從理論上講,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人類的「醫學性死亡」指的是心臟徹底停跳的那一瞬間,但是通過大量的臨床醫學證明,人類在心臟停跳極短的時間內大腦仍然具有意識,也就是說大腦的徹底關閉和心臟停跳並非是同步的。
這相當於提供生命運轉的發動機心臟宕機以後,作為方向盤和控制中心的大腦尚有一定的時間等待發動機宕機信號才會徹底關閉。在理論上這就給了人類將大腦意識轉移出來的時間,雖然這個時間極短,但在未來的科技發展下或許人類終將可以利用起這個傳瞬即逝的時間。
不過一切在目前都還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這些理論也是基於現世科技做出的推斷,並不代表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今世界的理論會被推翻和顛覆,因為本來科學的探索就是不斷的創立不斷的推翻,而後再不斷的創立不斷的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