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聯繫的頭像發來一條信息,點開卻是一句「互刪吧」。此時沒有比膈應更適合形容內心的感受了。性格剛烈的人當場就會激烈回懟,比較隱忍的人也會覺得萬分難受並立刻主動刪除對方。
小編認為刪除好友這功能的存在既合理又尷尬。合理是基於軟體的使用邏輯,既然能添加好友,那肯定也得能刪除。不然無法處理一些突發情況,例如添加錯誤等。而尷尬在於,一般情況下,刪除好友意味著不想與對方有任何關聯。但現實中,兩者的關係並不能刪去,兩人之間的回憶也不會隨刪除好友而消失。所以用刪除好友來斷絕與對方的關係是一件掩耳盜鈴的尷尬事。
可人的內心都是敏感的,即使是掩耳盜鈴,只要可以換取內心的平靜,人們也會不顧尷尬去做。灑脫一點的人直接刪除,一了百了;比較細膩的人本著好聚好散的原則打算刪前知會一下,結果就會遇到本文開頭的情況,一件尷尬的事情變得更加尷尬。那麼刪好友要不要告訴對方呢?我認為根本不需要。
首先,一段感情如果已經淡化到沒必要維持的時候,最合理的做法就是應該讓他自然消失。特意去刪除好友本身就是一件強制令自己憶起你們關係的動作,如果再特地去通知一下對方,那不僅驚動了自己,還打擾了別人。難道你是希望通過刪除來重新喚醒你們的關係嗎?這樣顯然和刪除的目的是相悖的。
其次,和認為刪除前通知是禮貌的人想法相反,收到刪除通牒的人往往都會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性格剛烈者甚至會認為這是一種故意的挑釁。「我以後再也不理你了!」童年吵架經常會喊出這句最後通牒。可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即使說得再決絕,第二天還是會和好如初。但隨著成長,人們會發現這句話其實是很傷人心的,所以再激烈的爭吵都會儘量避免說出這樣的話語,這是一種成人世界的禮儀法則。而刪除前特意通知就好比這種最後通牒,用在成人世界裡顯得充滿了不尊重與挑釁。
社交工具的普及讓人的關係錯綜複雜,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多少丟下一些好友。不過再淡的感情也是你的回憶,再不堪的關係也是你的人生經歷,沒有必要太過刻意去忘卻他。即使要刪除,也請不要去驚動他人。因為小孩子才會最後通牒,大人都是沉默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