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漢大學傳奇建築群,看近代中國最美學校如何「無中生有」

2020-12-15 北晚新視覺網

「這個學校完全是從無中生有,好像在白紙上做文章一樣,完全系由理想而實現的。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李四光

作者:孫小寧

《珞珈築記》資料圖

九月新生入學季。又一撥莘莘學子,邁進了憧憬中的大學校園。每一座校園都深藏歷史,而這歷史,又在不斷的歲月回望與史料梳理中得以被重新發現。尤其是當把目光從歷史中的人轉到歷史中的校舍建築時,又會有另一種路徑被打開,另一段隱而不彰的歷史被揭示出來。今年,一本有關武漢大學建築創建史的學術著作《珞珈築記》出來,就為我們再次刷新了對大學校園的認知。這本書的主體是建築本身,作者更將「建築」作為一種「活動的過程」來觀照,我們由此一步步窺到了它從初起動議到選址施工,再到最後完成的整個過程,這其間,閃動著一些政壇人物、一些民國教育家的身影,還包括幾位中外建築設計師、地方施工商與工程隊,一組組民國眾生相的背後,隱藏著近代中國的教育發展軌跡,以及中國近代建築衍變中的觀念碰撞。

武漢大學,歷史上享有「近代中國最美學校」的美譽,其大學校址,座落於九省通衢的武漢武昌區。如書中所指,它不僅以風景的美麗著稱,而且初創軌跡也完全不同於近代史上那些同樣著名、卻是在舊有學堂基礎上改建起來的大學,也不同於背負著推廣近代教育、啟發民智以達到普及福音目的的教會大學,它之令人感嘆,一方面如蔡元培先生所說:「中國三十年來,有新式大學後,總計全國大學約百數十所,多因過去歷史關係,雖時時改革,總不如武大之與舊歷史一刀截斷,重新創造之痛快。」另一方面,也因為它在無中生有的過程中,一波三折。更特別的是,從一開始,這所大學就被當時的教育部寄寓了超越於地方院校意涵的教育理想。正因此,參與建設的諸多有識之士,也都深懷著「努力建設這個武大,就是要做一個榜樣給國人看,讓國人認清楚,建設並不是不可能或太難的事」的宏願力促此事。此間,美國建築設計師開爾斯的獲邀加入,又在其選址的最初,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讓人窺到中國建築近代發展進程中,一些有意味的中西實踐。

如何成就一座理想校園的理想面貌,昔日的教育先賢們,其實是把一種理想的教育理念融注在建築與環境當中。這些寶貴的思想,仍需要今人慢慢梳理、還原,並不斷思考借鑑。

歷史校園中的理學院

武大風景雖然有名,但對於歷史建築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孫小寧(以下簡稱孫):作為同為武大畢業的學生,我不得不說,我對於有關母校的這本書,有著特別的興趣。只是因為畢業後只回去過一次,記憶中保留,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校園印象。中國的著名大學,不乏有人做校史研究,但這本書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校史。首先,它確實為出入武大校園的學生解了一些深層的疑問——為什麼這座校園,與別的校園如此不同。這個選址也太優越了吧,恰好就在又有山又有湖的地方?記得那個很有年代感的「國立武漢大學」校門,我們上學那會兒並沒有立在大學門前,而是離它有一定距離的街面上……當然,除了這初步的答疑,書中的諸多脈絡線索提示,一座校園與一座城市,與中國大學教育、乃至近代史都有著密切關係。從校園的建築本體入手研究,應該說還是需要專業門檻的。想請你先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你的專業、你對這件事興趣點的開始,或者說,在涉獵了以前諸多歷史文本之後,引發你更進一步研究的線索或者不滿是什麼?在這項研究中,你的優項是哪些,短板又是什麼,你怎樣克服它們?

劉文祥(以下簡稱劉):謝謝。我是2007年進入武漢大學的,隨後在武大求學整整十年,2017年博士畢業。我的本科專業是人文科學試驗班,這是武漢大學1993年在全國首創的一個嘗試打通文、史、哲的人文科學寬口徑本科專業。它培養了我對人文科學的熱愛,且擁有了一些更為寬闊的視野。大學本科期間還在華中科技大學輔修了建築學雙學位。建築學看似與我的本專業相隔甚遠,但歷史建築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事實上與歷史學研究是密切相關的。我覺得,從歷史學研究者的角度來觀察和研究建築史,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和發現。

來到武漢大學學習,使我得以進入到一個每天耳濡目染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絕佳案例中去,作為一個對建築歷史與文化感興趣的人文學科學生和歷史學研究者,對這些建築發生超過一般遊客和旁觀者的興趣,是很自然而然的事。然而當我走進圖書館,去翻閱已有的關於這些建築的研究成果時,便立刻發現它們不僅數量少,而且研究深度和廣度都遠遠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這其中,也有很多在我看來純屬主觀臆測甚至穿鑿附會的內容,比如有些文章把李四光甚至美國建築師開爾斯等人寫成近乎風水先生,說他們當年在武大的選址和建築設計上有諸多風水考慮,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又比如我在書中提到過的,武大老文學院和法學院兩棟建築屋頂造型上的細微差異,過去被演繹為「文採飛揚」和「法理嚴肅」,這一說法我很早便生懷疑;再比如關於主持武大設計的那位美國建築師開爾斯,關於他的信息少之又少,甚至沒有一張照片,等等。我開始意識到儘管武大的風景舉世聞名,這些民國校舍建築早已不乏知名度,但其作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案例,在學術研究層面上還存在很大拓展空間。於是我便開始去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一開始還只是個人興趣層面,後來逐漸把它當成了一項重要工作來做,以致最終形成了我的博士論文選題和今天的這本拙作。

近水樓臺先得月,在武大長期求學的經歷,加上得到了武漢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各位領導和老師的大力幫助,得以深度挖掘其中館藏的許多尚未公開出版的民國時期國立武漢大學歷史檔案,以及當時的原始建築設計圖紙等珍貴資料,這些都是其他研究者一時無法具備的研究條件和基礎。在攻博期間我還曾前往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學了一學期,在臺灣也查閱了一些重要資料,比如武大旅臺校友會的會刊《珞珈》雜誌,在大陸地區就無法完整看到早期的部分。再者藉助於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的日益發達,在當前歷史學研究中,史料的檢索搜集能夠做到比以往更快、更廣、更全面,比如我並沒有去到美國、英國等國家,但在書中使用了許多這些國家有關機構收藏的檔案、書刊、影像等史料,這應該說是我所處的時代所給予的幸運。

武大校舍,作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一個特殊案例

孫:雖是以武大建築入手,但正如我們書中所見,你其實還涉獵到國內各大名校的建築,因此讓我們看到中西建築文化交流史中重要一頁。上世紀一些西方建築家在中國的實踐蹤跡。從這個建築歷程來看,武大的建築群,處在其中的哪個階段,是彼此的建築理念、手法磨合到了相對成熟期的成果嗎?這裡面是否也包涵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進程中的文化覺醒?

劉:正如我在書中分析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在近代的復興和傳承演變,是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一個重要的命題,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近代歷史進程,更同元明清以來的中西建築文化交流有著深度的歷史糾葛。

在這個過程中,有過幾個不同的階段,比如早期是傳教士的摸索和嘗試,後來開始有外國建築師在其中主導,再往後是中國本土建築師的加入,乃至於來自中國政府官方和社會的力量也參與其中。從大線條的角度看,各個階段或許可以歸納出一些各自的特點,但近代中國的歷史圖景,事實上是一個範圍極為遼闊、內部差異性極大的狀貌,基於少數案例而呈現出的「線條」或「規律」,未必能完全套用於其他全部的案例。

我認為,武漢大學即是這樣一個有著許多特殊性的案例,從時間上看,它其實已經比較晚了: 1929年才開始設計,1930年動工,二期工程的主要建築是1930年代中期才進行的設計,在此之前十來年,眾多教會大學已經進行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新校舍建設運動,並在其中進行了諸多有關中國民族形式大學校園建築風格的嘗試,還湧現出了像亨利·茂飛這樣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師。與武大珞珈山校園設計和興建的同時期,在國民政府官方的大力倡導下,全國公共建築領域則正在發生著第二場民族形式復古運動——「中國固有之形式」。然而,武大的建築在我看來,既不是這一時期完全典型的官方「固有形式」運動的產物,也不是完全循著此前教會大學新校園建設運動中所探索出的某些路數而繼續發展而來的。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比如地處武漢這樣一個內陸城市,建築師開爾斯個人的一些特點等,而具有了種種獨特的特徵。我想,不能因為它的設計和建造年代相對較晚,而簡單把它視為是一個「相對成熟期」的作品,事實上,它布滿了許多歷史的裂痕,這些裂痕背後是近代中國民族形式建築復古運動所始終難以克服的一些技術性乃至文化性的困境。關於這些方面,我在書中已有比較詳細的分析。

這一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潮崛起是毋庸置疑的,武大在找到建築師開爾斯以前,就已經確立了新校舍建築風格要採用民族形式,也正是因為這個預設的基調,才會找到開爾斯。但在珞珈山校園具體的建築設計過程中,校方可以說是放手讓設計師類充分發揮和施展的。

1932年11月胡適與武漢大學部分教職員工

「一座充滿了一個新的好的大學」為什麼建成在武漢?

孫:一所大學不是從舊學堂改造而來,而是從重新的選址找地規劃開始,這無疑是武大不同於多數名校的歷史發展之處。因為不同,所以有特別的意義,你覺得它體現在哪些地方?另外,當時有識之士所懷抱的那個理想——「創建一個新的好的大學「——我們不妨猜測,在中國的其它地方也許也有人有志於此。為什麼在那個時期,在武漢這座城市,這個理想實現了?而不是在別的什麼地方?

劉:為什麼在武漢?確實,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而這也和第一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武漢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明星城市,這裡不僅是近代中國內陸最早開埠的通商口岸,誕生了漢口這樣的繁華大都會,還曾經在晚清張之洞治鄂時代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近代工業化進程和新式教育起步發展進程,在中國近代城市史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篇章。但聚焦在高等教育的物質建設層面,我們就會發現在珞珈山校園營建以前,武漢在全國是很落後的,特別是國立省立的官辦大學,沒有一所像樣的校園。所以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武漢由於過去的基礎實在太差,新的武漢大學急需一所好的新校園來改善辦學環境,這是其得以在國民政府時代伊始就開始規劃和營建,從而在全面抗戰爆發前贏得了較長時間,得以基本建成珞珈山新校園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其他地方確實也有一些國立大學已有這樣的計劃,如南京的中央大學等校,但後來由於抗戰爆發,這些計劃未能實踐。在近代中國,國立大學中得以在抗戰前基本建成的從零開始的新校園工程,只有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兩個案例,對於武大來說,其中確實有許多當時無法預知的幸運成分。

孫:從你的記述來看,武大新校址的選址,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這中間不乏觀念的碰撞。這碰撞中的細節有許多可堪玩味。尤其最後,周鯁生先生關於選址郊外所發表的講話特別有辯證意義,即:既看到「我們的大學系新創,基礎未固,恐怕不惟不能影響社會,還會被社會同化,所以要遷移。」又,「雖然建設在離開社會的山野,我們究竟不是與現實社會絕緣,我們不要忘記了我們社會的使命」。如果將這個理念放到今天的大學教育一環中檢視,你覺得今人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借鑑?

劉:武大並不是一開始就明確了在東湖珞珈山這裡建設新校園的計劃的。在大學籌備的最初階段,是由湖北教育當局在負責,當時的計劃遠沒有後來宏大,只打算沿用城內一處晚清以來遺留下來的舊校舍(兩湖書院舊址)。但是當時全國教育當局的最高主事者——大學院長蔡元培,對武漢大學有著很高的期待和不凡的定位,他後來委派了幾位他在北京大學的老同事來武漢參與籌備武大,把這所大學的學術定位進行了提升,其中一位籌備委員,就是提出武大要在城郊建新校舍的李四光。至於最後一步選址的微調,則是與美國建築師開爾斯有密切關係——由山南平地調整到山北丘陵地帶,是開爾斯對於新校舍以學院為單位組團式布局的規劃思路下的必然選擇。

高等教育和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歷來是一個重要命題。在我看來,大學既應該是一座象牙塔,又不能只是一座象牙塔。大學是精英知識分子和前沿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它天然帶有精英性,精英本身並沒有錯,大學也不應一味強調去精英化。但是大學不能關起門來和社會絕緣,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於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我想無論何時,大學都應該要學會把握好這一辯證關係。

孫:再進一步理解,大學也不可能是座象牙塔。因為就其選址到建成,其實已經與時局、與商業、與周邊百姓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你的書中對這些,做了許多細緻而一手的發現與研究,這中間,又有哪些你覺得特別值得今人尤其是今天的大學教育人士思考回味?

劉:對武漢大學校園的既往研究還很不夠,所以這本書裡很多問題,只能是我從原始史料入手,進行原創的分析和研究。比如我完整翻閱了民國時期珞珈山校園總共261份地契,對每份地契的信息進行了統計,還通過原始檔案,完整還原了珞珈山校園徵地過程和其中發生的種種糾紛。又如我通過原始圖紙等檔案,發現了美籍華裔建築師李錦沛曾在1930年深度參與珞珈山校園總體規劃和幾棟重要校舍建築的設計工作,由這一條線索入手,進一步分析了中山陵建築風格對珞珈山的外溢影響等問題。

我在書中第五章第三節,分析了珞珈山這些民國校園建築的許多缺陷和不足。許多建築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削足適履,在功能上做出很大犧牲,留下了深刻教訓。我想,對於現在的大學校園建設,這是個很值得汲取的教訓。再比如在第四章關於建設經費的分析中,我發現其實武大雖然名為「國立」,但在珞珈山新校舍的建設經費中,來自湖北省的地方經費,其實超過了中央撥款數。對於在非首都城市的國立大學而言,如何處理好與地方政府和社會的關係,得到地方的有力支持,是一個關係到大學興衰的重要問題,對今天的京外部屬高校而言,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三十年代在武漢大學女生宿舍自習的女生

幾經變遷中的武漢大學也曾在東湖風景區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孫:建築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中,包括校園本身。所以我在閱讀中,還是覺得,書中的校園,與自己記憶的校園有出入。以你的眼光,差異有多大。也就是想讓你界定,你所言說的那個校園,大概到什麼年代止。脫開這本書,從今天眼光看,武大校園的變遷,經歷了幾次?其間,重大的校園格局改變又有哪幾次?

孫:我的書主要關注的是抗戰西遷前的珞珈校園,也就是從1928年底開始醞釀選址,到1938年武漢淪陷,同時有部分內容關注到抗戰復員後的情況,即1946年到1949年間的情況。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部分,沒有涉及。應該說,1950年代以後珞珈山校園發生了很多大的變化,進入那個時代以後,民國時期留下的很多城郊的大學校園都發生了類似的變化。有的校園被分解成幾部分,由不同的院校分別使用,有的學校搬離了原址,新的學校搬進來,更多的是校園內有了新的規劃思路,建築風格也發生很大變化。相對來說,武大是幸運的,因為儘管在院系調整中學科結構變化很大,但武漢大學這個名字還在,校園也還在珞珈山沒有搬走。不過最大的一個變化是獅子山以北到東湖南岸這一帶地區,即民國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農學院建築群和各種實驗場的所在地,新成立了武漢水利學院(後來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規劃了一個蘇聯模式的新校園,建造了許多新建築。雖然這個學校後來又重新合併回了武大,但這段歷史給珞珈校園格局帶來的改變已是事實。又比如80年代建成的楓園宿舍區和2000年前後建成的文科區,把校園東部這個原來很荒僻的角落開發了起來,也改變了校園的一些格局。

孫:讀最後一章感覺最輕鬆,但同時又感到這像是你這項研究的延伸。將武大與東湖風景區的發展放在一起考察,是什麼樣的深意?

劉:國立武漢大學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關係,是拙作關注的一個重要線索之一。探討武漢大學與東湖風景區的關係,是我特別強調的一個前人不太注意的視角。今天的東湖也是武漢的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這片水域浩淼的城中湖,代表了武漢「大江大湖」的城市特質,也是武漢最重要的風景名勝區之一。雖然武大就在東湖邊,但因為不在今天東湖風景區的界限內,既往講到東湖風景區的歷史和文化,往往不太強調武漢大學的部分。但我通過史料回到民國時期,就可以看到在武昌東湖從一片普通的城郊荒澤演化為一個風景遊憩地的最開始,武漢大學扮演了極為重要和核心的角色,我在書中明確提出武漢大學是東湖風景區建設的主要拓荒者之一,對東湖風景區日後的交通格局、人文積澱、建築風格等方面都發生了深遠影響。武漢東湖風景區的建設思路,過去一些年曾有過幾種不同的選擇,比如曾經很強調楚文化元素,在景區建設中特別強調這方面的景點建造,最近一些年又主要突出「生態風景旅遊」的概念。我覺得,東湖大氣磅礴的自然風光是她最主要的特色,自當突出,而在歷史文化方面來說,應該重點挖掘近代湖畔大學文化,珞珈山才是近代東湖風景區早期開發過程中的風景核心和文化核心,這也是提供給今後武漢東湖風景區開發建設一個個人的思路和建議。

孫:讀這本書,讓人意猶未盡。感覺武大還有很多地方值得人再探究下去,你還會繼續嗎?

劉:確實,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命題,以武漢大學為切入的角度和視角,還可以有很多路徑去觀察和研究近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思想等方面。我的書只是以校園建設這個小部分為一個小小的角度切入,做了一點拋磚引玉的工作而已。在武大與近代湖北和武漢地方社會政、商、民各界之間的互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聯和影響等方面,我還有興趣繼續關注和研究下去。

原標題:武漢大學建築中照見歷史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8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美大學是武漢大學還是廈門大學,沒想到網友這麼說
    每年都有評選中國最美大學的活動,武漢大學好廈門大學呼聲很高,有網友說什麼最美大學,不過是浪得虛名而已,也有網友說武大和廈大確實很美,不過沒到最美的地步,中國很美的大學多了去了,比如中山大學、蘇州大學等,還有網友說不管別人怎麼說,武大和廈大就是自己心中最美的大學!
  • 中國七大最美大學排名,清華大學第六,北京大學第三,第一是它?
    中國七大最美大學排名,清華大學第六,北京大學第三,第一是它?3、北京大學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而建立的學校,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
  • 武漢的春色都藏在這!中國最美的櫻花大學,還有著百年滄桑歷史!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武漢的春天格外的美麗,武漢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歷史名城,它還有一座名校——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第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還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得「重點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是萬千莘莘學子的大學夢想校園啊!
  • 中國最美大學,2020排行榜,看有你學校或有你想去的學校嗎?
    TOP 1 武漢大學優美風景+古樸建築有著百餘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坐落在東湖之濱的武昌珞珈山,校園以優美的自然風景和古樸典雅的建築群而享譽海內外。一到每年的三四月份,這裡的櫻花盛放,去不了日本,來一趟武漢大學也是不錯的!
  • 五一遊學:感受中國最美大學,給孩子種下求學的種子
    所以想讓孩子一起去看看大學,也是要做功課。去大學不需要太多,重點還是要能夠把大學裡的景點建築與歷史傳統,與求知精神結合起來!如果有開放的校內歷史觀博物館也是很有必要進去看一看的!因為單純的到大學轉悠實際上是很無聊的事情。所以在學校選擇上,可以首先選擇家長熟悉的或者有一定淵源的大學。
  • 這些近代建築群,藏著重慶大學80多年的記憶
    曬文化、曬風景,日前,在沙坪垻區播出的雙曬大片中,那一閃而過的近代建築群引來關注。是的,那就是聞名遐邇的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早在兩年前,重慶大學近現代建築群就入選了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今年,重慶大學即將迎來90周年校慶,校園裡,古老的建築旁,總會迎來打卡留影的校友,在這些建築的背後,也有振奮人心的故事……理學院重慶大學第一座教學樓重慶大學理學院位於重大A區校園內,建於1930至1933年,屬於中國式建築風格,由沈樊德設計。
  • 2019中國最美大學排行榜,看完美哭了
    在今年最美大學打call環節,河大一度佔據絕對優勢,不料最後被湖大反超,錯失一大衝冠籌碼,以微弱差距屈居第四。TOP 3:湖南大學湖南大學傳承著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的文化底蘊,建校百年至今留存的建築群——二院、科學館、大禮堂、老圖書館……構成了湖大校園古樸典雅的氣質。身在湖大,樹木蔥鬱,碧瓦紅牆,一步一景。
  • 中國四大環境最美大學,網友:做夢也想去
    看過了環境最差大學,再來洗洗眼睛,全國環境最美大學宿舍排行榜出爐,希望你的學校也在裡面。武漢大學配圖來源於網絡,如侵立刪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是中國著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武漢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建設高校,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近代中國建立最早的國立大學。
  • 武漢大學,中國最美大學,你喜歡嗎?
    百年武大 歷史悠久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後歷經方言學堂、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等時期,於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2000年,學校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 哈工大建築群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最美大學校園TOP5之一
    好大學就是不一樣,教學質量和科研實力非常厲害,而且學校的建築都是世界建築遺產呢。11月24日,「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入選名錄公布了100個建築,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群入選名錄。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群包括了哈工大博物館和哈工大原學生宿舍。
  • 我為什麼選擇武漢大學?
    我之所以選擇武漢大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武漢大學是中國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學校坐落於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省武漢市。這裡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洋務運動的試驗區,辛亥革命的首義城,我國中部最具輻射力的大都市。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綜合性大學,迄今已有128年的歷史。
  • 沈祝三與武漢大學
    謝振聲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是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一個精美絕倫的傑作,蜚聲海內外。其主要承建者就是沈祝三先生的漢協盛營造廠。  沈祝三(1877—1940)出生於鄞縣。曾在家鄉讀過幾年私塾,因家庭生活困難,便去學木匠活。
  • 2020中國最美大學排行榜
    小新同學歷時一個月,綜合44771張投票的角逐,2020年度中國最美大學正式出爐了!今年,在往屆評選的基礎上,我們新設了「十大最美獎項」:最美大學之最有力量大學、最值得期待大學、最後浪大學、最令人驚喜大學、最「別人家的大學」、最強逆襲大學、最「文體兩開花」大學、最寶藏大學、最高能大學和綜合人氣最高的最受矚目大學。
  • 我國「最美」的兩所大學,風景獨特,第一所在國內無人不知
    其實大多數學生在選擇大學時,都會首先考慮學校的綜合實力,地理位置和校園環境是不是自己所心儀的。要說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三所大學,那麼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那麼,你知道我國最美的兩所大學是哪所嗎?
  • 中國最美校園之一「武漢大學」 行走中國之美好武漢(組圖)
    今天帶大家去的是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985工程」、「211工程」;被《Science》期刊列為「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
  • 中國最美大學2:明明已經實力爆棚,卻偏偏還要顏值出眾
    上周的「中國最美大學:風景區裡上學,下了課就想談戀愛」一文受到很多小夥伴的喜愛和討論,也收到很多小夥伴自己心中最美大學的分享,突然發現,原來中國有這麼多美麗的大學,非常感慨。、東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是評論區裡呼聲最高的最美大學,這些大學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學,向來聲名遠播,美名遠揚,今天小編想跟大家分享另外幾所很美但略小眾的大學,何不趁著假期來個最美大學校園遊?
  • 盤點中國十大最美高校,看到第一,愛了
    大部分準大學生在填報志願高校時,除了看分數、專業強度、碩博點等等,再有就是看這個大學的環境了。那麼小學士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小學士心目中的中國十所最美大學。看看有沒有你的菜呢。10.臺灣大學臺灣大學成立於1928年,原為日本統治時期所建立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臺灣光復後,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 學子們的最愛|中國最美的大學
    03武漢大學東湖之濱,珞珈山上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清華、北大的湖光山色和老建築在中國算是很有名氣了不過,武漢大學的校園風光魅力更甚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hóng),武漢大學有著百餘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坐落於東湖之濱的武昌珞珈山建築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氣勢磅礴校園以優美的自然風景和古樸典雅的建築群著名宮殿式的建築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輪美奐是中外校園中絕無僅有的孤例
  • 中國最美的大學,名人盛出,北京大學只排到了第四名
    很多人對自己的學校充滿了感情,每年有空都會回去看看當年自己的教室,當年的老師。大學選得好,就不會白交錢,大家都說考得不好沒關係,要選一個好看點的學校,讓自己心情愉悅一點。所以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美的學校。武漢大學,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學,也是近代中國建立最早的國立大學,已經有一百多年的建校歷史了。
  • 中國十大最美校園(第一期)
    小編也是這樣,近幾年在各地旅遊總要去當地的大學校園逛逛。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國內的十大最美校園,由於篇幅限制便分成幾部分來介紹。一.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簡稱「武大」,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985、211工程高校。武漢大學起源於張之洞(清)在武昌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歷史更迭變成現在的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