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 - 周五上午9:30準時推送
就在11月19日,Stack Awards在倫敦熱熱鬧鬧地舉辦了開獎派對。咦,你問它是什麼?它可是「獨立雜誌界的奧斯卡」,這已經是Voicer連續第三年報導這個大事件啦(
前情提要
)。
怎樣算得上一本獨立雜誌?Stack Awards的標準是——雜誌的頭兒必須是它的創作者,負責財務決策的人,同時負責雜誌的內容和設計。這麼一來,雜誌的「HP值」回歸創作本身,更多新的想法和形態得以自由湧現。這也是即便「紙媒已死」已成老梗,獨立雜誌依然快樂成長的原因。
評選年度最佳獨立雜誌,由專門提供獨立雜誌訂閱服務的網站Stack Magazines進行評選,再合適不過。他們邀請多位業界大咖組成評審小組,花上一個月的時間,把參賽雜誌讀個透徹之後再做決斷。
因此,我們看到的年度最佳獨立雜誌榜單,絕對不只是看起來很酷而已。這些獨立雜誌代表著這個世界上小小的、卻不可忽視的聲音,今天務必介紹大家認識一下!
2018年度雜誌大獎
《Good Trouble》
去年已是Stack「年度獨立雜誌」實力候選之一的《Good Trouble》,今年終於拔得頭籌。主創《Dazed & Confused》前編輯Rod Stanley和《Bloomberg Businessweek》前創意設計總監Richard Turley,從業界響噹噹的雜誌出走,兩年前決定一起創辦這本「逃離主流」之作。
《Good Trouble》Issue 22
《Good Trouble》不喜歡被拘束的個性和「別有用心」,早在這頑皮的刊名之下透露出訊號——它最初只做數字出版,偶爾開心做做限量發行的報紙,十到三十頁不等,收益統統捐給慈善組織。
《Good Trouble》Issue 22
編輯團隊試圖透過Wolfgang Tillmans、Scott King等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向我們講述過去和現在關於「反叛力」的故事,探尋叛逆的張力與美。在文字與圖片的巧妙結合之下,藝術與社會、與我們之間的關聯又近了一層。
《Good Trouble》Issue 23
除了擁有獨特而張揚的靈魂之外,《Good Trouble》在設計上亦富巧思:刊頭處放射性的線條連接著文章的標題,主動引導讀者的目光。
《Good Trouble》Issue 23
自由卻未顯凌亂的排版、故事性與藝術感兼備的照片,正是這些細節構築了《Good Trouble》的「叛逆個性」,讓它從入圍名單中脫穎而出。
2018年度新刊
《Suspira》
恐怖小說、恐怖電影見得多了,可是恐怖雜誌你看過嗎?今年的年度新刊就被橫空出世的《Suspira》一舉奪下。這本特立獨行的雜誌名譯為「陰風陣陣」,一期「解剖」一個關於恐怖的主題。
《Suspira》Issue 1
創刊號「The Monster Issue」就以怪物為題,揭露電影、藝術、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千奇百怪的生物的真面目,破解我們對它的迷思。特別的是,編輯團隊希望站在女性的角度重新解讀「恐怖」,比方說少女與惡魔為什麼總有某種聯繫、驚悚片中為什麼總是出現女性受害者等等。
《Suspira》Issue 1
主編Valentina Egoavil Medina提到,「作為人類,我們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一味地去忽視甚至壓抑是不健康的,我希望我們可以學會接受一切,無論是好的壞的還是可怕的,從而可以學會面對、甚至克服我們的恐懼。」
《Suspira》Issue 1
雜誌從視覺上就給人以先入為主的驚悚基調,黑白的封面印上黑色的標題,雜誌網站更發出「膽小勿進」的警告,叫人望而生畏又心痒痒。
2018年度主編
《The Skirt Chronicles》
紙媒主編並不是「上一輩」的事情,三個年輕的巴黎女孩一樣可以做到。本就是好朋友的她們愛看雜誌、愛穿裙子,於是《The Skirt Chronicles》自然而然地成為友誼的延續。她們「漫不經心」地不定期出刊,從2017年至今陸陸續續出了三期。
主編Sarah de Mavaleix + Sofia Nebiolo + Haydée Touitou
有趣的是,這本雜誌雖然名為「裙子編年史」,卻完全沒打算正正經經地長篇大論裙子的歷史。不遵循傳統的套路,三位主編希望藉由裙子這件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單品,去擁抱來自不同世代和文化的人群。
《The Skirt Chronicles》Volume 3
在個性往往很「野」的獨立雜誌界,這本雜誌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在充滿光澤的銅版紙上,呈現的是詩歌般的文字、有故事的人物採訪以及迷人的攝影作品。
《The Skirt Chronicles》Volume 2
更重要的是,它從文學、時尚、藝術、生活方式這些話題回歸到人本身,在交換想法的同時,觸發讀者產生更多的思考。
《The Skirt Chronicles》Volume 3
這不就像是跟趣味相投的朋友聊天嗎?三位主編在一起總有聊不完的話題,這是最最激發她們創作靈感的時刻。
2018年度藝術指導
《Anxy》
又有一位熟面孔登場,去年剛剛問世即斬獲年度新刊的《Anxy》,今年則由它的創始人/創意總監Indhira Rojas拎走年度藝術指導大獎。
這本來自伯克利的半年刊,關心著我們鮮少袒露、卻至關重要的內心世界,它並不是正兒八經的心理科學雜誌,也不是什麼「自救手冊」,它提供的是一個說說心裡話的窗口,讓我們不再迴避焦慮、抑鬱、恐懼、憤怒等問題。
《Anxy》Issue 3
它的獨到之處在於,Indhira Rojas主張將灰色的負面情緒,呈現在色彩飽滿的封面和令人愉悅的版面設計上,並且透過個人視角的文字、文藝工作者的採訪以及視覺藝術等多元化的方式,讓私密而敏感的話題變得更加鮮活,也更容易去面對。
《Anxy》Issue 3
不過這本雜誌並不會直接給你一些治癒tips,Indhira Rojas把《Anxy》比喻成一個紙上的治療小組,讓讀者從他人的故事中找到共鳴,這些故事或許與你想像的截然不同,卻讓你慢慢學會張開懷抱去嘗試理解別人、了解自己。
2018年度最佳插畫
《Anxy》
《Anxy》還憑藉2017秋冬刊摘得最佳插畫,創作它的插畫師Ori Toor尤其擅長用配色來傳達情緒——生活中的場景變成了電腦上的窗口,複雜的工作報表飛出了框架,為「例行公事」添了幾分活潑可愛。
《Anxy》Issue 2
這期以「工作狂」為主題,試圖探索人類與工作的種種關係。即便是這樣的嚴肅主題,只要看到明亮活潑的插畫,就讓人不由得鬆了口氣。翻閱著喜劇演員、數學家、家庭主婦等職業的故事,讀者可以從這些工作的甜蜜和煩惱中找到共鳴。
《Anxy》Issue 2
遍布雜誌的插畫,與文字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不愧是《Anxy》「調節氣氛」的秘密武器。
2018年度封面
《Eye on Design》
相信不少設計愛好者的收藏夾中都有《Eye on Design》的網站,而它的紙質雜誌剛出到第二期,就把年度封面抱回了家。不要太驚訝,它的「上司」可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設計組織AIGA。
《Eye on Design》Issue 0
《Eye on Design》專注於挖掘世界各地讓人興奮的新鮮設計師和設計作品,所以它的雜誌絕不無聊,每期都有一位客座設計師負責封面設計。
《Eye on Design》Issue 2
拿獎的第二期封面,出自紐約平面設計師/動畫師Shira Inbar之手,她曾參與過布魯克林知名地下俱樂部House of Yes的舞廳大熒幕的設計。
《Eye on Design》Issue 2
這期「Psych」和迷幻文化、超現實主義息息相關,封面上的橙色眼睛,在藍色的線性圖形中自帶動態效果,滿分詮釋主題。
《Eye on Design》Issue 1
擔綱第一期封面設計的則是曾為柏林雙年展設計VI的伊朗平面設計師Maziyar Pahlevan,它將創刊號主題"Invisible"的字樣鋪滿封面,眼睛標誌在其中若隱若現,別具巧思。
2018年度最佳攝影
《Archivio》
《Archivio》是一本今年剛創刊的英意雙語雜誌,它著迷於一個讓人有點匪夷所思的主題——「檔案文化」。主創團隊相信,「檔案能向我們證明記憶如何照進未來」,為了實踐這個浪漫的念頭,他們用照片一一「解鎖」那些被隱藏起來的共同記憶。
《Archivio》Issue 1
藝術、時尚、文化、運動、設計、電影等話題,統統被端上這本雜誌的餐桌。已經出刊的兩期雜誌,先後帶我們重溫了社會、文化和藝術都處在激烈變革中的20世紀。
《Archivio》Issue 1
蘇維埃時期的俄國地下青年、義大利cult大導Lucio Fulci、前義大利版《VOGUE》傳奇編輯Anna Piaggi……這些人物在雜誌上被重新聚焦。
《Archivio》Issue 1
當時還不會說謊的照片,是最好的記錄歷史的檔案。這些檔案仿佛擁有巨大的力量,把我們拽回到那個似遠還近的時代,細細地向我們傾訴故事中的輾轉反側。
2018年度最佳原創非虛構類雜誌
《Nataal》
我們對非洲大地的了解似乎永遠貧瘠,對其深厚的文化也實在缺乏想像力。很難得地,我們可以透過一本雜誌,去細細探索這片遙遠的土地。
《Nataal》Issue 1
來自倫敦的半年刊《Nataal》,自2018年5月創刊開始,便和藝術家們一起以先鋒時髦的方式,講述來自非洲的真實故事,向讀者展現當下非洲的時裝、音樂、視覺藝術及生活方式。
《Nataal》Issue 1
我們可以在紙上目睹南非歷史最悠久的時裝周的盛況,窺探馬拉喀什城中的秘密花園、加納阿克拉的街頭藝術節,還能發掘藝術家對於非洲的更多詩意的表達。
《Nataal》Issue 1
非洲的美麗靈魂,貫穿於出色的文字和圖片之中,這也證明了非洲文化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多元、豐富,無法用單一的顏色概括。
2018年度最佳原創虛構類雜誌
《Ecotone》
這本文學雜誌有著一個非常「理科」的名字——「Ecotone」,意為不同生物群落的交錯地帶,也喻示著它在文學、藝術、科學等不同領域的交叉探索。
《Ecotone》Issue 24
《Ecotone》從2005年創刊,每隔半年出刊,至今已經勤勤懇懇地推出了25期。但它可不是文縐縐的「助眠讀物」,而非常懂得兼收並蓄之道。
《Ecotone》Issue 24
每期雜誌都會圍繞特定的主題展開,例如「聲音」、「記憶」、「工藝」、「快樂」,並邀請一批優秀的作者,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和充沛的想像力,去撰寫短篇故事、散文和詩歌,讓讀者翻閱起來有漫遊於不同領域的體驗,一改對文學雜誌的刻板印象。
《Ecotone》往期封面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氣質滿滿的雜誌的撰稿人來頭可都不小,他們大多是在業界名聲響亮的作家,獲得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古根海姆獎等獎項的人物不在少數。
2018年度最佳學生雜誌
《Brasilia》
這本名為「巴西利亞」的年刊,實際上是一本德語雜誌,它將完全打破你對「學生雜誌」的想像。漢諾瓦應用科學大學公共關係系及設計系的學生,在2014年創辦了《Brasilia》,並與設計工作室Bureau Bordeau合作完成了所有的雜誌設計工作。
《Brasilia》Issue 2
《Brasilia》非常專注地一期只討論一個話題,包括「鄰居」、「理想與懷疑」、「等待」、「母與子」、「汙染」等等,這些關鍵詞聽起來寬泛,卻扎紮實實地由許多人物採訪和跟蹤報導組成。
《Brasilia》Issue 3
除了新鮮的視角、熱血的精神,編輯團隊在設計上的執念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為了讓視覺與文字完美契合,雜誌裡每篇文章的設計工作,都是嚴格地在獨立完成之後再做整合。
《Brasilia》Issue 5
每篇文章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個性,卻又能和諧友好地相處,關鍵就在於每期雜誌都有專屬的字體、出挑的選圖、清爽卻不無聊的排版,每個細節都能看到年輕團隊的大膽和勇氣。
我們喜歡這些獨立雜誌,或許就是因為它們的個性、脾氣、在乎的事情,和別人不太一樣,有一種如今已經罕見的頑固和勇敢,就像它們身後的創作者,讓人覺得超級厲害,忍不住想拍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