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文化、曬風景,日前,在沙坪垻區播出的雙曬大片中,那一閃而過的近代建築群引來關注。是的,那就是聞名遐邇的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早在兩年前,重慶大學近現代建築群就入選了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今年,重慶大學即將迎來90周年校慶,校園裡,古老的建築旁,總會迎來打卡留影的校友,在這些建築的背後,也有振奮人心的故事……
理學院
重慶大學第一座教學樓
重慶大學理學院位於重大A區校園內,建於1930至1933年,屬於中國式建築風格,由沈樊德設計。
「工」字形平面,中軸對稱,總體為雙層帶閣樓,層次為重簷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較陡,建築外立面遵循中國古典建築樣式,翹角飛簷,但內部結構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它見證了沙磁文化區諸多重要事件。」重慶大學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1938年2月6日,重慶沙坪垻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理學院二樓的教員休息室舉行,會上宣告了「沙磁文化區」的成立。
重慶大學校史記載,1929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首期預科兩個班級在菜園壩楊家花園舉行開學儀式,宣告重慶大學成立。同時並選舉劉湘為重慶大學首任校長,並選定沙坪垻為重慶大學永久校址。發布《重慶大學成立宣言》:「人類之文野,國家之理亂,悉以人才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後事業日新,然後生機永暢。世界所以進化無疆,國家所以長存不敝,胥賴於此。」1933年,重慶大學由菜園壩遷入現今地址重慶沙坪垻,並建立第一棟教學樓——理學院樓。
據了解,理學院是民國時期中國建築師探索中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例證。此外,作為重慶大學第一座教學樓,也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工學院
著名無線電專家馮簡曾在這辦公
漫步校園,沿著重大嘉陵江的臨江路邊,可以看到一座用條石砌築,仿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它便是重慶大學工學院樓。目前,這棟樓已作為教學樓。
重慶大學校史記載,該建築坐南朝北,面闊42.7米,進深12.2米,建築面積2456.56平方米,整棟建築古樸大方。
「重慶同時期建築中較為少見,為研究重慶近代建築的發展演變及西方建築風格對本地建築的影響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重大校史及重慶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珍貴史料。」重慶大學檔案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抗戰時期,著名無線電專家馮簡便在工學院大樓辦公。該負責人介紹,歷史上,工學院在日機轟炸中3次遭遇破壞,現雖已修復多年,工學院建築在新舊材質契合線上仍有著當年的痕跡。
據介紹,該校75周年校慶時,校友們捐建在工學院大樓身後的大轟炸紀念碑,這是一塊用殘埂斷牆壘築的石碑,石碑用陰刻的金色文字記錄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七七抗戰大禮堂」
入選新一批重慶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大學A區後校門旁,一棟黃色牆體、灰色瓦頂的老建築臥立在幾棵大樹下。你或許不知道,這是已歷經近80年風雨的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就在前不久,這棟建築成功入選重慶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七七抗戰大禮堂」舊址,整個建築呈矩形,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式,其採用傳統的小青瓦屋面,紅色門窗配以拱門、陽臺,素雅端莊,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抗戰期間,國立中央大學內遷重慶,但堅持辦學,在重慶大學校園內建設新校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這棟禮堂建築,佔地1778.33平方木,建築面積1138.43平方米。
重慶大學校史記載,從1937年至1946年,重慶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攜手辦學,兩校師資互聘、學分互認、資源共享。這期間,因辦學需要,「七七抗戰大禮堂」啟動修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學返回南京後,「七七抗戰大禮堂」留給了重慶大學作為禮堂使用。
「大轟炸中,重大人和中央大學師生們沒有放棄教學科研,自己動手挖防空洞,建地下實驗室。每逢空襲,學校防護團就發出預備警告,師生們迅速返回防空洞繼續學習。大多上午10點進防空洞,下午5點出來。同學們習慣了在防空洞餓著肚子睡覺、讀書、下棋、戀愛甚至吵架。」重慶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禮堂為紀念「七七事變」而得名,也叫松林坡禮堂。據了解,馬寅初、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歷史名人曾來此演講及參觀訪問。
寅初亭
一磚一瓦記載過往歷史
在重慶大學A區校園內,走出黃牆黑瓦的第五教學樓,一片蒼翠的樹林映入眼帘。這片林子被冠以「梅嶺」的美名,林中的寅初亭,常常有人在這裡閒坐。寅初亭是重簷六角,攢尖頂,正六邊形,樣式很普通,但它濃縮了一段歷史,在重大師生心中,光芒四射,它已成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寅初亭的一磚一瓦,記載著過往的歷史,訴說著馬寅初先生的往事。馬寅初生於1882年,先後在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中央大學任教。
「這樣一位文化巨人,他與重慶大學頗有淵源——馬寅初曾在重慶大學任教,並且是重慶大學商學院的首任院長。」重慶大學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1938年,馬寅初受聘於重慶大學,並一手創辦了重慶大學商學院,自任院長兼教授。「1941年3月30日,重慶大學商學院學生,以慶祝馬寅初六十壽辰為名,舉行著名的『遙祝馬寅初六十壽辰大會』。」該負責人介紹,就在這次祝壽會上,大家倡議集資興修「寅初亭」,得到熱烈的響應。之後,「寅初亭」在重大校園梅嶺建成,亭上還有馮玉祥將軍親題的「寅初亭」匾額。今年5月,重慶大學師生根據馬寅初的真實故事原創話劇《寅初亭》,一字一詞,將歷史重現。
文字齋
被學生票選為「重大十景」
文字齋在重慶大學A區內,是一排朱簷青瓦清代風格的平房建築,屬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軸對稱。磚木結構,穿逗式梁架,建築面積873平方米。
據介紹,文字齋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曾是重慶大學高年級學生宿舍和重大教師宿舍,後門可直接眺望嘉陵江。文字齋前花草樹木的幾何圖案美也被重大學生票選為「重大十景」之一。
「文字齋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式建築,整組建築外立面遵循中國古典建築樣式,翹角飛簷,但內部結構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民國時期中國建築師探索中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例證。」沙坪垻區文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張夢蝶 林翠珍/文 畢克勤/圖 部分圖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