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初二語文教材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誦讀,關於《梁甫行》的部分如下:
教材在對這首詩進行解釋時,第一句就是「詩人來到貧困的海邊,看到了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憤之作。」
讀了這句話,會產生一個疑問,詩人什麼時候來到「海邊」,依據在哪裡?如果從詩歌原文看,恐怕編寫者認定的依據是「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那麼,這裡的「邊海」就是「海邊」嗎?「邊海民」就是海邊的貧民嗎?
看教材中這首詩的出處,選自《曹植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我找到了這本書的PDF版本。
其中,對「邊海」有注釋,但提示的是參見《辯道論》中「邊海」的注釋。找到《辯道論》,注釋邊海為「海島」。看來教材是依據這個版本進行的注釋。但是,《辯道論》中關於「邊海」的語境是這樣的。
「觀神仙於瀛洲,求安其於邊海」。這裡的「安其」說的是「安其生」,是傳說中東漢末年白日飛升的仙人。這個人在海邊得道而飛升,所以這句中的「邊海」注釋為「海島」「海邊」沒有問題,但是,能據此證明《梁甫行》中的「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中的「邊海」就也可以解釋為海邊嗎?
恐怕不能,因為這兩個語境並不完全相同。
我進一步查詢了兩本手頭有的關於曹植這首詩的古詩選本,一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餘冠英先生注釋的《三曹詩選》,另外一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林庚、馮沅君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
雖然都是名家注本,但卻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前者明確說這首詩是寫「海邊平民生活的困苦」,後者則說寫「邊海人民的貧困生活」。前者明確認定「邊海」就是「海邊」,而後者則迴避了這個問題,直接說「邊海」,也或許沒有把這當成一個問題。
那麼,「邊海」是不是就一定只能解釋為「海邊」呢?好像不能這麼簡單地理解。因為「邊海」與「海邊」的構詞方式不同。前者是並列式,與此相類的還有「邊鄙」「邊陲」「邊疆」等,兩個表示「邊界」的近義詞合成在一起,共同指代邊遠地區。而後者則是偏正式,是「海之邊」。
兩種完全不同的構詞方式,僅僅因為構成詞的兩個字完全相同,於是就混同起來,恐怕說不過去。
我又查找了其他工具書,?《古代漢語詞典》《辭海》《辭源》等均沒有收錄「邊海」這一詞條,在《漢語大詞典》中,收錄了這一詞條。
(註:因紙質版字太小,不清晰,故而用了網絡版)
在這本大型工具書中,雖然「邊海」的解釋也有「臨海」「海邊」等義項,但是,所舉例句語境清晰,證據堅實。
其中第五項,將「邊海」明確注釋為「邊遠」。並明確使用了《梁甫行》中的這個例句。
三國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黃節 註:「《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疏引 孫炎 云:海之言晦,晦闇於禮義也。《荀子·王制篇》 楊倞 注曰:海謂荒晦絶遠之地,不必至海水也。然則此詩言邊海,謂邊遠耳。」 明 馮夢龍 《風流夢·二友言懷》:「先祖柳州公,與你家昌黎公,俱是飽學才子,卻也時運不利,一箇貶在潮陽 ,一箇貶在柳州,都是邊海煙瘴地方。」
這個注釋令人信服,所引用的例句以及解釋證據堅強有力。明確了「邊海」構詞的方式。古人認為陸地四周皆為海,故用以指僻遠地區。《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由此,「邊」與「海」意思相近,兩個意思相近的詞合成為一個詞,這樣的構詞方式,在從單音節轉化為雙音節時,非常常見。
那麼,有沒有可能曹植真的去過海邊,並在海邊寫下了這首詩呢?查閱各種資料發現,對於本詩的寫作背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曹植隨曹操北徵烏桓時所作,也就是《觀滄海》的同期詩作,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曹植在臨淄時所作。但所有說法,均無堅強證據,由此,「邊海」解釋為「海邊」,亦無堅強證據。
另外,從詩作本身的前後文來看,「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寄身於草葉」,「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等,也並未明顯是在說「海邊」。將「邊海」單獨抽取出來,望文生義地理解為「海邊」,顯然很不合適,反而理解為「邊遠地區」更好,不只是海邊的貧民,一切邊遠地區的貧民都包含在內,由此詩歌的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
在閱讀文言時,因為現代同形詞或者形近詞的幹擾,而採用現代的理解,偏離了古代的意思的情況比較常見。比如,「妻子依林阻」中的「妻子」,初學者很容易將其當成一個人(丈夫的配偶)來理解,而不會認為是兩種人(妻子和兒女)。
因為以上理由,個人建議教材的解說,不應該過於指實,不要直接說「詩人來到海邊,看到……」,而應該表述為「詩人看到邊遠地區的貧民……」
另外,在研究「邊海」這個詞的過程中,還注意到這首詩中的另外一個詞,「狐兔翔我宇」中的「翔」的注釋。
教材中的解釋是「自在地行走」,也有的注本中解釋為「遊」,這兩種解釋都說得過去,因為畢竟主語是狐兔,所以不能真的飛,因此,「翔」引申解釋為「自在地行走」或者「遊」都可以。
但是,我還看到了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解釋。在教材所選這首詩的出處《曹植集校注》中,引用了高誘的《淮南子•覽冥訓》中的例句,將「翔」訓釋為「猶止也」。
將「翔」釋為「止」,乍一看全無道理可言,但細一琢磨,又不能不拍案叫絕。
一個字由本義擴展開來,可以引申為多個不同義項。本義與引申義,是漢字發展的「源」與「流」的關係,可能是近義的引申,也可能是反義的引申。
比如,「騫」的本義是「馬的腹部凹陷下去的一種疾病」,後來反向引申為「高」,又由「高」近義引申為「飛起」,今人起名用「騫」字,多取「高舉,飛起」之意。
回到「翔」字,「翔」本身是「飛」,反義引申為「止」,這從文字源流的角度可以解釋得通。
進入到「狐兔翔我宇」這個語境。固然從「翔」的「飛」之本義,結合「狐兔」這個主語,引申為「走」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反義引申,解釋為「止」,從語境上說,則更多了一層豐富的意思。
「宇」(房屋)本來應該是人之居所,但是,這裡現在成了狐狸和野兔自由蹦跳縱情嬉戲的樂園。拋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語境,如果狐狸野兔把人居之所,當成了自己的王國,不是訪客(自由地行走),而是就「止」於此地了,那又是什麼感覺呢?
結合前一句「柴門何蕭條」理解,是不是將「翔」理解為「止」,更增強了「蕭條」的程度呢?才能與這個「何」所形容的程度更為相配呢?由此我想到了《十五從軍徵》中的詩句:「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何其蕭條,何其悲涼啊!
詩無達詁。對於這個「翔」的注釋,教材中並沒有錯,但是,卻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一種解釋上。由此,想到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常常因為有考試的束縛,對文言詩文的教學唯教材是從,唯注釋是從的情況。注釋如何注,就要求學生如何解釋,一個字都不能錯,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不是這樣做也完全偏離了文言詩歌教學應有的本義呢?
關於「邊海」應該解釋為什麼更為合適,這個問題是武漢的初中語文老師「四柳書生」提給我的,這激發了我的探究熱情。昨天花了兩三個小時時間去查找各種資料,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又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我的年輕同事立冬老師,幫我找了很多資料,並且和我做了很多有益的討論。一併向這兩位老師致敬致謝。
通過這個探究,我最大的收穫是,在實踐中,更深刻地體驗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兩句話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