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初二語文教材,對這首詩的解釋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

2020-09-20 水寒說語文

統編版初二語文教材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誦讀,關於《梁甫行》的部分如下:

教材在對這首詩進行解釋時,第一句就是「詩人來到貧困的海邊,看到了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憤之作。」

讀了這句話,會產生一個疑問,詩人什麼時候來到「海邊」,依據在哪裡?如果從詩歌原文看,恐怕編寫者認定的依據是「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那麼,這裡的「邊海」就是「海邊」嗎?「邊海民」就是海邊的貧民嗎?

看教材中這首詩的出處,選自《曹植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我找到了這本書的PDF版本。

其中,對「邊海」有注釋,但提示的是參見《辯道論》中「邊海」的注釋。找到《辯道論》,注釋邊海為「海島」。看來教材是依據這個版本進行的注釋。但是,《辯道論》中關於「邊海」的語境是這樣的。

「觀神仙於瀛洲,求安其於邊海」。這裡的「安其」說的是「安其生」,是傳說中東漢末年白日飛升的仙人。這個人在海邊得道而飛升,所以這句中的「邊海」注釋為「海島」「海邊」沒有問題,但是,能據此證明《梁甫行》中的「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中的「邊海」就也可以解釋為海邊嗎?

恐怕不能,因為這兩個語境並不完全相同。

我進一步查詢了兩本手頭有的關於曹植這首詩的古詩選本,一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餘冠英先生注釋的《三曹詩選》,另外一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林庚、馮沅君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

雖然都是名家注本,但卻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前者明確說這首詩是寫「海邊平民生活的困苦」,後者則說寫「邊海人民的貧困生活」。前者明確認定「邊海」就是「海邊」,而後者則迴避了這個問題,直接說「邊海」,也或許沒有把這當成一個問題。

那麼,「邊海」是不是就一定只能解釋為「海邊」呢?好像不能這麼簡單地理解。因為「邊海」與「海邊」的構詞方式不同。前者是並列式,與此相類的還有「邊鄙」「邊陲」「邊疆」等,兩個表示「邊界」的近義詞合成在一起,共同指代邊遠地區。而後者則是偏正式,是「海之邊」。

兩種完全不同的構詞方式,僅僅因為構成詞的兩個字完全相同,於是就混同起來,恐怕說不過去。

我又查找了其他工具書,?《古代漢語詞典》《辭海》《辭源》等均沒有收錄「邊海」這一詞條,在《漢語大詞典》中,收錄了這一詞條。

(註:因紙質版字太小,不清晰,故而用了網絡版)

在這本大型工具書中,雖然「邊海」的解釋也有「臨海」「海邊」等義項,但是,所舉例句語境清晰,證據堅實。

其中第五項,將「邊海」明確注釋為「邊遠」。並明確使用了《梁甫行》中的這個例句。

三國魏 曹植 《泰山梁甫行》:「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黃節 註:「《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疏引 孫炎 云:海之言晦,晦闇於禮義也。《荀子·王制篇》 楊倞 注曰:海謂荒晦絶遠之地,不必至海水也。然則此詩言邊海,謂邊遠耳。」 明 馮夢龍 《風流夢·二友言懷》:「先祖柳州公,與你家昌黎公,俱是飽學才子,卻也時運不利,一箇貶在潮陽 ,一箇貶在柳州,都是邊海煙瘴地方。」

這個注釋令人信服,所引用的例句以及解釋證據堅強有力。明確了「邊海」構詞的方式。古人認為陸地四周皆為海,故用以指僻遠地區。《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由此,「邊」與「海」意思相近,兩個意思相近的詞合成為一個詞,這樣的構詞方式,在從單音節轉化為雙音節時,非常常見。

那麼,有沒有可能曹植真的去過海邊,並在海邊寫下了這首詩呢?查閱各種資料發現,對於本詩的寫作背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曹植隨曹操北徵烏桓時所作,也就是《觀滄海》的同期詩作,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曹植在臨淄時所作。但所有說法,均無堅強證據,由此,「邊海」解釋為「海邊」,亦無堅強證據。

另外,從詩作本身的前後文來看,「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寄身於草葉」,「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等,也並未明顯是在說「海邊」。將「邊海」單獨抽取出來,望文生義地理解為「海邊」,顯然很不合適,反而理解為「邊遠地區」更好,不只是海邊的貧民,一切邊遠地區的貧民都包含在內,由此詩歌的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

在閱讀文言時,因為現代同形詞或者形近詞的幹擾,而採用現代的理解,偏離了古代的意思的情況比較常見。比如,「妻子依林阻」中的「妻子」,初學者很容易將其當成一個人(丈夫的配偶)來理解,而不會認為是兩種人(妻子和兒女)。

因為以上理由,個人建議教材的解說,不應該過於指實,不要直接說「詩人來到海邊,看到……」,而應該表述為「詩人看到邊遠地區的貧民……」

另外,在研究「邊海」這個詞的過程中,還注意到這首詩中的另外一個詞,「狐兔翔我宇」中的「翔」的注釋。

教材中的解釋是「自在地行走」,也有的注本中解釋為「遊」,這兩種解釋都說得過去,因為畢竟主語是狐兔,所以不能真的飛,因此,「翔」引申解釋為「自在地行走」或者「遊」都可以。

但是,我還看到了另外一個有意思的解釋。在教材所選這首詩的出處《曹植集校注》中,引用了高誘的《淮南子•覽冥訓》中的例句,將「翔」訓釋為「猶止也」。

將「翔」釋為「止」,乍一看全無道理可言,但細一琢磨,又不能不拍案叫絕。

一個字由本義擴展開來,可以引申為多個不同義項。本義與引申義,是漢字發展的「源」與「流」的關係,可能是近義的引申,也可能是反義的引申。

比如,「騫」的本義是「馬的腹部凹陷下去的一種疾病」,後來反向引申為「高」,又由「高」近義引申為「飛起」,今人起名用「騫」字,多取「高舉,飛起」之意。

回到「翔」字,「翔」本身是「飛」,反義引申為「止」,這從文字源流的角度可以解釋得通。

進入到「狐兔翔我宇」這個語境。固然從「翔」的「飛」之本義,結合「狐兔」這個主語,引申為「走」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反義引申,解釋為「止」,從語境上說,則更多了一層豐富的意思。

「宇」(房屋)本來應該是人之居所,但是,這裡現在成了狐狸和野兔自由蹦跳縱情嬉戲的樂園。拋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語境,如果狐狸野兔把人居之所,當成了自己的王國,不是訪客(自由地行走),而是就「止」於此地了,那又是什麼感覺呢?

結合前一句「柴門何蕭條」理解,是不是將「翔」理解為「止」,更增強了「蕭條」的程度呢?才能與這個「何」所形容的程度更為相配呢?由此我想到了《十五從軍徵》中的詩句:「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何其蕭條,何其悲涼啊!

詩無達詁。對於這個「翔」的注釋,教材中並沒有錯,但是,卻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一種解釋上。由此,想到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常常因為有考試的束縛,對文言詩文的教學唯教材是從,唯注釋是從的情況。注釋如何注,就要求學生如何解釋,一個字都不能錯,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不是這樣做也完全偏離了文言詩歌教學應有的本義呢?

關於「邊海」應該解釋為什麼更為合適,這個問題是武漢的初中語文老師「四柳書生」提給我的,這激發了我的探究熱情。昨天花了兩三個小時時間去查找各種資料,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又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我的年輕同事立冬老師,幫我找了很多資料,並且和我做了很多有益的討論。一併向這兩位老師致敬致謝。

通過這個探究,我最大的收穫是,在實踐中,更深刻地體驗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兩句話的妙處。

相關焦點

  • 統編版初二語文教材,對這首詩的解釋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
    統編版初二語文教材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誦讀,關於《梁甫行》的部分如下:教材在對這首詩進行解釋時,第一句就是「詩人來到貧困的海邊,看到了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憤之作。」讀了這句話,會產生一個疑問,詩人什麼時候來到「海邊」,依據在哪裡?如果從詩歌原文看,恐怕編寫者認定的依據是「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 這首不像詩的古詩,為何長期「霸佔」語文教科書第一首的寶座?
    一提起語文教科書,想必大家都有很深印象吧?那麼,還記得小學一年級我們接觸的第一首古詩是哪一首呢?如果不記得,沒關係,翻開當今統編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你就明白了。
  • 張春華: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評點課文設計特色及建議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已經全部投入使用,其「雙線組元」的整體架構等特點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同,評點批註等讀書方法的介入也是一大特色和亮點,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為語文學習方法滲透和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提供了重要的抓手。
  • 統編版中小學語文教材完成亮相 同學,今天你讀名著了嗎
    其實在沒有亮相之前,這套教材已經備受關注。這部分是因為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在語文教材編排中下猛藥,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其實,早在差不多一百年前,中文語文教材的最早編寫者葉聖陶先生就曾經說過,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篇,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
  • 新版四年級語文教材:兩首現代詩的解讀
    翻閱四年級新版語文教材,發現與蘇教版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首先是課文內容增加了兩課,由原先的二十五篇課文增加為二十七篇課文。同時新教材增加了兩首現代詩,減少了一篇古詩,由原先的四首古詩,變為三首,這樣的改變能豐富學生對不同文學體裁的了解。
  •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近義詞反義詞彙總(可下載)
    【四年級最清晰的課堂筆記可下載】新部編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課堂筆記【五年級最清晰的課堂筆記可下載】新部編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堂筆記【六年級最清晰的課堂筆記可下載】新部編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堂筆記【可下載列印】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內詞語全冊匯總【可下載列印】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課內詞語全冊匯總
  • 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近義詞反義詞彙總(可下載)
    【四年級最清晰的課堂筆記可下載】新部編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課堂筆記【五年級最清晰的課堂筆記可下載】新部編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堂筆記【六年級最清晰的課堂筆記可下載】新部編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堂筆記【可下載列印】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內詞語全冊匯總【可下載列印】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課內詞語全冊匯總
  • 統編版語文教材改革後,如何突破閱讀理解難關?
    雖然這一呼聲還並未得到落實,但可以看出語文在學科中的重要性愈來愈明顯。而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王文湛也曾提出,今後高考的區分度主要在語文。「得語文者得高考」的趨勢已在一步步踐行。語文學科之重遠遠不如語文學科之難。統編版語文教科書已經大幅度提高了閱讀的思辨性、複雜度和擴展度。
  • 這首寫在牆上的詩王安石被選入語文教材,因其唯美主義成為經典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是如此特別。這首詩是唐宋八每個人王安石的一首名詩,這首詩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是一首牆上的詩,據說是王安石拜訪他的朋友楊德時寫的。這首詩被選入六年級教材第二冊,但後來有人對卻這句話從教材教學中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先看看這首詩。
  • 小學統編版教材開始全面實施,快來看看有啥新變化
    從今年秋季學期起,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學4到6年級語文、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部換成了統編版。曾青豔是南寧市官橋小學6年2班的班主任和高語組組長,有著22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她告訴記者,統編版之前的語文教材更加側重知識性和工具性,而統編版的教材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趣味性和人文性的教學內容。
  • 統編版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對比研究
    在愛與關懷價值取向上,統編版選入13篇關於家庭價值取向的課文,這些課文又多表現親情方面。研究對比可以發現,兩版教材社會價值取向上都偏好於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揭露,尤其是對舊社會制度的批判。因此,在選文上出現了重合,如《故鄉》《範進中舉》《孔乙己》《變色龍》以及《我的叔叔於勤》五篇課文均被兩版教材選入。
  • 清代高鼎有幾首詩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為何說古詩《畫》並不完整?
    高鼎是清代後期詩人,其存世詩作並不多,但因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選用了他的一首詩《村居》而廣為人知,《村居》是七言絕句,頗有唐人之風,其詩如下: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新版語文教材又出錯?五年級小學生來糾錯,這屆小學生真不好帶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這一屆小學生真是非常優秀,不知道是不是統編版語文教材就是一版非常優秀的教材。前不久有小學生給課文糾錯,太陽烤乾了地球上所有的河,后羿射日,又跨過99條江河大海,這不是前後矛盾嗎?教材研究室的總編輯也出來發話:我們接受質疑,也會在新版本教材中進行修訂。2019年9月開學,將推廣的中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到底有什麼新變化呢?今天,又有五年級小學生出來糾錯了。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鷸蚌相爭》。
  • 教材教法丨溫儒敏:小學語文中「詩教」
    這兩者應當兼顧 (有時有所側重也是可以的),不可偏廢。比如,學生欣賞和學習《靜夜思》時,就不能只滿足於追尋和理 解李白作這首詩的背景、動機,以及詩中所表達的感情,還應當讓自己進入 「遊子」的角色,在詩作的引導下去想像與領受特別的情思,類似 「心靈的探險」,這樣自然可以獲得審美的愉悅。
  • 「新語文」難度增加,一年級就有《論語》!9月起中小學統編版教材...
    中國江蘇網訊 根據教育部規定,從今年9月份秋季學期開始,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將使用統編版教材。其中,語文教材的變化是大家最關心的。統編版教材和原教材究竟有什麼區別?學校、老師、學生如何應對?7月15日,記者進行多方了採訪。
  • 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分析與解讀(推薦收藏)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統編版語文1-6年級下冊教材分析與解讀!【建議轉發到班級群】2021年春期統編本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9年版)》為依據,吸收了語文課程建設和課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鑑了各地課堂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
  • 統編版語文7-9年級上冊學生用書(七彩課堂教材解讀)|可下載列印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統編版(部編人教))7-9年級上冊七彩課堂學生用書,含教材內容解讀+中考連結+教材課後習題答案+知識點分講匯總+單元測試卷+期中/期末測試卷;各位家長可以下載一份輔導孩子學習!以八年級上冊為例 全書共計254頁僅展示第一章節部分和答案部分如需電子列印版及全部匯總請拉至文末獲取領取方式為了方便教師、學生和家長查閱中小學教輔資料小編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編輯、發布這一系列的電子教輔
  • 今年9月小學初中語文一律用統編教材,有哪些重大變化?
    記者了解到,江蘇大部分小學三年級以上年級段正在使用蘇教版教材,今年9月將統一更換成統編版教材,新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閱讀量大大增加,強調核心素養與能力提升,古詩文篇目由原來的75首增加到129首。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建鄴實驗小學校長楊樹亞告訴記者,針對統編版教材的各級培訓早已開始,由楊樹亞、潘文彬、劉荃等七名江蘇省特級教師工作室聯合組成的「攀·燈」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團隊,已經進行了兩輪關於統編版教材的教研活動。
  • 詩經中收錄進新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一首詩,不妨先睹為快
    即將到來的九月,我國部分省市將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統編語文教材,古詩文的數量佔全部課文數的接近半數,其中古詩詞達到了33首。《詩經·邶風·靜女》入選於語文教材上冊的古詩詞誦讀部分。說回到今天的這首詩,說起來它在《國風》名篇中不是廣為人知的那一類,但又屬於好讀又易記的那一類。先來看看全文。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這位皇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只有一首寫入教材,網友:十分感恩
    根據統計,乾隆皇帝一生中一共寫了四萬多 首詩,這個數字十分誇張,可見他對於寫詩這件事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要知道,中國著名詩集《全唐詩》裡面一共才收錄了四萬多首唐詩,這些詩可是差不多三千多位詩人共同寫的。不過這只是打個比方,乾隆的詩和那些被收錄的唐詩可沒什麼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