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近代建築群,藏著重慶大學80多年的記憶

2020-12-15 中國網

曬文化、曬風景,日前,在沙坪垻區播出的雙曬大片中,那一閃而過的近代建築群引來關注。是的,那就是聞名遐邇的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早在兩年前,重慶大學近現代建築群就入選了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今年,重慶大學即將迎來90周年校慶,校園裡,古老的建築旁,總會迎來打卡留影的校友,在這些建築的背後,也有振奮人心的故事……

理學院

重慶大學第一座教學樓

重慶大學理學院位於重大A區校園內,建於1930至1933年,屬於中國式建築風格,由沈樊德設計。

「工」字形平面,中軸對稱,總體為雙層帶閣樓,層次為重簷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較陡,建築外立面遵循中國古典建築樣式,翹角飛簷,但內部結構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理學院現狀

「它見證了沙磁文化區諸多重要事件。」重慶大學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1938年2月6日,重慶沙坪垻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理學院二樓的教員休息室舉行,會上宣告了「沙磁文化區」的成立。

重慶大學校史記載,1929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首期預科兩個班級在菜園壩楊家花園舉行開學儀式,宣告重慶大學成立。同時並選舉劉湘為重慶大學首任校長,並選定沙坪垻為重慶大學永久校址。發布《重慶大學成立宣言》:「人類之文野,國家之理亂,悉以人才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後事業日新,然後生機永暢。世界所以進化無疆,國家所以長存不敝,胥賴於此。」1933年,重慶大學由菜園壩遷入現今地址重慶沙坪垻,並建立第一棟教學樓——理學院樓。

歷史上的理學院

據了解,理學院是民國時期中國建築師探索中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例證。此外,作為重慶大學第一座教學樓,也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工學院

著名無線電專家馮簡曾在這辦公

漫步校園,沿著重大嘉陵江的臨江路邊,可以看到一座用條石砌築,仿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它便是重慶大學工學院樓。目前,這棟樓已作為教學樓。

工學院

重慶大學校史記載,該建築坐南朝北,面闊42.7米,進深12.2米,建築面積2456.56平方米,整棟建築古樸大方。

「重慶同時期建築中較為少見,為研究重慶近代建築的發展演變及西方建築風格對本地建築的影響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重大校史及重慶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珍貴史料。」重慶大學檔案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抗戰時期,著名無線電專家馮簡便在工學院大樓辦公。該負責人介紹,歷史上,工學院在日機轟炸中3次遭遇破壞,現雖已修復多年,工學院建築在新舊材質契合線上仍有著當年的痕跡。

據介紹,該校75周年校慶時,校友們捐建在工學院大樓身後的大轟炸紀念碑,這是一塊用殘埂斷牆壘築的石碑,石碑用陰刻的金色文字記錄了重大那段烽火中的故事。

曾經的工學院

「七七抗戰大禮堂」

入選新一批重慶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大學A區後校門旁,一棟黃色牆體、灰色瓦頂的老建築臥立在幾棵大樹下。你或許不知道,這是已歷經近80年風雨的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就在前不久,這棟建築成功入選重慶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七七抗戰大禮堂」舊址,整個建築呈矩形,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式,其採用傳統的小青瓦屋面,紅色門窗配以拱門、陽臺,素雅端莊,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抗戰期間,國立中央大學內遷重慶,但堅持辦學,在重慶大學校園內建設新校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這棟禮堂建築,佔地1778.33平方木,建築面積1138.43平方米。

「七七抗戰大禮堂」現狀

重慶大學校史記載,從1937年至1946年,重慶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攜手辦學,兩校師資互聘、學分互認、資源共享。這期間,因辦學需要,「七七抗戰大禮堂」啟動修建。1946年11月,中央大學返回南京後,「七七抗戰大禮堂」留給了重慶大學作為禮堂使用。

「大轟炸中,重大人和中央大學師生們沒有放棄教學科研,自己動手挖防空洞,建地下實驗室。每逢空襲,學校防護團就發出預備警告,師生們迅速返回防空洞繼續學習。大多上午10點進防空洞,下午5點出來。同學們習慣了在防空洞餓著肚子睡覺、讀書、下棋、戀愛甚至吵架。」重慶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禮堂為紀念「七七事變」而得名,也叫松林坡禮堂。據了解,馬寅初、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歷史名人曾來此演講及參觀訪問。

曾經的「七七抗戰大禮堂」

寅初亭

一磚一瓦記載過往歷史

在重慶大學A區校園內,走出黃牆黑瓦的第五教學樓,一片蒼翠的樹林映入眼帘。這片林子被冠以「梅嶺」的美名,林中的寅初亭,常常有人在這裡閒坐。寅初亭是重簷六角,攢尖頂,正六邊形,樣式很普通,但它濃縮了一段歷史,在重大師生心中,光芒四射,它已成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寅初亭的一磚一瓦,記載著過往的歷史,訴說著馬寅初先生的往事。馬寅初生於1882年,先後在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中央大學任教。

「這樣一位文化巨人,他與重慶大學頗有淵源——馬寅初曾在重慶大學任教,並且是重慶大學商學院的首任院長。」重慶大學檔案館相關負責人介紹,1938年,馬寅初受聘於重慶大學,並一手創辦了重慶大學商學院,自任院長兼教授。「1941年3月30日,重慶大學商學院學生,以慶祝馬寅初六十壽辰為名,舉行著名的『遙祝馬寅初六十壽辰大會』。」該負責人介紹,就在這次祝壽會上,大家倡議集資興修「寅初亭」,得到熱烈的響應。之後,「寅初亭」在重大校園梅嶺建成,亭上還有馮玉祥將軍親題的「寅初亭」匾額。今年5月,重慶大學師生根據馬寅初的真實故事原創話劇《寅初亭》,一字一詞,將歷史重現。

寅初亭現狀

文字齋

被學生票選為「重大十景」

文字齋在重慶大學A區內,是一排朱簷青瓦清代風格的平房建築,屬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軸對稱。磚木結構,穿逗式梁架,建築面積873平方米。

據介紹,文字齋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曾是重慶大學高年級學生宿舍和重大教師宿舍,後門可直接眺望嘉陵江。文字齋前花草樹木的幾何圖案美也被重大學生票選為「重大十景」之一。

文字齋

「文字齋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式建築,整組建築外立面遵循中國古典建築樣式,翹角飛簷,但內部結構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民國時期中國建築師探索中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例證。」沙坪垻區文化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張夢蝶 林翠珍/文 畢克勤/圖 部分圖為資料圖

相關焦點

  • 南京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建築群,600多年歷史,見證了風雨!
    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群。總統府佔地約5萬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江南的傳統園林,又有近代西風東漸的建築遺存。後來,一再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中樞,以及重大事件的策源地。南京總統府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92號,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南京總統府的歷史可以說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一百多年歷史的巨變,從清朝到近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 重慶大學有些教室是全國重點文物,你上的不是課是文化
    重慶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寅初亭」「工學院」(A區二教)「理學院」(A區一教)「文字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等近代建築群還入選了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重慶大學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1938年2月6日,重慶沙坪垻區自治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理學院二樓的教員休息室舉行,會上宣告了「沙磁文化區」的成立。1939年3月,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和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女同學聯合邀請鄧穎超來理學院演講。
  • 重慶記憶——渝中區:重慶的母城,時代的中心!
    渝中半島渝中區有歷史:作為重慶母城所在地,渝中區精心打造的是歷史文化街區,使其成為展示重慶歷史、追尋城市記憶、體驗歷史人文的地方。渝中區有著3000多年歷史,200餘處文物古蹟。在周朝時,屬巴國江州地域,是巴國國都所在地。之後重慶也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去尋覓、記錄、沉澱和傳承。通遠門,歷經600年,是朝代變遷的見證者;菩提金剛塔,元朝修建,很濃鬱的藏式白塔風格,用於超渡和安撫歷史戰爭中的亡魂。
  • 揭秘武漢大學傳奇建築群,看近代中國最美學校如何「無中生有」
    只是因為畢業後只回去過一次,記憶中保留,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校園印象。中國的著名大學,不乏有人做校史研究,但這本書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校史。首先,它確實為出入武大校園的學生解了一些深層的疑問——為什麼這座校園,與別的校園如此不同。這個選址也太優越了吧,恰好就在又有山又有湖的地方?
  • 重慶鬧市區隱匿的古建築群,距今300多年歷史,就在長江索道下
    湖廣會館算是隱匿於重慶鬧市區的一片古建築群,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多達到8000多平米。這片古建築群,頗有清代建築風格,黃牆黛瓦,從下面這張圖片的這個角度俯拍,非常有氣勢,而且黃色的建築顏色,在一片鋼筋水泥的大廈包圍當中,非常耀眼奪目。
  • 重慶將修復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
    央廣網重慶6月9日消息(記者吳新偉)歷經近80年風雨的原國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將被重慶商報消息說,日前,沙坪垻區文化委牽頭召開中央大學「七七抗戰」大禮堂維修改造方案專家論證會,眾多專家學者齊聚重慶大學,共商該抗戰遺址的修復和使用事宜。
  • 重慶記憶——這些享譽全國的重慶品牌,你都認得哈?
    山城手錶、山城奶粉、紅巖墨水、將軍牌冰箱、三峽電風扇、紅巖電視、奧妮洗髮露、五洲自行車、重慶牌肥皂、重慶牌香菸……對於很多重慶70後、80後,甚至是90後來說,童年生活中還有一些不可磨滅的記憶。天友重慶本土的乳製品企業,前身是國營重慶市乳品公司。根植於重慶的山山水水,80多年的專業乳製品加工,天友奶早已成為重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夥伴,「綠色」「健康」已然成為它的標籤。天友的奶製品可以說是遍布重慶的大街小巷,相信不少小夥伴都喝過它的奶。
  • 「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在渝舉辦
    本網訊(記者張君成)近日,由重慶圖書館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在渝召開,來自國家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圖書館界、出版界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對傅增湘及其藏書的研究價值、整理出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 藏在深山裡的故宮,沒用一顆釘子,中國保存最好的皇家寺廟建築群
    一座古老的建築,遠在千裡之外的深山裡,美名遠在外,震撼著無數國內外遊客,在一座古老的寺廟裡,香氣環繞百年,將「感謝」之心浸潤在鄉村的隔壁,成為當地文化的遺傳基因,位於綿陽平武縣城,這是被稱為縮小版「故宮」的報恩寺,釘子皇家寺院建築群。
  • 中國近代藏書大家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今日開幕,重慶圖書館...
    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在重慶圖書館開幕2000多種,2.5萬冊……近70年前,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捐贈給重慶圖書館這批特別的「寶貝」即將以全新面貌展現在讀者面前!12月16日上午,由重慶圖書館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重慶圖書館藏傅增湘捐贈文獻整理研討會正式開幕。來自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專家學者齊聚現場,就如何進一步發掘、利用好這些傅增湘先生當年捐贈給重慶圖書館的文獻展開了熱烈討論。
  • 那些藏在周杰倫歌詞裡的風景,在重慶也能找到!
    說起青春時期的歌曲,有一個人必定會被提及,他的音樂承載了無數80、90後的青春記憶。一字一句,一弦一律,聽的是青春,回憶的是過往,讓人不自覺沉醉其中。 其實那些年,藏在周杰倫歌詞裡的風景,在重慶也能找到。那些經典的周氏歌詞和重慶風景放在一起,一幀一幀如電影般浮現,美得讓人心醉。
  • 尋找記憶中的「過河船」80年航線重慶朝天門——彈子石恢復通航
    一聲嘶啞的「口哨」,上客;再一聲,起錨、發動;第三聲,伴隨著柴油機的轟鳴,船尾捲起一股翻騰的水流,掉頭向著對岸緩緩地駛去……這是40多年前,重慶輪渡碼頭每天都在發生的場景,如今卻已成老重慶人心頭的一抹回憶,回憶的名字,叫做「過河船」。
  • 重慶記憶:下浩老街,比十八梯更老重慶的地方!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夠喚起人們的記憶,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歷史悠久,獨具地域特色的老城區,老建築和老人們的故事。重慶相比於其他城市,更有著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色:山即是城,城即是山。抗戰時期,招商局、川江輪船公司、民生公司、強華公司、重慶渡輪公司在南岸設碼頭運營渡輪。各個時代有代表性的建築也隱匿其中,附近有重慶海關別墅舊址、美國大使館武館處舊址1號樓、美國大使館武官處舊址2號樓、新華信託儲蓄銀行、義大利使館、美國使館酒吧、周家灣別墅、白理洋行、洋行倉庫群等文化歷史沉澱濃厚的建築群。
  • 黑白線條勾勒重慶大學老建築,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青春記憶
    從重慶大學建校初期菜園壩正街的校舍,到虎溪新校區的大門……這些筆尖上的建築,有沒有你的青春記憶。9月6日,重慶大學建校九十周年校慶《聆聽重大·歲月留痕》大型畫展在A區圖書館逸夫樓正式開幕。▲觀眾觀展彎曲的公路,臨江建造的房屋是山城最經典的畫面。1929年10月12日,重慶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重慶大學成立。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現代佛教教育的建立,為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提供了人才準備。除了歐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成就最大的,當屬太虛創辦的出家眾在家眾兼收的武昌佛學院。太虛最初試圖在淨慈寺依託寺院興辦佛教大學,進行寺院叢林的學院化,但因受到寺僧的激烈反對而未成功。
  • 重慶這些藏在小巷子裡的美食 讓你一次吃到撐!
    重慶這些藏在小巷子裡的人氣美食,你都吃過了沒?  八一好吃街口福砂鍋米線  這家店在解放碑開了十幾年了,確切的說連一個正式的門面都沒有,就是搭的一個簡易棚棚,但他家的砂鍋米線超級好吃,生意非常火爆,特別是中午要排很久的隊才能吃上。
  • 《河南日報-百年河大名人印記》李敬齋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的規劃...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建築群是一套可以解讀的文化語彙。其建於上世紀一、二、三十年代,以連接大禮堂與南大門的道路為軸線,東西齋房和第六、七號教學樓形成對稱的傳統布局,彰顯出中華文明的凝重底蘊。這些建築2006年已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文物。而這十餘幢珍貴建築物的主要指導者和設計者正是該校第三任校長李敬齋先生。 李敬齋(1890~1975),原名鶴,字敬齋,後以字行,河南省汝南縣人,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教育家。他於1911年京師肄業館(今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在密西根大學主修建築工程學專業,輔修文學專業。1917年獲工學碩士學位,不久又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 重慶這個跳蚤市場比閒魚更牛 老物件裡有「山城記憶」還能撿漏「尖...
    記者看到,當天來逛市場的,除了一些年輕人,還有不少重慶本地人。在閒逛時,一位重慶本地人和攤主討價還價,最終以30元購得一個花缽,「你看這些花缽的顏色、材質和做工,遠比現在市場上同等價格的好,我就買回去自己用。」這位買家稱,這種花缽在80、90年代很常見,幾乎每家都有,不過很多人換房搬家,就把這些好用耐用的老物件給扔了,實在可惜。
  • 重慶80後開博物館餐廳 700平米安80多個監控
    還記得那一位收藏古董床的80後嗎?最近,32歲的重慶小夥楊輝又幹了一件讓藏友們意外的事,他開起了博物館餐廳,將大小370件古董擺在大堂、餐桌旁。吃個飯,旁邊就是40萬元收來的藏品漢代戰車,滿眼的明清瓷器……為啥要開這家博物館餐廳,楊輝說就圖有個喜好,與人分享。因為有370件古董收藏於內,這間「身價」不菲的餐廳有80多個攝像頭、4名保安24小時值守。
  • 河大印象,人文建築群薈萃
    1925年建成的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時的一座主體建築,西式主體,中式點綴,體現了中西完美結合。現在這裡是河大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學院所在地。(12)「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1936年河南大學大門建成,時任校長的許心武先生選取《大學》中的此句作為校訓,正中上額橫書「止於至善」,左書「明德」,右書「新民」。大門建成後不久即遭「七七」事變,歷經八年抗戰,幸未毀於戰火,但1953年,校大門背面的校訓被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