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
可是朝陽必定東升嗎?
如果家長一味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忽略其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平衡發展
那會怎麼樣呢?
在最近火爆的懸疑劇
《隱秘的角落》中
中考結束,劉某某以578分考入了重點高中的尖子班。他的父母如願以償,內心滿足於這樣的「成果」。然而,即便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他也並沒有因此而得到父母的褒獎,只因這個成績對父母來說是意料之中。
一邊是父母的喜出望外,一邊是孩子終於可以卸下的包袱,這個中考讓父母和孩子彼此的內心都滋生了不同的心事。劉某某的父母覺得孩子正在往更成功的路上出發;劉某某卻暗自歡喜,上了高中要住校,自己終於能擺脫了父母魔鬼般的束縛了。
劉某某的父親是一名律師,嚴肅且強勢,孩子的學習是他最關心的話題,他要求孩子一放學就要立馬回家,不允許出去玩、更不能交朋友,在這樣的「高壓」下,劉某某謹小慎微,只能努力用成績回應父親的要求。初中的他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卻沒有體會過學習的快樂。父親的愛,沒有關心;母親是個體戶,盡力滿足著他的物質需求,卻很少關心他內心的需求……
中考結束的這個暑假,劉某某的人生第一次獲得了「放飛」的機會,壓抑了很久的他特別渴望去體驗外面的世界。他謊稱自己去餐館打暑假工,獲得了父母的同意,卻悄悄去了酒吧當服務員。他很興奮,在這期間,嘗試了許多平時沒有體驗過的東西,覺得很好玩,也因此認識了很多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染上了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劉某某就這樣逐漸「跑偏了」,進入高中沒幾天,遠離父母監督的他,在整日的玩耍混跡中,成績一度下滑,最後輟學混社會,參與仙人跳搶劫,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半。
從「優等生」到「少年犯」,父母沒有缺席他的成長,只是,父母的態度過於偏激。從小到大,父母一直監督他學習,每天放學回家父母都會輪流監督他做作業,周末也會帶他出去玩,無論是遊樂場、看電影、打撞球等等,到哪都是跟他一起,不會讓他單獨出去,這讓劉某某很壓抑,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
父母經常吵架,他們之間沒有更好的交流與互動,父母與孩子之間,早已心生間隙。而這一切,父母也不知覺。高中的住校生活,是他與父母的空間距離,但其實,他的內心,父母沒有來過。在成績優異時,他也想要表揚、讚美;在學習生活之餘,他也想要有自己的空間;在除了家人之外,他也想要朋友、社交。然而,父母只要他好好學習,情感忽視成為他們與孩子的隔閡,這種逼迫也讓劉某某很想逃離這個家。在高中住校後逐漸放鬆,進而任性、放縱,最終,他走上了另一種人生軌跡。
1996年,廖某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裡,作為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對其非常疼愛。但同時對他的期望也很高,尤其是學習要求非常嚴厲。
廖某從小到大聰明好學,一直是班裡的尖子生,並且長期在班上擔任班幹部。初中畢業時,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某縣重點高中錄取,廖某沉浸在父母、同學和老師的讚揚聲中,開始沾沾自喜,漸漸地放鬆了學習,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滑。
「你學習成績再這樣下去,爸媽沒臉見人了。」
「你這個成績,對得起爸爸媽媽嗎?你知道爸爸媽媽在外面掙錢多不容易嗎?」
「我們含辛茹苦養你成人,你對我們就這態度?」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使廖某好好學習,把成績趕上去,廖某母親辭了工作回家伴讀。廖某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決心,再不像以前那樣。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期末考試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績告別了高一上學期。但是,隨著父母對的自己期望越來越高,他感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總是害怕成績不好,脾氣變得暴躁易怒,不喜歡與他人溝通,內心很壓抑卻沒有人理解、傾聽,也得不到釋放。
2012年5月4日上午,課間操時間,廖某被同學羅某故意用身體撞了一下,廖某沒有站穩,又撞到旁邊一名女同學,惹得周圍同學笑話。廖某感覺在大家面前丟了臉,心中很不舒服,於是與羅某發生爭吵。在第三節的數學課上,羅某將與廖某爭吵的事告訴另一同學趙某,老師認為羅某與趙某在課堂上講話,將趙某罰站。下課後,心情不好的趙某遷怒於廖某,上前毆打廖某,雙方廝打在一起,但隨後被同學勸開。
被打的廖某越想越氣憤,於是跑到一家超市買了一把水果刀,前往趙某家中「報仇」。見到趙某,廖某持刀向其胸部、腹部等處連捅四刀後逃離。之後廖某感到害怕和後悔,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被害人趙某被鄰居發現後,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廖某因犯故意傷害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
一個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
當然不能完全歸結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但是,錯誤、偏激的教養理念
帶給孩子的只會是不可修復的傷害
家長學會適當的放手和
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
耐心傾聽他們的內心需求
會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