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飯,是很多家庭日夜都在抗爭的大難題:
有家長就會問,「是不是該餓他一頓,就好了?」
親子講師董董說:
這個方法,可能讓孩子迫於生理上的飢餓而吃飯,但在孩子的心理認同、親子溝通、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等諸多方面,可能留下一些隱患。
孩子年紀小,腸胃還在發育,如果不能按時吃飯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並且還會加重厭食現象,不利於規律飲食習慣的養成。所以,結論上來說,「飢餓教育」的方法並不可取。
要想解決吃飯難題,找出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才最重要。
孩子挑食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這些:
現在天氣比較炎熱,很多孩子因為氣溫的緣故,而變得沒有胃口,經常不喜歡吃飯。這個也屬於身體的原因引起的胃口不佳。
還有一種就是因為孩子身體不舒服,比如感冒,發燒,腹瀉等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
當孩子,除了不愛吃飯,還有精神不好,嗜睡或者是哭鬧的症狀的時候,家長就要警惕是不是孩子生病了。
有些孩子的進餐習慣沒有從小養成,總是被家長哄著逼著吃飯或者是需要看著電視吃飯,甚至滿屋子追著喂。還有些家長因為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就不吃,喜歡吃的就天天做,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想糾正也難了。
現代城市的孩子多住在高樓大廈,活動空間有限,出門家長又常抱著孩子或者帶著孩子坐車。運動量不足使得胃蠕動減慢,最終導致吃過的東西得不到及時消化,從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運動量本就不足,再加上過度沉迷於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睡眠不足等原因,除影響生長發育外,還影響機體免疫力和體力的恢復,從而影響食慾和消化功能。
那怎麼做,才能慢慢改掉孩子不愛吃飯習慣,讓他好好吃飯呢?
吃飯的時候,有食物、餐具就足夠了,餐桌上的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都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手機和平板電腦這類既讓大人分心、又讓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東西。這些東西容易讓大人做出錯誤的示範,也容易讓孩子因為從小就看到大人邊吃飯邊玩手機而有了「本來就該這樣」的錯誤認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吃飯是一個愉快就餐和好好交流的過程。
首先,平時做飯可以適當添加增進食慾的食物,因為有機酸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所以可以在飯菜中加入酸味的水果或蔬菜,比如:西紅柿、菠蘿、百香果、檸檬等。
豐富食物的味道也能提升孩子的食慾,可以增加有蔥、蒜、醋等調味品或者味道鮮美的菌菇。
其次,日常不妨多點變化菜餚的花樣:豐富菜餚的食材、形式、顏色都能提升食物對寶寶的吸引力。例如用雜糧雜豆飯代替米飯,做壽司,用果蔬汁做出彩色的麵食等等。
帶著孩子看一些關於食物的繪本,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語言,讓孩子對食物產生強烈的興趣。
《我絕對不吃番茄》
作者:羅倫·喬爾德【英國】
簡介:妹妹羅拉,是個非常挑食難伺候的傢伙,為了對付她,哥哥查理想了個好辦法。
他把羅拉不愛吃的胡蘿蔔稱作「木星來的橘樹枝」、 把土豆泥稱作「富士山山頂的鬆軟白雲」……最後,羅拉竟然要求吃「噴水月光」,就是她之前絕對絕對不吃的西紅柿!
挑食娃一定要看這本書哦!
有孩子參與的食物,是不是更美味?
前段時間,我家孩子也是不愛吃飯,不是嫌肉太軟,就是嫌飯菜沒有味道,後來把孩子爹整上火了,拎著他到廚房一起做飯。本來是想讓他感受一下廚房的溫度,明白爸爸的辛苦,誰知小傢伙特別興奮,一會兒幫爸爸遞大蒜,一會兒往鍋裡放菜,做紫菜蛋黃湯的時候,打雞蛋、攪雞蛋,往鍋裡放紫菜、雞蛋液以及蔥花,都是他自己完成的。
紫菜蛋花湯出鍋以後,孩子很興奮的跟我說:「媽媽,這個紫菜蛋花湯是我做的,超級美味的。」
放溫以後,興奮的小傢伙,就著米飯吃了一大碗,特別香。
做湯做菜,危險性比較高,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些安全指數偏高的麵食,饅頭、糕點,或者讓孩子幫點小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簡簡單單的參與,就會讓孩子對自己參與的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吃起來自然更香甜。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愛吃飯的表現,家長不能靠餓來強迫孩子,而是應該心平氣和地了解孩子不吃飯的原因。我們的目的不是哄著孩子把足夠的營養物質放到嘴裡,而是引導他成為一個獨立的「進食者」,學會自主吃飯,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