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以前很有活力,找了一個工作,每天不需要做些什麼,工資能夠保證活著。時間久了,感覺自己頹廢了,什麼也不想做,衣服都懶得洗那種,該怎麼辦。也想著改改變自己,去找兼職做,多掙點錢,也有理想,可是就是沒有動力,研究了一會,又刷手機了,每天只想躺著待著,刷手機,該怎麼辦?」
這個時代來自外界的幹擾實在太多了,資訊、熱點、娛樂、八卦把我們大腦都訓練得過於敏感,生怕一會兒不看手機就錯過了什麼天大的事兒。
在這個時代,你告訴我,還有什麼是手機不能解決的事兒?你喜歡看劇網上有大把的資源,你想了解國外設置一個外網就搞定,你喜歡鄉村生活,抖音、快手上多的是。
然而看過很多千奇百怪的東西,見識卻沒有增長,很多人也沒時間思考。自己到底要啥,所以會迷茫。
感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又好像對什麼都感興趣。有時候看了篇勵志雞湯文,打了一下雞血,馬上發個朋友圈,立個flag,可是還沒堅持2天,就又放棄了,完全忘卻了當初的錚錚誓言,然後每天又機械的玩手機。
所以呢,接收過多沒啥卵用的信息,或者接收不到信息而帶來的情緒,都在一步步讓你變得焦慮,健忘,短視。
有時候刷了一天手機的你,在入睡前還會有負罪感,然後暗暗決定第二天不玩了。可是第二天還是和往常一樣。 其實你每天什麼都不想做,只是用刷手機的狀態來麻痺填充自己內心的空白罷了,多少人迷茫,對未來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這個時候就產生了焦慮和恐慌,這種沒有目標的焦慮中夾雜著空虛的狀態,會令我們本能的想要做些什麼,以此來緩解逃避這種不適感。
然而問題是你越沉迷遊戲、視頻、小說,就越空虛,於是花更多的時間在手機上,慢慢就形成了習慣。有時候也想振作一下,放下手機後又不知道該幹嘛,覺得內心空蕩蕩的,想了想還是手機好玩。
有些人會選擇看書學習,努力改變這種狀態,而有些更多人選擇逃避。他們更願意用網絡世界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其實,「大半的人在20歲或者30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改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一天一天的重複,而且重複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
不如,學著逼自己去做點兒慢慢來的事兒吧。不要覺得發呆是浪費時間,也不要覺得停下來就是不思進取,很多時候,停下來等一等,看看四周,反思一下過往,思考一下未來,你會有很多錯過的新發現。
一個小時也沒看進去兩頁書,這沒啥不好意思的。相比起自暴自棄刷手機,往大腦裡塞一個小時的抖音神曲和情緒垃圾,要好很多,允許自己慢慢來,你遲早可以一個小時看5頁、10頁、20頁……
關鍵在於屏蔽掉外界的信息,好好感受自己的思維和注意力的遊蕩。前期可以不過多幹涉,就讓自己靜靜地觀察,並重新審視那些不斷粘著你注意力的事物,問問自己,這些是否值得?
找回注意力就是找回對時間的掌控感,把步調調慢後,其實生活中那種疲於奔命的感覺也消失了。
其實,現在有很多公眾號,或者今日頭條等之類的APP或者一些網頁上隨處可以看到一些勵志雞湯文,讓你滾去努力啊,非得逼你去創造個什麼人生價值才算行。
我的意思是沒有人有權利幹涉你想幹的事兒,你想打遊戲,想讀書,想死宅,想奮鬥都是你的選擇。
你只需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像個成年人一樣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
因為的確有人覺得我爛泥待得好好的,你憑啥非得要把我扶上牆?我鹹魚躺得舒舒服服的,你憑啥非得把我翻個身兒呢?
你說我每天什麼都不想做,只想躺著待著刷手機,該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這個該怎麼辦,是說服自己讓自己如何心安理得享受這一切,還是如何逼自己一把改變這糟糕的現狀?改不改變,選擇權都在自己手裡面,能夠選擇的是自己,能夠改變的也是自己,希望清醒的時候,自己能夠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