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手術,都當做你的第一例來做,只要你盡力了,你就問心無愧,這就是醫生的醫德」
黃叢春正在為患者診治(趙建強攝)
文/趙建強 李翔
從名字就覺得,他能給人帶來希望,「叢生花草,著手成春」。
自2009年10月「心蕾工程」發起以來,至2013年,黃叢春和他的團隊已為新疆、西藏、甘肅、江西、安徽、河南、陝西、四川、青海、內蒙古、廣東和廣西等24個省、自治區的25個民族880名先心病兒童無償解除了病痛,為他們的家庭帶來了幸福和希望。這是讓黃叢春頗為得意的一個醫療項目,他稱之為空軍總醫院的一個「品牌」,這個「品牌」既是醫院先進的先心病介入技術的體現,也是他們作為醫者的從「心」出發。
打造一支「心蕾救護隊」
在空軍總醫院心血管內科的白牆上,比肩掛著一面面錦旗,掛滿了整面牆,「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妙手回春」,全是對醫生的讚美之詞,這些都是廣大患者送來的「感謝信」。
其中,有一封很特別的「感謝信」,滿滿的一大幅字,透過文字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患者家屬難以言狀的感激。心內科主任黃叢春回憶說:「我們去新疆篩查先心病孩子的時候,碰上一個回族老爺子,他唯一的孫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兒子因為要救治孩子在外出打工的路上出車禍死了,兒媳也走了。我們把他們接回院裡治療,手術很順利。在導管室,老爺子因為太高興,去抱孩子的時候撞了頭,撞出了一道口子,譁譁地流血,老人卻絲毫不顧。我當時的感受就是他對孩子的那種關切比常人更甚。臨走之前他給我們寫了一大幅字,把他的心情都寫了上去,出院的時候還給我們下跪,攔都攔不住。」這樣的救助與感恩的故事還有很多。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中國,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7-8個寶寶患有先天性心臟畸形或缺損,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兒約12萬,而得到救治的僅有7萬餘人,佔中國出生重大缺陷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
五年前的一次機緣巧合,黃叢春與中華慈善總會在先心病救助上達成了合作,「北京的先心病例不多,我當時有個想法,我們有先心病介入的技術,在大城市施展不多,那為什麼不發展它呢?」帶著想要做科室品牌的心願,「心蕾工程」——經中華慈善總會篩查確診和審查合格的申請患兒,可獲1.5萬元資助,由空軍總醫院對其實施手術治療——落地開花。
治病救人是好事,可經費是個大問題。一次在廣州召開的空軍心血管專業會議上,一位女企業家提到她每年都要為廣東補助400-500個先心病患兒,對先心病救助敏感的黃叢春一聽,心想:廣東是個大城市,會有那麼多的先心病患兒嗎?一問,果然女企業家說經常完成不了。黃叢春順勢說:「既然完成不了那把錢給我一點吧,我可以做。」「那可以啊!」一句話就為「心蕾工程」拉來了一筆經費。黃叢春首先拿到了補助100個先心病患兒的經費,150萬,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救助100個孩子的任務。
第二年,女企業家又撥了100個孩子的經費,並且提高了補助金額,200萬,黃叢春又很快完成了。諸如此類的企業獻愛心還有很多,「心蕾工程」啟動以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各地慈善會、企業、個人都希望成為這支「心蕾救護隊」的一員。
由於醫療條件差,孕期檢查意識缺乏,先心病患兒大多分布在偏遠貧困地區。為了篩查先心病患兒,醫療團隊必須親下地方,黃叢春在四年裡跑到很多地方,新疆、西藏、四川大涼山、雲南邊境……都是老少邊窮地區,一路上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
他跑得最偏最遠的是涼山州,在那裡他遇到一位父親,兩個孩子都有先心病,妻子離家了,他還有一個偏癱的老母親。「聽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決定去他家看一下,他跟我們說走半小時就能到,可是我們整整爬了2個小時的山路,那根本不能叫路,最後只有三個人堅持走到了他家。我問他為什麼不對我們講實話,他說他只是希望得到我們的救助,那樣的感情真的很讓人動容。他家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窮得連『叮噹響』都沒有。」黃叢春說頭幾年他想起這件事就會掉眼淚,「兩個先心病孩子接受了治療,現在都很好。」
「偏遠貧困地區真的很需要這類醫療救助,我們也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了,2012年我們做了240例先心病,2013年做了140例,為什麼少了,因為人手不夠,要全國各地出去跑,光靠一個醫院肯定是不行的。」黃叢春說。
為了惠及更多先心病兒童,從2013年6月起,「心蕾工程」救助範圍,從原來的4個救助病種,拓展到包括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症等10個病種,補助範圍也從原來的1.5萬元調整為2萬元,並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調下,首次與當地醫保掛鈎,以減少病患兒童家庭的壓力。
現在,空軍總醫院已被列為國家衛生部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培訓基地,先心病介入的水平在全國醫院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